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都是情商出了问题
要说苏轼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可能很多人会不同意,因为,他身处困境的活法让历代的苏粉都觉得是逆境成就了他的伟大。
没错,我们记住的苏轼,更多的是那个身处困境的苏轼。
但我要说的是他是怎么把自己一步步引入泥潭、身陷困境的。
下面我就来扒一下,有必要说以下几个事。(因为全文稍长,我把几个要点先放前面,尽量写得轻松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读,这几个要点是:碾压式的人生开局、臭毛病不改、终于被人抓住了小辫子)
苏轼画像
碾压式的人生开局
苏轼的人生开局要从大宋“千年一榜”开始,之前他老子苏洵怎么教他的咱不说了,因为古代文人是“学而优则仕”,要步入仕途就是科举考试,我们要说的就是苏轼参加的这次科举考试及以后的人生。
这届考试在历史上特别有名,因为学霸太多。
不仅仅出现了苏轼,还出现了很多大文豪(如苏辙、曾巩)、还有后来当宰相的(章惇、吕惠卿等)、还有在做学问中开宗立派的(如洛学创始人程颢及程颐二程兄弟、关学创始人张载)等。
苏轼在这次高手如云的文化对决中虽然不是状元,但最后赢得盛名的却是他。
陆毅出演苏轼剧照
因为他既有天子宋仁宗的青睐,又有前辈欧阳修的赏识,连后宫的娘娘、街头卖煎饼的大妈都为苏轼点亮了粉丝牌。
咋说天子青睐?
是这样的:他们考试最后的决赛,需要皇帝面试,皇帝监考完,回到皇宫和他妈妈,也就是太后,拉家常,说:吾为子孙得二宰相矣!说的就是苏轼和苏辙。就是说,在皇帝心里,这哥俩是以后能当宰相的料。
这么看,苏轼一入仕便摸了一手好牌,未来美好的仕途在向他招手!
苏轼这一战,旗开得胜,取得了碾压式的人生开局。
臭毛病不改
苏轼有个毛病,他不仅是个“直肠子”,还是个“大嘴巴”,这是个致命的弱点。
大家都学过历史,课本里说当年王安石变法,他站出来反对王安石,后来保守派司光马上台要废除新法,他又站出来反对司马光。
当时,我就想,苏轼这个人是不是什么东西撞树上了,他又撞到这个东西上了。后来明白了,他就是个“直肠子”。
在官场,你如果没有点“情商”,或者说“官商”,不会点花花肠子,不会保护自己,一路蒙头直撞,迟早要吃亏的,再加上你说话口无遮拦,该说不该说的你啥话都敢说,还不讲究点说话的艺术,那么,你不栽才怪呢!
很可惜,苏轼,就是这么个家伙!
他学习文化虽然是个天才,但在官场玩权术、搞斗争,这事他还真没往心里搁,似乎,他只有一个原则:我高兴就好!
说他这么几个事:
一个事是他刚当上官时,要完成从一名书生到一名皇家官员的转变。这事,虽然他身份转变了,但心理还好久没转变过来。
他仕途第一站是凤翔,一个小县城,职务是秘书,也就是说他是个九品芝麻官的秘书。
而他的直接领导正好赶上是个很拧巴的老学究。
有多拧巴?很拧巴!老修改苏轼起草的文章的那种拧巴!
这让苏轼心里很不爽,反正就是看着直接领导横竖不顺眼,于是,就凭着他天才般的文章经常讽刺挖苦领导,不仅如此,还逃班,该好好工作的时候不好好工作,老想着出去和朋友游山玩水,赶到正式场合,领导要他出面陪陪客人喝个酒,他也不甩人家,该怎么玩还怎么玩……这样的苏轼,是本色出演。
怎么样?苏轼是不是个钢铁直男?如果换是你,你敢不敢像他这样“狂”?
可能大多数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扑下身子恭敬地去向前辈们学习工作经验吧。
但,不按套路出牌的人也肯定会有,他们以后的人生也注定会有起伏。
这件事小编说得有点多了,其实,苏轼还有一大把这样让人茶余饭后嚼舌头的话题,不说了,赶紧说另外一个重要的事。
那就是“乌台诗案”。
终于被人抓住了小辫子
乌台诗案是发生在苏轼43岁的时候,之前,他工作调动了好几次。
古人说四十不惑,可苏轼都43了,有些事他还是挺困惑的。
曾经,他在宫里的时候,说话办事常得罪人,自我感觉混得不太好,就请求外放,干个地方官,在地方干了几年还想提拔一下,又挪了几次窝,经历了几个回合的折腾。
那一年,他从徐州调往湖州。
按照惯例,当官的挪下窝,换个位置,要给皇上写封信表表决心,要感谢下领导还想着我,说点好话之类的,走下形式。
但别忘了,苏轼是个“大嘴巴”,当了二十多年官了,还是个“大嘴巴”!
所以,这次他还是打了一张“臭牌”。
苏轼书法
苏轼是这么干的:他给皇帝写了封感谢信,但顺便讽刺了一下皇帝主导的变法。
唉,这种“官商”真是没得救了!
这下好了,他以前得罪的那些人就拿这个说事了,说你苏轼看不起皇上。
这个罪名挺大。
这下,皇帝也真生气了。
后果很严重。
后果,就是苏轼的政敌把弄到大牢里关起来,要使劲盘他!
关他的地方有很多乌鸦,这就是乌台诗案。
这个案子审了很久,也把苏轼吓得够呛,本来是他政敌嫌他说话不着调,从他诗里找他罪证的,但苏轼的求生欲很强,主动交代了很多事,包括借朋友的钱没还这事都说了。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最低谷,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虽然,苏轼免于死刑,但释放后被发配到一个叫黄州的地方,还不得签署公事,就相当于从一个市委书记这样的厅级干部降到一个县里武装部挂个副部长的虚名。
一手好牌终于在他手里打得稀碎。
再后来,苏轼基本上是处于被贬的状态,虽然,有段时间有太后的庇护提拔当宫于也过了几年好日子,但他得势后还是喜欢嘴巴乱喷,得罪了不少人,包括他的同学,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一起参加科举考试的章惇、吕惠卿、“二程”等,后果也特别严重。
这是后话了,现在,最好的牌已经被他打烂……
(这一段子说到这里,喜欢请点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