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春节前给地主写了四个字,几天后意思全变了,地主大怒
民间有一个习俗,叫“讨年账”,就是到了年底要把所有账目全部结清。至于对方还了钱后,还能不能过一个好年,就没人管了。所以,对很多穷人来说,春节简直就是“春劫”。
因为这件事,郑板桥就曾经为穷人打过抱不平。
乾隆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46年,郑板桥出任山东潍县县令。这一年,胶东发生了大旱灾,郑板桥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救灾,不能再饿死人。
郑板桥一边开仓放粮,老百姓打个借条就能领粮食回家,同时又大兴工役,修筑城墙,让远近饥民能赴工就食。但是,郑板桥个人能力毕竟有限,就打算请县里的有钱人帮个忙。
潍县很繁华,城中住了很多富商大地主,有乐善好施的,但一毛不拔的也不少,大量的粮食被他们存起来,囤积居奇,等着高价出售,大发横财。
到了春节时,老百姓很多都吃不上饭,还欠了一身债,富户老爷们却变本加厉地催债,根本不管他们的死活。郑板桥决定治治他们,就对衙役们说:“他们就算是铁公鸡,我也要从铁公鸡身上拔下几根毛来!”
郑板桥派衙役们暗中察访,掌握了这些富商私自囤粮的证据,然后发下请帖,邀请他们前来赴宴。
郑板桥是县令,当地的父母官,他的面子谁敢不给?更何况郑板桥还是名满天下的大文人,诗书画三绝,这些地主富商喜欢附庸风雅,都想得到郑板桥的墨宝,因此个个争先恐后地闯进县衙,见着郑板桥就猛拍马屁。
有个地主非常精明,他猜到郑板桥这次请他们,一定会逼他们出粮救灾,于是见着郑板桥之后,就故作大度地说:“我愿意为灾民拿出10斛米。”但是,这个地主也有一个要求,就是请郑板桥给他写一副门匾。
郑板桥说这没问题,让人拿来纸笔,当场写了四个大字——雅闻起敬。
地主一看,非常高兴,“雅闻起敬”,虽然看不懂到底是什么意思,但一看就是好字,乐得合不拢嘴。
不过,郑板桥又对地主说:“现在我还不能给你,等到时我请大家吃饭,会在宴会上公开送给你。”地主更加高兴了,觉得这笔买卖做得太值了!
很快,到了郑板桥请客的日子,油头粉面的地主老财们来到县衙,准备捞点便宜,而那个被郑板桥题匾的地主,还在伸头探脑地等着郑板桥吹捧他呢。
郑板桥示意大家安静,说某某地主乐善好施,主动为灾民捐粮米,我为他的精神所感动,题了“雅闻起敬”四个字,然后让人把门匾抬进来,当众撕掉红布。
那个地主本来觉得自己出名的时候到了,可一看到那四个字,顿时傻眼了——匾上根本不是“雅闻起敬”四个字,而是“牙门走苟”!
看着大家目瞪口呆的样子,郑板桥解释说:“我太穷了,没钱买那么多油漆,只能四个字各漆一半。”
大家都纷纷指责郑板桥欺负人,那个地主更是暴跳如雷,声称要去省里告他。郑板桥不慌不忙,拿出早已收集好的地主们囤居粮食的证据,说:“你们为富不仁,不顾百姓死活,这些材料我已经另写一份,送给朝廷了,当今圣上一向爱民,要发起脾气来,你们可吃不了兜着走!”
虽然郑板桥抬出乾隆是假的,但地主们心里都有些嘀咕,为什么呢?因为乾隆有个叔叔,就是康熙的第二十一子、慎郡王胤禧,跟郑板桥以诗画相交,情同莫逆,郑板桥真要动真格的,他还真能请动乾隆皇帝。
地主们都吓得跪下磕头,请郑大人放他们一马,他们愿意放粮救灾。郑板桥见目的达到了,就同意了。
地主们回到家后,立刻把囤居的粮食以平价出售给老百姓,让老百姓过上了一个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