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2杜甫七排《释闷》读记
杜甫七排《释闷》读记
(小河西)
释闷
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失道非关出襄野,扬鞭忽是过胡城?
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但恐诛求不改辙,闻道嬖孽能全生。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
此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初春,时杜甫客阆州,正打算从嘉陵江入长江出峡。诗中有“闻道嬖孽能全生”句,或是听到皇上决定不诛大宦官程元振的消息有感而作。释闷:排闷。【《……湖上避暑》(唐-皎然):“释闷命雅瑟,放情思乱流。”】
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失道非关出襄野,扬鞭忽是过湖城。
十年:自天宝十四载(755)起至广德二年(764)为十个年头。
咸京:原指秦京咸阳;后常借指长安。《惜别行送向卿……》(杜甫):“肃宗昔在灵武城,指挥猛将收咸京。”
失道:迷失道路;失去道义。《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晋文公出亡,箕郑挈壶餐而从,迷而失道,与公相失。”《渡河北》(北周-王褒):“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襄野:典“失道襄野”。《庄子-徐无鬼》卷8中:“黄帝将见大隗(wěi)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后以喻帝王出游。
忽是:忽似,忽若。《大墙上蒿行》(魏-曹丕):“岁月逝,忽若飞。”《南隐游泉山》(隋-孔德绍):“还如倒景望,忽似阆风游。”《芍药》(宋-刘敞):“谁移化工巧,忽是物华饶。”
扬鞭:典“七宝鞭”。《晋书-明帝纪》:“(王)敦将举兵内向,(明)帝密知之,乃乘巴滇骏马微行,至于湖,阴察敦营垒而出。”(于湖:县名。阴察:暗察。)…(敦)使五骑物色追帝。帝亦驰去。马有遗粪,辄以水灌之。见逆旅卖食妪,以七宝鞭与之,曰:'后有骑来,可以此示也。’俄而追者至,问妪。妪曰:'去巳远矣。’因以鞭示之。五骑传玩,稽留遂久,而止不追。”(诗中“湖城”或指“于湖”城。)
大意:四海之内十年兵戈不息,连吐蕃也来侵占京城。不关黄帝访道在襄城之野迷路,似是晋明帝乘马扬鞭暗地里察看敌营。
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但恐诛求不改辙,闻道嬖孽能全生。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
固:确实。《史记-项羽本纪》:“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合:合当,应该。《叶性之有诗…》(宋-吴芾):“合当风月夕,更结一笑缘。”《次韵何起岩喜雨》(南宋-许及之):“守臣有罪固合诛,农夫在勤亦良苦。”
升平:太平。《汉书-梅福传》:“使孝武帝听用其计,升平可致。”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民有三年之储,曰升平。”《放歌行》(唐-王昌龄):“升平贵论道,文墨将何求?”
诛求:强制征收。《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白帝》(杜甫):“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嬖(bì)孽:受宠之佞臣。此指宦官程元振。《申鉴-杂言上》(汉-荀悦):“省闼清浄,嬖孽不生,兹谓政平。”
参考:《旧唐书-代宗记》广德元年:“十一月辛丑朔,太常博士柳伉(kàng)上疏,以蕃寇犯京师,罪由程元振,请斩之以谢天下。上甚嘉纳,以元振有保护之功,削在身官爵,放归田里。……程元振自三原县衣妇人服入京城,京兆府擒之以闻,乃下御史台鞫问。……二年春正月己亥朔。壬寅(初四),御史台以程元振狱状闻,配流溱(zhēn)州。既行,追念旧勋,特矜遐裔,令于江陵府安置。”(以闻:将此事告诉。)
大意:到处是豺狼当道行人断绝,夜晚烽火不断,乡野尸骨纵横。天子也该厌倦了奔走,朝中诸公确实该考虑如何才能有太平。只怕横征暴敛得不到改变,却听说程元振这嬖孽竟能全生。嘉陵江边的老翁预料又错,俺两眼昏花看不见风尘是否已清。
诗意串述:这首诗共12句。首4句写吐蕃入京代宗东逃。十年来战乱不止。天宝末年,安史乱军攻占长安。广德元年,吐蕃“也复”侵占长安。上次是玄宗奔蜀。这次是代宗逃陕。皇帝为啥逃?是像黄帝出巡迷路襄野吗?是像明帝扬鞭察看敌营吗?(两典精彩。)中4句写战乱后果。对百姓而言是“人断绝”是“尸纵横”。对皇上而言,是两次奔走逃难。面对如此结果,朝中“群公”真该想想办法了!后4句写“闷”。如何才能“升平”呢?杜甫认为一要“诛求”改辙,二要惩处“嬖孽”。诛求能否改辙还不知道,但听说嬖孽已“能全生”。末句沉痛。俺总是判断错误。俺真搞不懂这皇帝。是俺老眼昏花,没看到风尘已清了吗?杜甫“闷”的不是吐蕃入京皇帝逃难,是逃难之后仍然不改弦易辙,是导致皇帝逃难的罪魁祸首仍然“能全生”!(这首诗忧国之情溢于言表。语意直白。属对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