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学习中医的?

今天是这个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节课,讲讲另外一种学习中医的方法。上次讲的那种学习方法我觉得适合大多数人,这种学习方法呢,只适合少数人,比较较真的人,而且能耐得住寂寞,可能在前几年都觉得自己没入门。我就从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讲讲这种学习中医的方法。

文源/邹时帧

我自己先是反对中医的,觉得中医和我以前学的现代科学结论完全不同,现代科学是经过检验正确的,所以不同于现代科学的中医肯定是错误的。同时,中医总是告诉你结论,中间没有推理过程,课本上的所谓辨证过程,推理极其不严密。所以,我刚接触中医时候,对中医充满了反感, 不是像很多人那样,天生的就喜欢中医。
如果我止步于反感,而不穷则深思的话,我现在肯定就是网络上那些骂中医的人中的一员了,估计比他们骂得更有水平。但是,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我柳暗花明了,我破执了。这个过程,大家可以参看这个讲座的第一讲,新来的同学可以到群共享中下载。
因为我们认为每一种事物都只有一种状态,所以描述这种事物的理论,就只有一种是符合事物的真实状态。如果两个描述同一种事物的理论,不是重合的,那么就必然有一种理论是错误的。现代医学眼见为实,经过试验验证,肯定是对的,所以,不同于现代医学的中医学必然就是错误的。这是所有反中医、不理解中医的思想根源所在。
但是,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使我彻底破执,“科学的本质就是假设和证明。当理论体系尚在制定之中的时候,受制定者的世界观制约。”也就是说,其实科学理论是人造出来的,即使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层次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我曾经用桌面来打比方:在肉眼的层次描述桌面,是平滑、致密;如果放大到几千倍的显微镜下,就是有高山,有深谷,有平原的像地球表面一样的状态;如果再放大到看原子核像看太阳一样的,电子像我们生活的地球一样大小,那么,这个桌面其实就是一个充满无限空间的宇宙。所以,我们不能说,只有桌面是致密的平滑的结论是对的,其他的两种描述都是错的。事实上,如果我们要调整桌面这个结构,其他两种理论更高级更精准。
过了这个思想关以后,我坚信中医是一种正确的理论,一定能治好病。这就是学习中医的基础,一定要坚信中医是可以独立治好疾病的。现在人谁都对中医将信将疑,虽然有些人莫名就爱中医,但是,真要是得了致命的大病的时候,还能不能坚持看中医,还相不相信中医能独立治他的病,心里是打问号的。
国家卫生管理部门也是这样的,有一条法律规定:中医治疗疾病如果在多长时间内没有缓解而不申请西医会诊,属医疗事故。但是西医就没有这一条。这就说明大家对中医能否独立治病是存怀疑态度的。其实,很多西医治病由于没有及时请中医会诊而使病人终身受害。
比如,我以前举的一个例子,94年左右,一个小姑娘大拇指感
染,控制不住,从老家来北京,还不行,一直截肢,好像截肢了很多。最后还控制不住,请北京中医院的王玉章医生看,几幅中药控制住了,按照疔疮走黄治疗的,很简单。但是病人已经截肢了,一辈子都没有手了啊!这是什么概念?!家属也没说这是西医的医疗事故,卫生行政部门更是不觉得。所以,要真正的学中医,一定要坚信中医能独立治病。这叫肇始于信。
什么中西医结合,实际上就是不明白医理的一种借口。真正明白中医理论,可以把现代科学的发展成果,包括现代医学的各种医疗手段,合理的吸收到中医体系中来,而不是中医按照中医的方法来治疗,西医按照西医的方法来治疗,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其实,和桃谷六仙治疗令狐冲没什么两样,对病人到底是有好处还是留下隐患,根本就不知道。
