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有座老磨盘

有一次到一个古村落旅游,偶见一个老磨盘,多少年不见的物件,活脱脱出现在眼前,那古朴的气息,那亲切的湿暖,瞬时唤醒了我对村里老磨盘的记忆。

在我家老宅的后面,有一块空地,自从我记事起,空地中间就立着一个老磨盘。磨盘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一个直径三米多的盘面,盘面上有波浪式的石纹,整个盘面四周高,中间低,像一个浅浅的菜盘子,这样设计能防止粮食从盘面漏出。盘面的中间立着一根铁棒,有婴儿的胳膊粗。盘面下面是乱石砌成的台子,有力地托着盘面,架子有一米多高,正好与成人腰部高度持平。盘面上面是磨盘的另一部分,那是一个巨大的石碾,石碾被一个木框箍住了,推磨时,石碾绕着盘面中间的铁棒不停地旋转,就可以磨粮食了。

老磨盘是村里人加工粮食的地方,村里有几十户人家,每天要吃饭,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从早到晚,老磨盘周围都聚满了人。人们按先后顺序,自觉挨号,从不争抢。看看篮子里、袋子里还有簸箕里带来的粮食,也是五花八门,有玉米、豆子、谷子、高梁、地瓜干。每户至少来两个人,一个推磨,一个拿一个小笤帚清扫溅出来的颗粒,扫到石碾下面,不浪费一粒粮食。推石碾是个力气活,不长时间,就浑身冒汗,所以推磨和清扫的人常常在交替。等在旁边的人,也不闲着,小孩子在旁边追着玩,大人或站或坐地聊天。来磨面的人以大姑娘、小媳妇居多,她们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家长里短,天南海北,什么都可以说。说到高兴处,聊到高兴处,也哈哈大笑一阵,引来很多人关注的目光。实在没有聊的了,就去帮着别人推磨。

有的人喜欢人多的时候去磨粮食,可以一边等一边闲聊。有的人则喜欢一早一晚,人少的时候去推磨,这样可节省很多等待的时间。母亲喜欢早起来去磨面。有一天晚上对我说:“今天晚上你早点睡,明早我们推磨去。”父亲在外工作,家里的活多是母亲完成。睡前,母亲把准备磨的谷子和地瓜干准备好。第二天早晨,我睡得正香,被母亲叫醒,迷迷糊糊地穿上衣服,母亲提着一袋地瓜干,我提了半袋自家种的谷子往外走。来到外面一看,天还没有亮,到处黑漆漆的,街道上一个人也没有。我嘟哝着:“这么早啊,天没有亮呢。”母亲说:“天亮了,就要排队了。”我们两个摸着黑,来到磨盘旁,母亲熟练地将半袋谷子倒在磨盘上,因为碾子很重,我和母亲两个人一起推,推一会就停下来,扫扫再推。天上几颗残星,闪着困倦的光,冰凉的秋风吹着我们的脸,我不由得打了几个喷嚏。可是推了一会儿,浑身就暖和了,过了半个多小时候,谷子被碾去了皮,变成了黄澄澄的小米面,收了小米,又开始磨地瓜干。因为有些累了,转的脚步也慢下来,天亮的时候,终于磨完了。正在收拾的时候,有人来推磨了。回家后,母亲蒸了地瓜面的窝头,黑亮而甘甜,还熬了香喷喷的小米粥,一个清早的劳动,换来了几天的温饱与安逸。记不清有多少个清晨,是在推磨的沙沙声中度过的。

推磨是个辛苦的活,后来有牛、有驴的人家,就让牛和驴来拉磨,拉磨的时候,还要用布蒙上它们的眼睛,小时候也不懂为何这样,长大也悟出了一些其中的道理。牲口代替了人,轻松多了,这让没有牲口的人家很是羡慕,我就曾幻想有一天养一头驴,替我们拉磨,这个愿望也一直没有实现。

最苦的是雨雪天推磨,如果急着用,下雨雪也要去推磨,我曾见有一个户人家,在雨中打着几把油布伞在那推磨,那景象让我感受到人生存的倔强。后来,村里商议为老磨盘盖了遮风挡雨的两间房子,村里人再去推磨,就不怕雨雪的肆虐了。从此,推磨的地方,有了一个新名字叫“石磨坊”。

再后来,村里有了电磨,来石磨坊推磨的人,越来越少了,这里成了孩子玩耍的地方。多年以后,村里改造,把石磨坊拆了,石磨搬运到河边,当起了垫脚洗衣的踏石板。

后来,我离开了村子,住进了楼房。每次回村的时候,都去河边看看那老磨盘,摸一摸它,跟它说一会儿话。在我眼里,它已不是坚硬的石磨,而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友,因为在它身上,承载着我往日生活的记忆和情感,太多,太多……

作者:刘山,笔名勤恒,山东邹平人,网易、创世中文网签约作家。

(0)

相关推荐

  • 忙秋

    一场雨下来,气温立时降了许多,刚刚还穿的半袖,一下子秋衣秋裤上身,还有些冷的感觉. 回老家,见到刚从地里回来的二哥.二哥提着一个编织袋子,里面装了一些还青着的玉米棒子. 二哥说,玉米熟了,刚刚去收玉米 ...

