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之地 | 武斌:昌都歌声
【巴蜀之地】
文:武斌
版式设计:湛蓝
图源:堆糖
我们的祖先远比我们更亲近唱歌。
我是一个五音不全的人,但我对音乐还是有一定的认识。歌需要歌曲作者和演唱者倾注感情的,才能使它流传长久,是艺术力长久的体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原生态的歌声是世界人类的骄傲。在诸子百家在黄河流域奔忙的时候,在战争纷扰的黄土高原上,在辛苦劳作的田地里,四野已经被歌声笼罩。
歌算是当今社会的高雅之乐,是我们许多人可望而不可求的追求。可我们的古人已经习以为常地把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远祖精神起点比我们高多了,在生产力还没有来得及一一推进的时候,就已经“歌以咏志”“歌以传情”了。我们现在想想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渴望回归淳朴的生活环境中来,歌声自然而然成为大家追捧的对象。
我不曾想到在今年初冬来到昌都,也更想不到以一场歌声来结束我们一天的昌都之行。因为昌都远离黄河流域,季节并不明显,只是我从黄河流域来,记得这个季节带给我们的萧瑟,迎接一个更加寒冷的时节到来。走下飞机,还记得机上播音员说当地气温“零下七度”,这在我们生活的成都简直不可想象,只是完全契合我说的“初冬来昌都”,也算是我不合时宜地用季节来定义昌都。
走出邦达机场,我立刻感受到刺骨的冷了,因为我穿着单衣单裤。迎来接我们的主人,迅速钻进小车,不管不顾同伴还在与主人打招呼。加衣于身,感到格外满足,便和主人家及同行者聊了起来。司机是一个地道的藏族人,热情开朗 ,与他驾驶的越野车一样。瞬间驶离了机场,笑声弥漫整个车厢。从车窗望出去,邦达草原失去了绿色的点缀,土黄色是它唯一的颜色。远山的苍茫一点也不逊色,倒是风情万种的玉曲河婉转流过,给邦达草原平添一丝温柔,与几年前对邦达草原的拜访不可同日而语。
谈话中得知司机名叫平措,二十八岁,说话如同唱歌一样好听,带着藏族人特有的强大地磁场。我们不停发问,他不厌其烦地解释,不知不觉经过浪拉山垭口,看到在成都还没有踪迹的雪。车内的音箱播放是藏歌,满足了我近二十年西藏生活养成的习惯。随着海拔的降低,山地黄色逐渐变成黄绿色,又逐渐由黄绿色变为可人的绿色。
伴着雄浑的歌声,察雅吉塘镇欢迎着我们的到来,温泉小镇依旧徜徉在绿色的怀抱中。因为工作,在这里忙碌了几个小时,讨论与争论延续到澜沧江边的测点。沿着澜沧江到昌都,是我们早已向往的旅程,心情顿时变得兴奋,与此时澜沧江清凌凌的河水一样,汹涌澎湃。虔诚的藏族同胞沿着214国道一步步走向心中的圣地拉萨。车内的藏歌依旧,像是追忆我们以前在这里工作的艰辛。平措依旧满脸春风,依旧滔滔不绝给我们介绍昌都的过去。“昌都大脚印”不期而遇,距今1.5亿年侏罗纪中期古脊椎动物活动遗迹被专家清晰描述:“当时的大型蜥脚类恐龙漫步在水岸,在泥泞的地面上留下足迹,随后随退去,地面干裂。”能发现大脚印虽然是修公路时发现的,但这绝非偶然,沿澜沧江就是一条构造带,左岸岩层基本水平,我们站立的右岸岩层陡立,修建214国道发现“昌都大脚印”就变得自然而然,我们沿途经过的壁立岩层足以证明,而且由于昌都地区高温高湿作用致使铁元素氧化岩层变成红褐色。
进入昌都城,庆祝昌都解放七十周年的标语随处可见,仅仅过去十几天,我能感受到庆祝场面的热烈,平措告诉我说降央卓玛等歌星都来了,可惜我没能身临其境。昂曲和扎曲汇合形成澜沧江勾绘出昌都城的主轮廓,沿河新建许多高达建筑。昂曲和扎曲之间的强巴林寺的红褐色尽显庄严,让格鲁派占尽佛教领袖地位,其下面的茶马广场使昂曲与扎曲顺利牵手汇流成澜沧江。于是,我想在这片热情似火的土地上,渲染了人们的热情,人们基因中继承热情似火的歌声。
晚上,我们就真真切切听到了昌都地区藏族的歌,因为平措让他爱人卓玛参加我们朋友的聚会,我也邂逅了一场音乐盛典。当欣赏藏族歌声成为我的习惯后,对藏族歌曲的喜爱变得自然而然。
卓玛是天才的歌手,唱歌源于爱好。“卓玛”是藏族对女子的称呼,它的意思是“度母”,一个很美丽的女神、仙女。交谈中,得知她在河北石家庄读过书,对中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她接二连三给我们唱了《吉祥如意》《美丽的昌都》等约十首歌,音色优美,音量高亢,稍带雄浑,余音绕梁。歌声里有对远方客人的祝福,有对家乡昌都的赞美,有对藏族风土人情的歌颂,有唱给卡若遗址的久远颂歌,有唱给昌都大脚印的长篇赞歌。其中《美丽的昌都》就是赞美昌都、昂曲和扎曲汇流形成的澜沧江洋洋洒洒穿城而过,塑造了美丽的昌都城,昌都名字的由来也是因为昂曲和扎曲而成为“江水汇合的地方”。《吉祥如意》唱出了对远方客人的深情祝福,祝愿的高度超过珠穆拉玛峰,广度超过了辽阔的青藏高原,极尽夸张的能事却体现藏族人的热情好客,一句“扎西德勒”让我们心里暖暖的,甚至忘了明天还将返回内陆。