信了中医以后,怎么办呢?我的很多同学都喜欢到国医堂去找老师,跟着抄方,以为这样可以学到很多老师的经验,这样就可以提高自己的中医医疗水平。
我开始打算认真学习中医的时候,也去国医堂转了一圈,但是我发现这不是我想要学的中医。且不说你这样学习,你的老师水平如何,你能不能达到他的水平(事实上,如果这样亦步亦趋,肯定是无法达到你所跟从的老师的水平的),就是今天老师教你个一鳞半爪,明天教你个一鳞半爪,在你的脑子中还是形成不了系统。你看病的时候,就像守株待兔一样:我这里有这个方法,还有那个方法,只等着你这个合适的病撞上来。
在临床上你怎么分析?来一个病人,岂不成了我先用张三老师的理论分析一下,不行,我再用李四老师的理论分析一下,看病完全成了撞运气。所以我很快就否定了这种跟师的方法。以为这就是学习中医的捷径的人,无论他表现得多么热爱中医,实际上是心里对中医有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都是持怀疑态度的。
当时,我的思想还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秘方到底是否存在。我问了老师、比我大两级的师兄,各有各的说法,但是最终是说,秘方肯定是存在的,掌握了秘方事半功倍。我当时就想啊,我没有家传,这种性格又不可能得到老师的偏爱,不可能给我个秘方。
但是接着我又想到,秘方是怎么来的呢?难道是先知们凭空得来的?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得到的?我觉得肯定是在某种理论指导下得来的,而不是中间毫无道理,就是那么一个偶尔的独立的、人类无法探索的东西。既然有理论指导,我只要把这个理论找到了,我自己就可以创造秘方了。
想到这里,我就不再去学习具体的医疗技术,而是找这个能指导创造秘方的理论。这是我学习中医的第二步,找真正的中医核心理论,根本就不在乎一方一术的得失。
怎么找这种理论呢?先看《黄帝内经》。我看《黄帝内经》不是看《内经》摘要版本。从明朝开始一些医家,为了方便人学习,把《内经》中的比较合口味的句子抽出来。这种学习方法我是不提倡的,因为这样割断了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也没有反映出《黄帝内经》一篇文章所要反映的观点。
我看《黄帝内经》怎么看呢?一篇篇来看,然后像小学生那样,分段、写段落大意、写中心思想,那么这篇文章说的什么东西,我就搞懂了。
因为是古文,所以如果理解不来,比如有一段话不能理解,就翻很多参考书,看看各家都是怎么说的,再联系上下文自己来理解。这样把《素问》各篇都学习了,就对中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灵枢》没怎么看,《素问》是这样一篇篇细致的读了下来的。就发现:哦,原来中医是这么认识问题的,是这样分析疾病的。
这个学习方法很重要,不能脱离前后文来理解内经字句的意思。这个时候你还不能看病,但是,你基本上具备了中医思维。
接下来学习《伤寒论》。
现在大家对《伤寒论》的重要性已经捧得非常高了,甚至有的人认为经方可以治所有的疾病。我不这样认为的。
《伤寒论》到底应该怎么学?现在很多人说方证相对是中医最高的境界。什么是方证相对?就是按照伤寒论的记载,什么样的疾病表现,对应什么样的方子。
比如最著名的“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小柴胡汤主
之”,而且还有一句“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意思是什么呢?碰到病人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就用小柴胡汤,而且不需要这三个症状全出现,只要有一个就可以了。这就是方证相对的学习方法,完全把《伤寒论》当做一本经验集来继承。

