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剜菜季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近年来,人们生活富足了,鱼肉似乎吃腻了,讲究起回归自然,开始追捧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环保食品。于是,我们的老祖宗拿来充饥的野菜,竟然比香饽饽还香。不但身价倍增,而且成为能登大雅之堂的美食。
品种繁多的野菜,吃起来味道儿各异,吃法也不一样。如能做粑拉子的麦菇菇和白蒿(即中药“茵陈”),能做馅食的荠菜和灰菜,能做窝头的榆钱、洋槐花,能做炝拌菜的臭菜和黄荇菜,能做汤喝的仁荇菜等等。野菜真是名目繁多,不可胜数。这些野菜中,曲曲菜可算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高档宴席上,摆上一盘带着“露珠”的曲曲菜,我敢肯定第一个光盘的便是它。
曲曲菜又称曲曲芽,长到“三叶一尖”时,带一段白根,青白分明。“汲幽泉以柔浊,持绿叶与琼枝。”摆上餐桌,再配一盘麻酱、生抽、蒜泥拌成的佐料。嗨,那味道儿真是美极了。
曲曲菜属于苦菜类,味儿微苦。正因为苦,才受到现代人的追捧。中医学讲,苦味儿败火消炎,解毒凉血,还能减肥、防癌、控“三高”,其好处一箩筐,这菜篮子是盛不下的。这些,我都不在意,我只记得老祖宗的俗语:“粗茶淡饭最养人。”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六七年前来到城市居住,过不惯这坐享其成的安逸生活,总爱到郊外运动运动。春夏时节,顺便剜点野菜,没想到这一举动,正赶上时尚潮流。几年中,我们种菜、剜菜,带动了周围的一群人。这剜野菜也是一项技术活儿。什么时候长什么菜,什么地方长什么菜,可是有规律的。比如黄荇菜和不能吃的卤蓬,白蒿和味道不好吃的麦蒿,是有区别的。又如凡根生的菜,在刚耕作过的地里是找不到的,黄荇菜和白蒿专在碱地土岭上生长。
清明过后,院中的红嘴香椿采摘第一茬的时候,野外的曲曲菜就像一群腼腆的小姑娘,带着羞涩,挂着微笑,泛着红晕,缓缓登场了。长至“三叶一尖”时,从土里将根割断,拿在手里像一朵毛尖茶,又如一朵嫩绿的花。不过,有一种菜,样子和它极其相似,如同龙凤亲兄妹中的那个男孩子。其叶厚实发绿没有红晕,其形带有锯齿状,比曲曲菜健壮,又早生半个月。只是味道忒苦,不能吃的,因此人们叫它“苦煞绿”,有人干脆叫它“苦煞驴”。连驴吃了都能苦死的野菜,人能吃吗?我就曾经尝到过这“苦煞驴”的滋味儿。
我出生在五十年代中期,童年多半是在苦水里泡大的。那些年,人们最怕的是“青黄不接”的春天。这个时候,上年的粮食吃完了,新粮食接不上,老百姓的日子难熬啊。人们只有到坡里挖些野菜,充饥当饱。那时候,曲曲菜一般也吃不到,因为它出土晚又长得少。
最能充饥当饭的,当数青青菜。春地里遍地的青青菜,一会儿功夫,就能剜一篮子。来到家,开水一汆,攥成菜团,到地瓜面里一滚,拿到锅里蒸熟,一人一顿能吃上四五个。
对门的小彩姑,是个活泼的小姑娘。有天晚上,她悄悄告诉我:“你猜俺家吃的啥?”她伸出三个指头,又张开虎口比划着:“俺喝的曲曲菜黏粥。带这么长的白根,像白面条,太好喝了!”我听着都流口水了。我和奶奶一说,奶奶立即应允道:“好说,明天咱们专拣曲曲菜剜。”这一宿,我翻来覆去没睡着,眼前全是一碗一碗的白面条。
第二天,我们就上北洼剜回了满满一篮子“曲曲菜”。没有白面怎么办?六个月大的小妹没奶吃,就靠用麦子面打糊糊往嘴里抿。奶奶狠了狠心,从我妹妹的面罐里舀出了一茶碗白面,做了一锅粥。
我端着碗朝着冒热气的锅台凑过去,舀一碗蹲在锅台边,吹了吹,喝了一口。噗!马上吐了出来。不是因为太烫,而是太苦。那种苦涩,一直留在喉咙里使喉管发涩,就连冒出的热气都是苦的。
我说:“这也太苦了,没法喝。”奶奶就把菜都拨到自己的碗里,把面汤倒给我。对我说:“吃苦好,你吃一次苦受一次累,佛爷就在你的头上点个印记。等过几年,按数给你赐福。”我说:“那你吃了那么多苦,我怎么没看见有印记呢?”她说:“佛爷的印记,凡人是看不到的。”
奶奶真的是吃了一辈子苦。我的爷爷原本是一个孤儿,32岁时突发疾病撒手人寰。当时的奶奶正年轻,她一个小脚女人领着没成人的两个孩子,撑起了这个家。她先让十四岁的大儿子(我父亲)到京城学做生意,自己带着五岁的小儿子(我的叔叔)在家种了八九亩地。那个年月,种地全靠人工,最远的地离家四五里路,她用这圆规一样的小脚不知量了多少遍。小儿子刚刚长到17岁,奶奶就把他送到外地当了工人。
奶奶盼了一辈子“粮满囤”的好日子。七十年代初,我亲眼见到过她对一个邻居说:“他大叔,咱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你看我今年攒了一满囤地瓜干,够冬春吃的了。”“好啊,明年争取一囤玉米,转过年来一囤麦子。”啊!一囤麦子?做梦也没想到的。不过奶奶这“粮满囤”的愿望,让我们这代人实现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主持家务,包产到户第一年,就打了两囤小麦。我故意把它倒在那口老囤里,让奶奶看看。奶奶从东营回来,望着金灿灿的小麦,像神话里打开箱子看见了亮光光的金元宝。我第一次看到性格刚强的奶奶流泪了。她说:“你看佛爷赐福了吧!但是要仔细着吃,生活好了不能忘本。”
后来,我们才知道,当时我们显然是把“苦煞绿”当成了曲曲菜。我永远忘不掉那段艰苦的岁月,永远忘不了奶奶那些语重心长的话语。当然,现在生活富足了,我们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档次,是无可非议的。但过分追求奢侈生活,过分强调养生,是不应该的。
古人云:“俭以养德。”我永远坚信,粗茶淡饭不但养人养生,还养心养德。
作者:肖永明,山东省博兴县人,退休中学语文教师,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有多篇散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在省市县级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