藏族同胞的歌声也让我想起我们的先祖生活的过去。他们亲近自然,崇尚自然,歌颂自然,只是藏族同胞经过了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各个阶段,仅仅因为地处青藏高原而未能紧紧跟随社会全面发展的步伐而稍慢了几步。于是他们带着远古的气息,高原的严寒,草原的辽阔、山峰的高耸。他们从歌声的原始性更接近祖先的步履,带着游牧民族和农耕文化的基因更多。昌都歌声同时包含民风、民情、民俗、民怨,也包含着礼仪、道德,历史和宗教,构成了一部丰富的社会教育读本。他们的歌声自然而优美,自然而然呼唤出了一种普遍而悠久的吟诵:吟与天南,吟于海北,吟于山际,吟于平地;诵于百年,诵于千年,诵于万年,诵于远古。
至少从昌都藏族同胞的歌声中听出了这些,仿佛触摸到祖先歌声的真谛,我已经心满意足。走在昌都大街上,歌声依旧此起彼伏。灯火闪耀,街道迷离,“两曲一江”影影绰绰 ,倒映其间。
本想用我十年前的一首诗《卓玛》结束此番旅程,想想还是算了。我走进了昌都,昌都的歌声同样走近了我,就已经很圆满。
2020年10月31日于成都家中
2020年11月1日修改
往期链接:
作者简介
武斌
武 斌,1971年9月出生,男,汉族,山西省临猗县人,1996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固体地球物理理学博士,副总工程师。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首席物探专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城市物探专家创新团队负责人。论文28篇,出版专著3本,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2项。担任十多个国家地勘基金物探项目负责人。2007年开始业余写作,2008年陆续在《地质勘查导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自然资源报》《大地文学》《运城日报》《中国矿业报》《华西都市报》《山西日报》《中国煤炭新闻网》《四川工人日报》等发表散文、诗歌、小说近两百篇。有诗歌散文收入《中国短诗精选》《暮色中的城步》《微刊优秀作家作品》《黄浦江诗潮》《晋南有个孙吉村》《尘外那一池月光》《百城诗韵》《河之东文集》《当代精美诗歌选》《走向荒凉》《2019年中国微信诗歌年鉴》《逐梦前行》集子。2013年出版了散文集《地质人在旅途》,2014年出版散文集《乡土乡音》,2016年出版了散文集《成都拾遗》,2020年《回不去的故乡》。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有《地质视角看成都》《解密成都平原》《沧海桑田话四川盆地》《运城有盐池》等多篇科普作品在《中国自然资源报》等发表。2013年有作品在“书香国土·智慧人生——山东煤田地质杯首届国土资源系统读书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并入选《书香·人生》。2018年10月《地学微诗》获第二届“保护地球精彩地质”科普作品大赛二等奖,并被中国地质图书馆收藏。现就职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探队。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骥亮
总监:徐和生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柳依依 暖在北方 胡迎春 尾子
主编:烟花 清欢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陈风华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朱晓燕
美编:无兮 ETA 张婷儿
播音部:
主播:魏小裴自在花开 眉如远山 西西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