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邹平:炒面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秋天,一年的辛苦化作满仓的丰收,接下来该到了享用劳动果实的时候了。

七十年代的家乡,温饱虽能七拼八凑地解决,但细粮仍比较稀罕,零食就更谈不上了。勤劳的家庭主妇便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将现成的粮食变幻出一个又一个花样,为清贫的生活增添一些色彩。炒面,便是其中的一道小吃。做炒面,也便成为了祖辈传下来的一道民俗。

农历九月,奶奶会挑一个晴朗的日子,按照严格的比例称量好做炒面所需的各种粮食,大致有小麦、黄豆、小米、芝麻等,分别盛在簸箕中,戴上老花镜,对粮食进行细心地挑拣。那些沙砾、秕子以及其他杂质,一并剔除,剩下的,颗颗饱满、粒粒灵动。接着,奶奶会用干净的湿毛巾对粮食进行一遍遍地擦拭,目的是擦去粮食上的灰尘。每擦一遍,奶奶都会时不时地握起一下把,小心地凑到眼前,摊开掌心,眯起眼睛细细地察看。经过多次擦拭的粮食,宛如粒粒珍珠,在阳光下透着晶莹的光泽。看着看着,满足的笑意便在奶奶的眼角荡漾开来。

粮食擦净晾干后,就要进行最重要的步骤——炒熟。炒粮食,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个技术活。因为比重和颗粒大小不同,粮食一定要分开炒,还要掌握四个原则:大锅、少放、慢火、快翻。尤其是翻炒,一刻也不能懈怠,只有不停地快速翻动,才能炒出焦黄、酥脆的粮食。炒好后,混合均匀,就可以拿去磨坊了。磨出来的面粉,就是炒面了。

充分晾凉后,奶奶小心地把炒面装进干净的布袋里。吃的时候,先在碗里融化一些糖水,然后放面进去。水要少,面要多,搅拌至能勉强捏成团即可。那时候,这些炒面就是我们这些孩子们嘴馋时的一道零食。面团拿在手里,我们并不急着吃,而时先充分发挥想象,将面团捏成各种形状,相互参观欣赏一番,或者比个一二,然后才轻轻地咬下去。嚼在嘴里,炒面沙中带糯,粮食的焦香伴着清甜,满足了我们那时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

进入八十年代,奶奶的炒面开始越做越多,可是在我们眼里的地位,却每况愈下了。家里一年到头吃上了细粮,在外工作的祖父、父亲和姑姑也开始经常买回这样那样的食品,我们的舌尖越来越挑剔。奶奶一改以前的做法,经常主动拌一小盆炒面,捏成一个个的团儿塞给我们。开始我们还接着,然后勉强地吃下去,再后来,就以“噎得慌”为由拒绝了。奶奶便教育我们:“前些年你们也不嫌噎得慌,现在简直撑得不知道吃啥好了!”,然后,讪讪地自己吃起来,虽然嘴里仍在絮絮的唠叨,但看得出,奶奶吃得也明显没有以前香甜。

后来,奶奶的炒面越做越少,越少越剩,最后直到生了虫子,才一边嘟囔着,一边拿去喂了鸡。

再后来,奶奶再也不做炒面了。炒面,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儿时的回忆,现在的孩子,已不知其为何物。

前段时间,偶然在一家超市的粮食专柜,惊奇地发现了炒面。抱着怀旧的心情,兴冲冲地买回家,含在口中,已全无旧时的味道……

作者:徐洪波,山东省邹平市实验中学教师。

(0)

相关推荐

  • 舌尖上的徽州(65)春末夏初的麦壳笋

    舌尖上的徽州(65)春末夏初的麦壳笋 司马狂/文 徽州的笋,集中在春季,春天一过,笋也就基本不再有.然而,有一种特殊的笋,名叫麦壳笋,却在春末夏初的时候,依旧长势喜人.一直到立夏的时候,还能找寻到麦壳 ...

