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奇案 (145) 清朝第一大贪污案
第一大官场贪污案,为何说是千古奇案?
乾隆皇帝画像
乾隆朝甘肃贪污案的情况
乾隆朝的这桩贪污大案其实很早就发生了,但是在相关官员的有意隐匿下,七年后才开始败露,起因是甘肃撒拉族人苏四十三的反清起义。公元1781年三月,甘肃河州的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因不满清廷的民族压迫,率领了当地的撒拉人、回民共同起事反清,一路高奏凯歌,直到进逼省城兰州。乾隆怕兰州不保,急调附近的援军进剿,数万清军共同聚集在省城,军饷成了一个大问题。在最初几次交战中清军实力,乾隆大怒,罢免了陕甘总督勒尔谨,当时任甘肃布政使的王廷赞,为了摆脱困境,主动向乾隆帝上奏愿意捐银四万两以助军资。
但是没想到这次上奏被精明的乾隆帝看出了破绽。他立刻传谕在当地的大学士阿桂和署陕甘总督李侍尧,两人秘密调查王延赞为何有钱,是否与甘肃捐监一事有所牵连。
清代甘肃地方官员合影照
当时为了解决地方的赈灾问题,清曾在当地实行过“捐监”。所谓“捐监”,就是愿意取得国子监监生资格的读书人,要按规定数目向当地官仓捐交谷粮,遇到灾荒即用这些粮食赈济灾民。不过当地的“捐监”曾经停止过。在王亶望任甘肃布政使后,他以当地仓储不足,可用“捐监”粮米赈贷灾民为由,说服了陕甘总督勒尔谨,经勒尔谨上奏朝廷获准可以继续捐监。后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继续在当地开捐。
但这次王亶望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办法,他让监生将应捐豆麦折为白银,这样就使得原来捐的实物粮米变成了白银,让他和各级官吏中有了中饱私囊的便利。为了便于操作,王亶望将蒋全迪调为兰州知府,专门办理“捐监”事宜。蒋全迪完全按照王亶望的意图办事,将私收的白银借灾赈的名义任意开销,从中取利。蒋全迪与王亶望商议,为各县预定灾情,按照各县报灾的轻重,定出收捐数额,由藩司衙门预定份数发单给各县,令各县照单开赈,这就是“冒赈”。 随着贪污的胃口越来越大,他们又商议设立随从收钱的办法,坐镇兰州,收受赃银。凡各县馈送王亶望充冒灾赈的银两,按照这个办法送进。后来卸任的王廷赞也发现了监粮折银不符合“捐监”的规定,他也曾与总督商议,想要停捐,但最终经不起利益的诱惑,将私收折色一事,由各州县办事改为兰州知府总办,变本加厉,最终事发被查。
清代甘肃地方官员合影照
甘肃贪污案的处理情况
公元1781年,案发后,乾隆在朝堂上非常生气地说:“官官相护之风,至于举朝皆然!” 他严令重惩,而且在诏谕中特别强调:“不可因罚不及众仍存姑息。”
为此原任陕甘总督的勒尔谨被赐自尽,甘肃布政使王亶望、兰州知府蒋全迪被斩首示众,接任布政使的王廷赞被处以绞刑。前后牵扯此案的上百名官员中,共处死大小官员四十七名,革职下狱的八十二名,十一名判刑官员之子被流放到新疆伊犁做苦工。甚至连时任江苏巡抚的闵鹗元也因为给其弟闵鵷元藏了赃银三两,同样被降了三级,并停发了三个月的“养廉”。而涉案官员中唯一逃脱惩办的官员只有时任臬台的福宁,他是因为案情即将败露而首先坦白交待的,同时在审案时积极检举揭发,最后获得宽大处理。
综上所述,这是一起典型的官员相互勾结的贪污大案,可以说是清代第一案,因为涉及的官员太多,上至正一品的总督下至地方的七品州县官,前后上百人,因为此案甘肃官场被清理一空,数额也十分巨大,达到了上百万两白银。这充分说明了乾隆朝的吏治已经开始败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