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合成的可降解塑料--聚羟基脂肪酸酯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是由微生物合成的一种细胞内高分子聚酯的通称。PH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塑料的热加工性能,因而被认为是环境友好型材料,有助于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PHA已被用于生物医用材料和生物可降解包装材料,成为生物材料领域最为活跃的研究热点。PHA在使用完后,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较快地降解成为易于被环境消纳的碎片或碎末,并随时间的推移进一步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土壤中3-6个月内就能降解)最终回归自然。同时其他微生物吃掉这种生物塑料以后还能繁殖得更快,使土地更加肥沃。

微生物合成的PHA的单体为R型羟基脂肪酸,单体的碳链长度以及侧链的不同,造成PHA聚合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早期的PHA分类主要分短链PHA(scl-PHA) (单体为C3-C5)和中长链PHA(mcl-PHA) (单体为C6-C14)两种,近年来随着已报道存在的单体以及重组微生物合成的新型PHA越来越多,拓宽了PHA的单体多样性及聚合方式的多样性。

单体的聚合方式也是影响PHA多样性以及物理性质的重要因素。只有一种单体的PHA,被称为均聚物;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聚合形成的PHA,被称为共聚物。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合成的PHA共聚物又分为随机共聚和嵌段共聚。

由于PHA繁多的单体种类,造成了不同PHA之间的物理化学性能有很大的差异,从一开始坚硬质脆的硬塑料(PHB)到柔软的弹性体(中长链PHA),微生物合成的PHA完全可以与传统的热塑性塑料(如聚乙烯)相媲美满足不同的需求。PHB,聚羟基丁酸酯,是研究最早最透彻的一种PHA。性能上相似于聚丙烯(PP),性脆,断裂伸长率低,因此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中长链PHA是热塑性的弹性体,柔韧性好,但其结晶速率低,40℃左右聚合物就会软化。通过形成共聚物的方式向PHB中掺入其他单体可以极大的改善其物理性能。

近年来PHA研究和应用的主要发展方向是:(1) 改善生物可降解塑料的性质,提高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应用范围;(2)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大规模产业化。

制约成本的因素很多,包括:底物成本、耗水问题、灭菌带来的能耗、批次发酵造成的低效率生产、不锈钢设备的固定资产成本以及人力成本。清华大学陈国强教授找到一株合适好养的菌种--盐单胞菌作为底盘菌,重构PHA生产过程,该类菌利用海水来替代发酵培养基中的淡水,在无灭菌发酵条件下进行PHA 生产,且不会发生杂菌污染。重组盐单胞菌 LS21 连续发酵了 65d 没有发生杂菌污染,细胞干重达到70 g/L,PHB 含量达到 74%。这种基于海水的发酵生产技术被称为蓝水生物技术。经粗略估算,蓝水生物技术生产 PHA 的成本能够降低近一半。实现生产总成本比现有技术降低一半,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2017年底,陈国强教授实现了生物级可降解新材料(PHA)项目的工业化,由北京蓝晶微生物科技公司和山东百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采用世界上体积最大的塑料生物反应器,已完成5吨级产品中试,建立了完善的PHA中试生产线,实现了无灭菌开放连续发酵低成本PHA量产能力,对我国生物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历史性的推动作用。

使用糖类化合物等廉价底物直接合成各种PHA,是降低生产成本的一种思路。因此廉价的底物,如秸秆、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得以利用来生产PHA。这些生物质原料能够水解成糖的混合物(包括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半乳糖等),本课题组已经利用玉米芯母液作为底物生产PHA的转化率达到40%以上。同时,通过减少糖代谢溢流,乙酸的产量大大降低,PHA产量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利用工程菌生产的PHA含量占菌体干重的90%以上。

PHA源于自然,回归自然,无需回收、无需堆肥,未来能替代50%以上塑料!相对于传统塑料,生物塑料可降低30%~50%石油资源的消耗,在节约资源、缓解全球变暖等问题上,以PHA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为首的生物塑料必不可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