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知道是否终究为沉默的羔羊?

阅读第1181天
《圣经·路加福音》中有一则故事,专门讲迷途的羔羊。
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有一百只羊,失去一只,不把这九十九只撇在旷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着呢?找着了,就欢欢喜喜地扛在肩上,回到家里。
想想这个故事的逻辑。为何要撇下九十九只没有走散的羊呢?为什么单独只找那只丢失的羊呢?
01
有一句话叫做沉默是金。为何会有人在群体中沉默?想起之前听到的那句话,学说话容易,学闭嘴难。
首先,就是那种因为不知道怎么说,从而选择闭嘴的人。这类人是较有自知之明的,也算是能够认清自己。
面对着那些不懂的东西,无法发表评论,那就选择了闭嘴,其实很聪明。不然你掺和其中,可能一下就会露底了。
不过啊,这类人还有一种也是奇特。他确实不懂,所以不开口。就是他所面对的应该回答的事情,不知道与自己何干。
等到哪天,这件事情对自己造成了影响,或者能够吆喝几个人一起来“发表意见”。那么就会说到一句话:我早就知道会这样,知道说了也没用。
如果做到这一步,看似“更大的智慧”,深藏功与名啊。不过,最能迷惑的,就是那种心智尚且不成熟的可爱孩子。
第二种呢,就是真的知道说了也没用的人。为何会出现这类人,说了还会没用呢?
1.经历了太多谏言而不纳的情况。古代当官,能够把一个官真正当好的,不是那种泥菩萨。因为这样一来,总会有这万般不如意的名声。
如果能够之前说几句,刷一下存在感,但是没有被采纳,没有关系。下次再说几句,还是没有用到,也没关系。
等到哪天确实需要真正需要发表言论的时候,没有说。哪怕造成不好后果,也与你无关。毕竟,你已经曾经努力过了。
当然,这类纯粹是以厚黑学的角度而言,更多的是失望到了极致,从而不说。如父母与孩子,不就是如此吗?
父母懒得说孩子,孩子也懒得和父母解释缘由。双方都是认为对方皆为不可理喻,那说又有何用?
再如情侣之间,某方每次争执,总是站在道义制高点的模样,想必争吵会越来越少,直到某天关系突然崩塌。
而组织内部真诚谏言而不用,那就是哀莫大于心死。官员以此挂冠而去,其实也可谓尽心罢了。
2.意见发表者意愿太过强烈。碰到如秦始皇或者朱元璋之类强硬手腕的领导,基本上就是拍板而定。正确与否其实不重要,重要在于你如何执行。
这时的闭嘴,就是一种很好的自保。如果还是愣头青,要刷声望从而去试试,就是找不自在。很显然,朱元璋当朝时的御史是学乖了的。
还有就是意见发表者的自以为是,已经沉迷在自我的幻想中。也许可以泼一盆冷水,但水不一定是能够灭火的,甚至可能会让火更大。
你的意见,其实反而会起到反作用。无论你的意见对不对,一旦往那个方向发展,待到某天政策执行的结果突变,那么你被清算不也是正常吗?