至于为什么少阳病会出现这三种症状?为什么要用小柴胡汤?为什么小柴胡汤是有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生姜大枣等几味药组成,这些药物各起什么作用?对方证相对的人来说都不重要。我不提倡这样学习《伤寒论》。

我当初是怎样学习《伤寒论》呢?可以说我当初就有一个目标,刚接触伤寒论的时候就有一个目标,是找到张仲景的思维模式看看他是怎样分析疾病的,怎样组织方药的,看看这样分析疾病的背后,是怎样一个人体生理学作为支撑的。我刚开始就有这样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一开始就有的,这个不是吹牛,可能这就是我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很多人可能想都没想到。
但是真正达到这个目标确实是花了很长时间,不是一步就达到
的。可以说,伤寒论是我花时间最多的经典,看破了好记本书。我从大三开始看伤寒论,到96年的时候有基本框架,98年全部实现目标。98年看的那本伤寒论,是书摊上买的,80年代初期出版的,白话解,好像是成都中医学院编的,土黄色的书皮。那是我倒数第二本伤寒论,我在上面做了很多批注,已经完全贯通了。可惜那本书后来搬家时候丢了。
目标达成,具体以何为标志呢?就是我把我上面的问题都搞清楚了,而且检验无误,这就是标志。有临床检验,临床不够可以找医案。这个目标是一步步实现的,不是一下就达到。方证相对只是初级中的初级。
第一步,你大致要记住伤寒论原文,我自己从来不会背,就是反复看呗,总在手上肯定就熟练,这样就逐渐可以方证相对了。
第二步,打乱原文,把各种症状单独列出,比如小便不利,伤寒论上有多少条涉及,分别是什么方子,为什么这个地方用这个方子那个地方用那个方子,这之间啥区别。这个非常重要,即使是方证相对的水平,也要做到这一步,这样你在临床上才能触景生思,否则你很难做好方证相对。
第三步,搞清楚伤寒论中的疾病传变过程:正常是怎么传变,坏病是如何演变而来的。一个人伤寒论学没学通,只要问问他伤寒病到底是怎么传变的,不能说出个一二三四,这个人名气再大也没用。可以告诉大家,绝对不是按照六经顺序传变的。
从这一步开始,就已经在开始探讨张仲景的病理学了。把伤寒的传变过程搞清楚了,你就可以预见到疾病的发展过程,就不会在临床上当疾病变化太快的时候搞得你手足无措。
最后可以还原整个疾病在人身体上的发展过程,伤寒论中每一个条文的每一个症状是怎么来的,你的中医病理学就差不多了,换个病邪你也能描述。那么温病学说只要过一眼就学会了,根本就没有那么多争论,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第四步,分解方子。为什么这么配伍?各个药物起的什么样的作用。我给大家提醒一下,研究这一步,伤寒论中每一个方子后面的加减文字很重要,这个很多人都忽略了。其实这个细节是暴露经方配伍的很多秘密的地方,一定不能忽略。
你会发现,宋本伤寒论的每一个条文前后放置实际上都有逻辑关系的,所以桂林本的伤寒论实际上肯定是后人伪造的,但是应该在治疗学上没有什么错误,所以,学它也行。但是没有必要一定要说是张仲景的多少代孙子的秘藏本,有道理就行,何必一定要附会给张仲景呢。

伤寒论如果学到这个程度,温病就真只需看一遍就能懂,因为只是把病邪换了一个,生理、病理、治疗,都是可以互相参照的。所以那些寒温争论得不可开交的人,实际上是自己没有学透。

外感病都学习了,就是杂病。杂病大家都喜欢金匮要略,为啥?因为篇幅比较小。实际上,和伤寒论相比,金匮要略脱落太多,可以先看个基本框架。但是一定要看千金方,比如白虎历节病,金匮要略里有一条“脚肿如脱”,从宋代以来,多少金匮注家对这四个字绞尽脑汁,都没有说出真实含义。有的说这个脱字是蜕字的通假字,反正种种你想不到的这些注家都能想得到。

实际上,你去千金方里一看,很简单,就是这里面丢字了,是脚肿就像关节脱臼了一样。所以,与其看那些残缺不全的金匮文字,不如直接看千金方,虽然部头大了点,但是比起现代的希氏内科学还是不大。千金要方还是千金翼方都要看。

以前的中医师带徒没有太多时间学习,而且那时候的中医也主要是以解决急性热病为主的,所以,以前中医只要学伤寒论或者温病。大家看看伤寒论的注解书籍比金匮要略要多很多倍,就是这个原因。
现在,急性热病西医大部分也能解决,中医面对更多的是杂病。现在的中医只会伤寒论,显然临床上会比较被动,必须要钻研千金方。
这样下来,中医就学得差不多了。但是,我想,大部分人会停留在我说的伤寒论的第二步上,不一定能学到我说的这里来,当然即使是第二步,也足可以成为一方名医了。
按照这种学习方法,十年能贯通已经是很厉害的人了,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贯通。我并不建议大家按照我这个方法来学习中医,如果没有明理的人指点,也许到头来一场空。还不如按照前面介绍的那个方法来学习为好,学一点得一点,为学日益,哪怕最终不能贯通,也觉得自己有所积累。
(0)

