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旭初(江西省)
说起张韵国老师,方圆百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作为张老师的学生,更是对他崇敬有加。老师虽别离32年,而他那形象仿佛是一个灿烂发亮的光点,一直在我的心中闪烁。张韵国老师生于1926年。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吉安念书,在当时吃了不少的苦。由于自己的勤奋努力,考取了原国立中正大学(现南昌大学)。后由于战乱,入学不久便停止了大学继续求学的机会,但丝毫没有停止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向往。“当时,他对知识的认可,对时局的判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侄子张宗应先生告诉笔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细爹闲时基本不做农话,而是拼命地看书。人家说这样长期下去会没饭吃,他说不会的。他还说,象我这样方圆几十里为数不多的读书人一定会有饭吃。果然,后来国家出台对知识分子相关政策,他被起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张老师的修行,在大多数人看来,就是追寻用智慧看透世间黑白,拓展自己的心胸,清净他所至亲至爱的人的心地。他一生忠厚老实,本份做人,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他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他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他最高的评价。他的学生中,有考取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广州中山医学院等国内著名高等学府。要知道,刚刚恢复高考的头三年,一个乡镇中学能考取北京大学等一流大学,是多么的不易!可以说,张老师是最大的功臣之一。我觉得,张老就像一座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峰巅。生活上,张老师非常俭朴,不抽烟、不喝酒。每天自己烧火做饭,烧的柴都是校园周边捡来的树枝和建筑工地废弃的一些木块。外出办事或回老家,无论天晴下雨,从不坐车,而且都是夹着一把雨伞步行。他的一言一行都在佐证情商高低。他经常对学生们说,高情商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格局。高情商不是迎合和容忍,而是可以好好和自己相处,同时也能把别人放在心上;教学中,张老师努力尝试分层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吃好” ,既要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又要带动中间力量。他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有成才的信心。由此,弱科学生大幅提高成绩,所任教班级教学质量斐然,受到师生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港口中学原校长周瑞生既是张老师的学生,又是他的同事。他回忆说,张老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学生的需要就是他的工作时间。别看他平时不大吭声,但能对大多数学生的性格、学习特点,优、缺点了如指掌,以此来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出色的教学工作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可。在我的印象中,长期的生活磨练和工作中的历练,不仅使张老师养成自强不息、正视现实,战胜挫折的精神,而且也使他学会了低调,拥有一颗真诚而善良的心。在从事教育工作35年中,他始终以“道虽通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人生信条,从每件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用心做事业,用爱做教育,谱写了一曲曲奉献之歌,受到领导、同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张老师讲的课,深入浅出、丰富多采。每一个章节、每一个解题步骤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而且板书极为漂亮。”易南山老师说,为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以责为重,以生为本,做学生人生的导师、心灵的挚友。作为一名老教师,张老师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学生们的身上。张老师当年的一位同事说,工作中,他认真强化理论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扎实工作,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一直以来,他积极向上,以豁达的胸怀迎接每一天。他从不迟到,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跨进校园,一边带着沉思剥着废弃的树皮,一边默诵着当天授课的内容。在学生的心中,他常常是一副“张氏标签”的不苟言笑的友善和蔼。他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感化学生,真心实意的爱学生,进而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丹心育桃李,绿叶衬红花,是张老师的从教诤言。他深深知道:教师只有用心从教,倾听学生的心声,每个人的内心才会真正的和谐。只有师生之间的内心和谐,学生才能得到健康成长,社会才能真正和谐。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对张老师的真诚赞誉。几十年的教育工作,让他付出了许多,甚至健康。同时他也真正体会到了勤劳者的艰辛与快乐。他爱伟大的教育事业,更爱可爱的学生。他常说:“我选择了教育,一生无悔!”面对恢复高考后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他一如既往,立足本职,尽职尽责,默默奉献,以自己涓涓的耐心流水,浇灌着生命的五色土,让苗儿健康如意的成长。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张老师用一颗制热之心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他给了我们每个学生一杆生活的尺,让我们自己天天去丈量。他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校园里有着他的骄傲和光荣。在他呕心沥血的浇灌下,有着太多的丰收季节。他不计辛勤一砚寒,英才济济笑开颜。正如他所说,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在我的印象中,不管怎样,张老师都以最饱满的热情给学生们上课;不管怎样,都以最热情的态度教授知识,付出自己的所有。张老师让我们为之钦佩,为之敬仰。是他,让众多农家学子步入了理想的大学,是他,让无数园丁重拾梦想,努力奋斗。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他日夜辛勤耕耘,只为了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他忠于教师这个岗位,只为了圆一个个真实的梦想;他任劳任怨,只为了家长的一声声嘱托。他给了我们每个学生一杆生活的尺,让我们自己天天去丈量。是啊,人要真正立志做一件事,就要淡泊,恬淡,不能放纵自己的欲望,不该在追求感官的享乐中消磨志气。诚然,淡泊者须要有云水气度松柏精神,不为名利所累,从从容容,宠辱不惊,以一颗淡泊的心,设计最美的行程。 一个人只有在淡泊、清净的状态下,才能内心超脱尘事的豁达。闲暇之余,张老师还钟情于书法研究。他一生临帖不辍,直到晚年仍有精品产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九江市工人文化宫二楼展厅,亲眼目睹了张老师的书法获奖作品。他的作品厚重遒劲,线条准确到位,得到了观摩者和专家的一致好评。“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由帖至碑,揣摩研习、精益求精。他遵循传统,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张老师尤擅楷书,其颜体结构严密,端庄大方,颇具古风,艺术感染力极强。”据深谙书法的相关人士讲,张老师向名家临书不仅是只学技巧皮毛,而且学书尚法,集古大成之精神。他的学生、书法家易南山老师说,张老师踏实做人,认真写字,注重基础,勇于创新,书法造诣很高,在当时方圆数百里无人能及。前不久,时任港口街镇党委书记周升峰(张老师学生)在整理档案时,发现30多年前张老师创作的一幅书法作品,于是立即找到了我。我当即就认出了这是张老师的墨宝。这幅作品笔法健劲,风格古拙质朴,用笔、结构、章法写出了顾盼生姿的精雅书风。我当即建议周书记装裱好、珍藏好。书坛泰斗启功先生曾说过:“把字帖尽量放到离下笔处最近的位置,这样才能看清笔画轻重及位置,还便于把临写的字与字帖对照,及时发现问题。”每天晚自习前临贴成了张老师的热身动作。在书法研习上,他不跟风追影,不生搬硬套,保持自己对书法艺术的自觉追求,故有“神笔韵国”之誉。几千年来,书法艺术沿着历史的轨迹一代代传承发展着,不但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可以说,张老师的书法是其思想境界、生活阅历、艺术修养和书写技艺的总体展示,也深藏了他对人生、对社会追求的哲理。而教书育人也正是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核心是“以书载道,教书育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如此,张老师对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有着深刻的重要影响。勤勤恳恳教书,踏踏实实育人。 张韵国老师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作者简介
罗旭初,笔名六月河、太阳河。江西九江人。作家、媒体时评人、音乐评论。迄今在《杂文选刊》 《知音》 《美文》 《辽宁青年》 《当代江西》 《中国乡土文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人民公安报》 《新民晚报》 香港《大公报》 印尼《千岛日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歌词、文艺评论、报告文学等900余万字。作品入选多种选本并获奖。曾担任过《中国好声》九江赛区的评委。著有《太阳河文集》 《罗旭初杂文集》 《六月河文学作品选》等多部。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