七个老师 | 申春秀: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如何把故事讲“真”?
申春秀
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朝阳区骨干教师,朝阳教育学会语文分会会员。有多年带初三的经验。她用阳光般的心态对待教育,用快乐的情绪感染学生。小小的讲台,笑语不断;小小的课堂,底蕴丰厚。她带领学生畅游文学的海洋,畅品智者的思想,畅谈个性的感受,畅想美好的未来。
写作文,学生最头疼的就是“没事可写!写什么啊!”于是,在一片又一片的哀叹声中,老师们就会看见一篇又一篇经过学生“加工”过的故事。学生为了凸显语言的靓丽或者为了凸显立意的深刻,就会在某些细节上生生地挤进某个奇怪的词语或句子,使得整个文章看起来怪怪的,编造的痕迹过于明显,把故事写“假”了。
我们来看一段文字:
奶奶住在通州的农村,没上过学,没念过书,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一辈子受了不少苦。妈妈说了好多次,让奶奶到我们家里住,但奶奶说离不开那个农村的家,无奈,我们一家三口,每周末都要回通州看奶奶……这天,吃过晚饭,我陪奶奶走出家门,在村里散步,一推开门,奶奶立刻回头叫我:“小玉,快看!多么皎洁的月光啊!”……
下面的内容我们可以不用看了,这个只会写自己名字的奶奶居然能用“多么皎洁的月光”这样文绉绉的词儿。我们读者是不是只能“呵呵……”了?如果奶奶这样说:“小玉,快看,今晚的月亮多圆,多亮啊!”我认为才是符合了人物,也符合了场景。而作者为了追求语言的靓丽,用了“皎洁”一词,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这样写,不但没有给自己的语言加分,反而让读者感觉这故事是假的,是编造的,没有了读下去的兴趣。
语言造假,有些时候可能会被老师忽略过去,如果不仔细读,也许发现不了。但是,如果为了凸显立意而造假,那就不是能轻易躲得过去的问题了。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就在我再次举起手在鼻子上轻轻一抹时,突然感觉到在我冻僵的手指上传来一丝温暖的感觉。看来我流鼻血了。登时,我手忙脚乱。由于没有纸了,我只能狼狈地抬起头。正在我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的时候,一阵悦耳充满活力的声音从耳边传来:“你需要纸巾吗?”我连忙嗯了一声表示肯定,用手捂住鼻子低头看去,是一位陌生的姐姐,骑着自行车。她从包里拿出一包纸巾,塞到我手中,她的手是那样的温暖,她就像冬日里的太阳,温暖了在寒风里苦苦挣扎的我。只在远处留下一个淡淡的背影。风似乎小了,寒冷也不再那么可畏。这位陌生人的对我的帮助像是一股清泉滋润了我的心灵。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哪个细节描写是假的?用你的慧眼识别一下吧。
处理好鼻血问题后我向她询问为什么帮助我,她回答:“人们不就是应该互相帮助吗?不论是否认识。”听到她的回答,我陷入了沉思。再回过神来时,她已经离去。
分析起来,这一段存在如下3处问题:
(1)我们经常会把纸巾给别人救急,自己也经常会得到别人递来的纸巾,这个细节符合生活情景,可是,现实生活中,当你接过纸巾,你问过帮助过你的人:“你为什么帮助我?”这句话吗?显而易见,这个细节的加入,编造的痕迹实在太明显,不符合生活现实了。
(2)接过纸巾,我问:“为什么帮我?”听到回答后,我陷入了沉思。“沉思”就是“深深的思考”,让作者陷入深思的是“人们不就是应该互相帮助吗?不论是否认识。”这句话,这句话的表面意思这么明显,何来需要深思才能体会得到呢?
(3)当我发现“她已经离去”,是“回过神”来时,而不是处理完鼻血之时。看来,这句话的“魔力”实在是太大了……
那,怎么把故事写真?办法很简单,只要再现当时的真实情景就可以了。
一阵悦耳,充满活力的声音从我耳边传来:“你需要纸巾吗?”我连忙点点头,略微低头向前看去,是一位骑着自行车的陌生的姐姐。我接过纸巾,慌忙堵住鼻孔。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她就已经离开了。我向前看去,但,在人来人往的路上,我分辨不出哪个背影是她,亦或哪个面孔是她……
故事可以虚构,但虚构的故事情节是要符合生活实际的。因为,我们不能戴着面具生活,不是吗?
END
一堂作文课+
小程序
海量优质作文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