相关推荐

  • 郭老答问集13:你要出一张方子,不必去我先写个君,再写个臣,这个就复杂太多了。

    原创 郭生白 本能学堂 今天 郭老答问集13:你要出一张方子,不必去我先写个君,再写个臣.来自本能学堂00:0030:49收录于话题#郭生白12个 /学生甲/ 郭老:今天我说到这儿交流一下.谁有什么问 ...

  • 为什么中医本科教材《伤寒论讲义》删除了《伤寒论》原书的前四篇和后八篇内容?

    伤寒论取消了若干章节,这是与时俱进的结果,不值得大惊小怪,也没说全部取消呀!一些网友也是大喜过望,看,都取消了,中医终于被否定了.其实不然,中医学院办得好好的,再说中医不止学伤寒论,五至七年的大学教育 ...

  • 同学你会学习中医吗?

    中医学习是个枯燥无味的,除了基础要掌握你还要学习经典,比如<伤寒论>.我们常说厚积薄发,就是说一点一滴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你就有资本了.那么学习怎么过程呢? 有些学习一个专家秘方沾沾自喜,当 ...

  • 我是怎样学习中医的(沈仲圭)-----名老中医之路 

     名老中医之路 中医研究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沈仲圭        [作者简介]沈仲圭(1901-),浙江杭州人.早年受业于王香岩先生.一九二八年任教于上海南市中医专门学校,一九三.年任教予上海固医学院, ...

  • 我是如何学习中医的?(精品)

    艾御享堂 艾御享堂 今天是这个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节课,讲讲另外一种学习中医的方法.上次讲的那种学习方法我觉得适合大多数人,这种学习方法呢,只适合少数人,比较较真的人,而且能耐得住寂寞,可能在前几年都觉得 ...

  • 我是如何学习医案,速成中医脉药的?

    如何学习<中医发蒙>中的医案 振荡导读 中医发蒙里面的医案是非常值的我们去学习复盘,从中能学到很多的知识点,但是很多同学往往在看医案的时候,心里激情澎湃,只觉得振荡中医牛,看完之后心里还是 ...

  • “取类比象”——学习中医的秘法

    万物皆有"象",按同象同类的原则,由一般到个别,从已知推导未知,以类万物,中国古代圣贤即是以这种演绎方法来认识世界,建立了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医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医学中亦有&q ...

  • 学习中医不要太复杂,比如感冒,症状出来了,方子就跟出来了

    学习中医不要太复杂,比如感冒,症状出来了,方子就跟出来了

  • 刘渡舟: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值得收藏并反复阅读)

    导读这篇文章讲述了刘老一生的治学精华,完全干货.无论初学中医的学子还是临证几十年的医生,都能从中大受启发.最后的总结,更是言简意赅,谆谆教诲. ___________________ 在旧社会,师带徒 ...

  • 近期学习中医和易经的一些心得

    读者阅读本文就表示同意不以本文任何信息作为任何决策的依据,同时放弃向作者邹健进行诉讼和/或投诉的权利. 倪海厦老师真的是燃烧自己,点亮世界的大医. 看他90年代中期讲易经的录像,非常健壮. 只不过十年 ...

  • 近期学习中医、调理身体的进展(二)

    读者继续阅读本文就表明同意:不以作者邹健的任何言行作为读者本人和任何关联人的任何决策和行动的依据:放弃向作者邹健提起诉讼或者投诉的权利:不得以作者邹健的任何言行作为诉讼或者投诉的证据. 糖尿病人的一个 ...

  • 近期学习中医、养生的一些心得

    读者继续阅读本文就表明同意:不以作者邹健的任何言行作为读者本人和任何关联人的任何决策和行动的依据:放弃向作者邹健提起诉讼或者投诉的权利:不得以作者邹健的任何言行作为诉讼或者投诉的证据. 近期调理身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