02
第三种就是心境淡然或沟壑万千之人。这种人不好说,也是最难应对。因为你不知道他到底怎么想。
你知道,他肯定有话要表达,但他就是没说。也许是不关注这件事,也许是暂时观望。无论哪种,总感觉头上吊了定时炸弹一般。
心境淡然之人,是诸事不关心。也许确实心境到这个境界,也许是位卑言轻,自然而然有了这种境界。
反正心中自知,无论如何变,无论如何事,该拿的钱还是拿,该做的事还是做,不过是换了一些名头,做了唬人的改革而已。
淡然之人终究是少的,不然社会也不会被那些“文人”抨击为“暴躁”。这时候能够学会观望的人,嗯,又是大智慧了。
那种听完事情,便耐不可及发表意见的,说好听的是直爽,现实点就是二缺。也不排除,就是为了抛出砖头,等待璞玉。
不过,对于未知的事情,稍微有脑子的,就是观望。除非这个事情是一下牵扯到自身利益,否则就是稳坐钓鱼台。
或者,哪怕损伤利益,也是不开口,稍微提醒一二,也知道会被反驳。待到问题出现,救世主的身份总好过当初的鲁莽。
突然想到某位大佬曾经分享的创业故事:共同创立的企业,过了几年发展迅猛之后,另外几位创始人跳脱不停,觉得企业也这样这样,那般那般。
对于这种的聒噪苍蝇,该如何呢?可以雷霆手段而行,不过这位大佬是极具慧根的。就默默提了一句,既然你们觉得这个位置不错,那么你们来坐吧。
于是悄然而退,把大位拱手相让。转首于一旁,静看烟云。没过三年,被那帮人待祖宗般请回来。顿时,整个公司就平静了。
其实,这种沉默,并非无言,并非退让,而是真正的“以退为进”。我不说话,并不代表我没有意见,但是这个意见并不是现在说出来。
玩游戏的时候,大招总是有一个积蓄怒气值的过程。你总是发着大招,是极为不现实的。也许开始很爽,爽完之后,就被其他人直接KO。
第四种人,就是心有疚而不言。其实能够做到这般,为人也算是不错。如果碰到那样本是无理,还要吵闹之人,顿时就让遇见刺猬一样,无从下手。
这类人如果可以,小惩即可。虽说我们要学会站立在道义制高点,但并不是真的碾压他人,而是仅仅自保罢了。
对方能够愧疚,也算是心有良知。适当退让一二,其实也是为善。如果自认为痛打落水狗是一件乐事,那么狗急咬人就是寻常喽。
03
无论哪种,能够学会沉默肯定是一种本事。不过,习惯于沉默,也会出问题。
我们如果关注那些选举活动,有时候会发现有趣现象:有人高调亮相,说要争夺大位。口号震天响,也确实吸引了诸多人气。
但是,某一天,突然他选择了放弃,并且为另外一人站台。可能这样报道的内容就是“某某人识大体,心胸开阔”之类。
不过,成为政治对手的人物,是不会有那么高的觉悟,不然也不可能那样走过来。
没有绝对的利益,何必去做这样的人设?难道那些好名声能够换成银子?
还真能,不是那些传颂名声的吃瓜群众送来的。那些退让之人,从参选开始,就已经是一步妙棋。
我是一个喜欢回忆的人。有时候会突然想起原来的一些生活,学习片段。我偶尔抚摸高中、初中照片时,很多人的模样,总会让我想起他们的名字和一起嬉闹的场景。
但是,总会有些人的脸庞看起来会是淡淡的陌生,至于名字?完全没有印象。为何会这样?
这些人,就是平时在班上“默默无闻”之人。不仅是因为我没有和他们玩到一起,而是因为整个班上他们的存在感就很低。
假如哪天出去玩,我们互相看一下。他们没有到,我们也可能不会在意。觉得人都到齐了,可以开始欢乐时光。
那些出来高调竞选,又高调退出的,就是这样的人。如果不参与竞选,想必江湖已经没有了他们的名声,相应的生活状态也许差强人意。
但是横空而出,能否竞选是其次,但是可以向社会刷存在感,更是给对手适当的压力。待到名头够大的时候,高调退出。这个退出,就是“丰厚的退出了”。
职场里面不也是如此吗?有时候光选择忍让,只会让一帮傻逼觉得你好欺负。但是那些“善良”的人偶尔爆发一次,是比那些脾气暴躁的人留下更深的影响。毕竟,人善被人欺嘛。
某卫视举办的歌手类节目,我觉得就是神来之笔。挖掘那些“宝刀未老”的大咖,出场费又低,但是又能够引发关注。
当韭菜们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听到那些熟悉的旋律,突然泪流满面的时候。这帮“退隐的高人”就达到了所需目的。
如果能够在比赛中,这些高人稍作姿态,一副不和小辈争斗的高手风范。是不是会引起一片掌声:果然是德艺双馨哪!
至于如果比赛能不能赢,已经无足轻重了。待到比赛结束,这位曾经销声匿迹的高人,又是可以收获事业第二春。
只是可惜,江湖上留下的名声,总是消退的很快。当你重出江湖的时候,才发现已不是曾经熟悉的江湖。
那些出世的高人,再次“退隐”的速度,总会快于他们出现的速度。至于下次又是什么时候,也就只有静待天机了。
【结语】
沉默,终究是一个矛盾体。我想到了两句话:
1.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2.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所以,在我想来,应该是如此:学会何时闭嘴,是修行;学会开口求利,是本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