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医学史》:如此轻信为什么
▲ 荒诞,医学史
准备蓝羽毛家庭读书会的“医学大神”系列时,去省图找书偶遇这本,翻开一看,猎奇的故事、惊悚的画面,历史上层出不穷的荒诞医疗术让人惊掉下巴;送给沉溺于穿越幻想的少年们,可能是比较有效的“劝退故事集”。
▲ 荒诞医学史
孩子们通过《医学大神》知道了“放血”,这一长期普遍滥用的“治疗”方式“治死”了包括莫扎特、乔治·华盛顿等众多名人;
在《荒诞医学史》里,本书作者、内科执业医生莉迪亚·康不仅向读者展示了全套放血用具,解释了红白蓝三色旋转柱为何象征着理发师,还详细讲述了古人迷信放血的原因是思维方式导致的:从古罗马到古代中国,人们认为生病时血液会变得“瘀滞”,排出“腐坏”的血液是为了修复这种不平衡——排毒,这一概念并不是现代的时髦产物,更不是前沿的医学研究,仅仅是回到了古代人的思维模式。
▲ 荒诞医学史
通观目录,会发现作者并非按编年史,而是按特定的分类来介绍历史上颇有影响的医疗方式,如前一段说的“放血”属于“在刀锋上行走”(使用器械类),这里面还有灼烧、灌肠、锯手锯腿、搅拌脑浆等——呃,听起来都痛吧?
换成“温柔”的“元素周期表盛宴”如何,汞、锑、砷、金、镭,从吃的、喝的、擦的到穿的,一应俱全。
哦,你说喜欢自然?那么来自植物和泥土的馈赠,据说会让你变得强壮,或者百病消退。咦,还是“以形补形”更好吗?人脑或者猩猩的睾丸到底会不会有效呢?
什么,这些都太落后了,现在要用“高”科技治病,那电疗、光疗、磁力,噫~~,熟悉了吧,家里出现过磁疗鞋、磁疗项链、磁疗床垫的童鞋举个手呢?
这样的分类方式使这本书乍一看像工具书,方便查阅条目,也可以任意选段阅读,不受前后影响;但作者将这几大类排列起来的顺序也是包含了医学与自然科学发展的考虑。
比如,我们一开始读到吃汞、放血或喝人血时,会“轻蔑”地嘲笑古人的“愚昧”,因为人体的结构和传染病的病因早已被发现;而后读到计时截肢手术的残酷,会庆幸麻醉术与现代外科技术的发明;再后面读到“看不见的神奇力量”,我们需要调用中学物理化学知识去理解,感谢把“赛先生”带入中国的前人。
然而读这本书,不仅是增加读书会的“吃瓜”乐趣,也使人感慨医学发展的艰难:从开始在一片黑暗中摸索、到千百万次尝试、到实证思想的初步形成、再到验证体系的逐步完善,无数医者为此殚精竭力,同时更多的患者因此“早逝”:医患双方同样值得铭记。
除开上述理由,更重要的是思考与质疑:为什么人们会轻信这些无用的医术?古人缺乏医学常识不必多言,现代社会中,荒诞医术的“时髦”版本依然层出不穷,笃信者趋之若鹜的原因是什么?
一方面,大多数人对医学的认识仍停留在“道听途说”的水平,大众是否相信某种道理,取决于是否喜欢发表言论的人,而是否喜欢这个人,取决于表达方式甚至颜值,最后才是这个人的专业度。
另一方面,销售方抓住人们的心理特点,或投其所好,或制造焦虑,通过营造舆论氛围,让不具备质疑能力的大众“被洗脑”,以为自己听到的或者记住的话是“医学知识”:比如“排宿便,清肠毒”,看,你是不是张口就来?而这些话术,在500年前的古人那里就十分流行;又比如“吃猪皮吃燕窝,补充胶原蛋白”,你以为多了个“胶原蛋白”就是科学了,那蛋白质从嘴进到肚里都经历了什么,卖猪蹄的和卖燕窝的能说清楚不?
▲ 荒诞医学史
或许大众会申辩,专业知识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要如何判断“真伪”?其实多一个步骤就能有所帮助——质疑:多问几句,这是从哪里听说的?能找到来源吗?如果是药物或治疗方法,是哪个医院或研究所或医科大学的成果?而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吃(用),不要问“度娘”,更别轻信亲友,务必记得去医院找专科医生。
哦,当然,医生也不是权威,且不说历史上的医生们犯过多少错误,现代医学的重要特征就是不断有新发现,不断推翻从前的结论;比如砷的使用,从“神药”到“毒药”,从“假药”到“特效药”,这不是神话,而是有着严密实验的验证过程。作为普通吃瓜群众,我们需要进行自我检视,对自己的“迷信”进行主动追问与质疑,这是对科学的一份尊重。
噢,善良的人呀,请千万谨慎呀,那些广告词背后,瞄准的不是你们的“身体不适”,仅仅是你们的钱包;记得多读科普书,多思考,你我皆能洞察里面的门道。
作者:飞羽· 编辑:诗诗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