  • 一粥一饭的执着

    农家儿女,多半是惜粮之人.我生于乡下,长于乡下,小时候与年迈的奶奶住在一起,在田野草地上打滚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辨认五谷,并顺手从麦田里将杂草扯出来. 我的奶奶那时候已经六十有余,生长在大山里的她勤恳朴 ...

  • 用自己的记忆缅怀袁隆平院士

    上午的时候,满网已经都是消息了,不过辟谣的消息马上也都出来了,心里有不好的预感,刚过午得到确定的消息,老先生走了--. 看着朋友圈里大家的缅怀,一时百感交集,我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老先生的缅怀吧. 我 ...

  • 献县范占坤:不能糟蹋粮食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范占坤  朗诵者:魏伟    献县范占坤:不能糟蹋粮食      和占坤兄早就熟悉,近年来多有合作,也曾在诗眼看世界上发过他的文章 ...

  • 小鬼头儿

    我向窗外看时,黑剌剌一片,还想在坐会,越想越渗的慌,于是从黑皮沙发上直接跳上床,钻进被窝里抱着腿.此时,我念叨叨着,真希望自己会魔法好了,这样我就可以把自己变成一小片,让鬼看不见. 说的时候,我的腿啊 ...

  • 舌尖上的邹平:话说水饺

    在八十年代初有一部脍炙人口,非常接地气的电影<喜盈门>里有一个场面被人难以忘怀,那就是老大媳妇包了水饺一家四口分享,年迈的爷爷收工回来,老大媳妇立马把水饺藏了起来,给爷爷端来窝头咸菜.一度 ...

  • 舌尖上的邹平:“街上流行红琥珀”

    "嘭"的一声,白色泡沫急速升腾,瞬间溢到瓶外,一同流溢的清香,似有似无,金黄色液体在亭亭玉立的瓶子里荡漾,斟满杯子"咕咚"一口或一扬脖子直接用嘴吹,那可真是爽歪 ...

  • 舌尖上的邹平:面条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见面打招呼问一问大家早晨吃的什么,大至我国北方地区.山东,小至邹平甚至某一区域回答大半为"面条".面条一直是我国北方的主食,所以在 ...

  • 舌尖上的邹平——煎饼

    煎饼卷大葱是山东的代名词吗?这是外界对山东饮食的一知半解.就拿饮食来说,鲁菜在八大菜系有其独特地位,影响着京津地区,其中济南菜.孔府菜.胶东菜几种分系曾成为宫廷贡品,在北方可以说无出其右.面食有粗有细 ...

  • 舌尖上的邹平:葱姜蒜交响曲

    <黄帝内经>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就是,谷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五菜& ...

  • 舌尖上的邹平:油条麻花儿

    中国的饮食有这么一个特点,同一原料,同一烹调方法,只是做法选择不同,食物成品质地就会有差异.比如,水饺和馄饨同一种面皮,同一种肉馅,因为包法不一样,味道不同:油火烧和油饼大小厚薄不一样,味道有别:面条 ...

  • 舌尖上的邹平:春时美味

    春风一吹,邹平的山上.田野里,野菜发绿了,树枝发芽了,杏花.桃花开了.春天,不失为一个踏青的好时节.换上轻装,野外踏青绕不开的课题,那就是--吃.吃什么呢?当然不是酒楼会所,海参鲍鱼,而是在乡土菜馆或 ...

  • 舌尖上的邹平:炸菜过年

    又到一年忙年时.腊月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剃傻瓜;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贴对联门神;大年初一,拜年作揖.这是一些过年的歌谣.在过去, ...

  • 舌尖上的邹平——瓦罐鸡 坛子肉

    我的家里有一个祖上传下来的小汤罐,是陶制的,暗红色,大约也就盛五六斤水吧.听祖母说,这个罐子她结婚时就有.如果她老人家在世也近120岁了,这个汤罐算来至少也有百年了.我的祖父是附近周边闻名的乡贤,他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