  • 农村俗语:“石碾不进家,石磨不出门”,为何石碾不能安在家里?

    在以前的农村,几乎每个村里都有石碾,老人们说:石碾安装的位置是很有讲究的,一般都是在村里比较热闹的地方,而且石碾一般与山头相对,据说是为了压住煞气.因此石碾一般是不会安装在家里的.有句农村俗语叫做:& ...

  • 【我的乡情180】梁继志:石磨

    扫描二维码了解征文详情 石 磨 梁继志 故乡鲁西北平原上的石磨,那一道乡间的风景跟随着时光的脚步,早已走进岁月的深处,远离了我的视线,但那上下磨盘有节奏的声音,好像一柄无形的小锤,时时敲打着回望的心灵 ...

  • 鼠人 作者:郝湘榛

    鼠人 作者:郝湘榛

  • 【人生百味】馒头里,好大一颗“碜”/郭同久

    我和所有晋南人一样喜欢面食.一日三餐,除了间或间吃顿米饭,为主的是馒头.面条等,哪怕是玉米面糊糊,几天不喝,还想得很哩. 打小时候记事起,就知道白面来之不易.且不说队里分的和自留地收的麦子够不够吃,单 ...

  • 【方志四川•散文】曹燕辉 ‖ 石磨伴我成长的岁月

    石磨伴我成长的岁月 曹燕辉  石磨,在中国农村历史悠久,也是过去农村常用的工具,把米.面磨成粉末.传统的石磨用人力或畜力驱动:到了近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用水作动力的叫水磨:现在大多数是电力带动:但农村 ...

  • 推磨(回忆性散文)

    推磨一词,百度上这样解释:推磨,在没有用上机器磨.电磨之前,北方吃粮食首先要用石磨把粮食(麦子.大豆.玉米等)磨成面,这个把粮食磨成面的过程叫"推磨". 记得小时候,我家的西屋里就 ...

  • 「往事记忆」我那推来推去的童年

    文 | 崔方春 如今,碾磨这种用石头做成供农民加工粮食的工具,已渐渐从人们的生活视野中退去,成为只有在民俗博物馆里才能看到的物件.即使在乡下,现在的年轻人看到它,也不晓得其如何使用了.但它们却伴我走过 ...

  • 难忘当年“推磨”的滋味儿

    千里迢迢在眼前, 石头重重不是山: 雷声隆隆不下雨, 雪花纷纷不觉寒. 幼时读这首写用石磨磨面的谜语诗,朗朗上口,颇觉好玩.待到十来岁时,常常在晚上或五更天被父母叫醒,帮他们去磨坊推磨的时候,才深深地 ...

  • 散文||石磨•碾子•家

    石磨·碾子·家 "绿色"是现今社会的主流,绿色原生态引导了消费方向.人们把原生态品质,定格在了物质来源的本身和生产加工环节.其实,原生态对于年轻人来说只是概念,真正体会过原生态的生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石磨

     乡村记忆--石磨 文/游传化 我最近跑了几个村子,发现好几处农家门口和道旁躺着废弃的磨盘,心里颇有感触,随口拈出一首小诗: 两片石头岁月磨,细碾生活蹉跎多. 推拉千载民间史,而今道旁受冷落.     ...

  • 地方史志线上展:八角村志

    水母网10月16日讯(通讯员 陈立红)八角村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村,仅粮田就有3700多亩,还有部分荒坡.洼地.一千多年来,八角村虽然土地较多,但较差的自然地理环境使这里的粮食产量很低,村民只能勉强度日 ...

  • 米面从哪里来

    米面从哪里来?提这问题,真是既简单又可笑.但是,对城市的一些人来说,他们从小远离农桑,还真不知道米面如何生产出来.正如<朝阳沟>里的银环,"韭菜麦苗分不清". 中国是农 ...

  • 这里的石磨会唱歌

    用石磨做的挡墙 听说南宁的老木棉·匠园收藏有上万只石磨,那些石磨立马轰隆隆在我脑子里转起来.   我小时候住的两进老屋就有一只石磨,像四五个人吃饭的圆桌那么大.村里一些人家里也有石磨,大的大如簸箕,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