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光兴:小镇故事|散文
文/邱光兴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与全国有名的古镇相比,老家那座古镇仅是个无名(气)小镇。却让我倍感亲切,甚至魂牵梦萦,每次回老家都想到镇上去看看,却因不顺路很少去。
前不久,我终于回了一趟小镇。改革开放40年,古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游子回故乡虽也关心古镇的变化,却更为留恋古镇那保存不变的历史风貌。
漫步石板老街,穿越百年小巷,跨过古石桥,我寻找儿时的梦想,回首甜蜜的往事,惋惜那消失的古迹!
古镇老街呈反写的9字状,一条小河围绕9之圆转了半个圈。小河上游原有道堤坝,乡下人来赶场需踩着堤坝上的跳蹬石才能过河进街,人们称此为"毛桥"(意思不是真正的桥)。河道往下左转两三百米有一座8孔古石板桥,桥墩石上的龙头张嘴昂首,虽年代久远已残缺不全,但仍能辨识,人们称它为大桥。大桥以下约两百米的左岸原有一片缓坡河坝,那是逢场买卖猪儿的猪市坝。记忆中的猪市坝满地猪粪和乱七八糟的猪窝草。
小时候总想跟大人赶场,夏日老远便听到毛桥跳蹬坎下“轰轰轰轰”的跌瀑之声,还有毛桥头那铁业社里不断传出铁匠赤膊挥锤打铁的“叮当叮当”声及夹板锤“哐噹哐噹”的打击声和空气锤"咚咚咚咚"的冲击声。几种声音交织混响震耳欲聋,我光着脚丫跨踩在流水中的跳蹬石上,总胆战心惊地抓紧大人的手!
十五岁时我到镇上念中学,课后从古石桥上走,在街巷间转悠,哪里热闹就往哪里钻,听人们讲镇上的故事,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年学校组织文艺宣传队,班上的女同学编排了一个歌唱救人英雄的节目,已记不得歌词和曲谱,仅记得英雄救人的简单情节。
某村民兵连长叫陈国海,他在外开会回来正路过古镇时,突然听到有人大喊:“快救人呀,大桥下洗衣妇女掉进水潭了!”陈国海闻信便飞速向大桥下跑去。时为秋冬水枯时节,河沟里仅有潺潺细流,古镇大桥下游河床因年年冲刷自然形成一个人多深且面积不大的浅水潭,镇上的妇女们都喜欢到水潭边清洗衣服,谁知那人不小心掉进去了!
飞速赶来的陈国海见洗衣妇女正在水中乱抓乱扑腾,他衣服都没来得及脱完就跳进水潭救人,不料下水湿衣动作极不灵活,被淹妇女抓住他就抱紧不放,待随后赶来的人们把落水妇女救起,再把陈国海拖上岸时,可惜救人英雄已经“走”了!!
大约在解放前,镇上有一个叫黄安娃儿的年轻人,据说他水性(游泳技能)很好,每年夏季洪水涨到封大桥桥洞时,黄安娃儿便会兴高采烈地下河表演他那潜泳钻过桥洞的绝技,从而引来两岸蜂拥的看客和热烈的掌声。
他每次都从上游的毛桥河段跳入汹涌的洪水之中,犹如蛟龙在洪水中自由自在顺流而下,游至大桥水域他选择一个有利桥孔便一个猛子扎入水中潜泳钻过大桥,然后在大桥下游的泡漩滚水中浮出水面,并在两岸一片欢呼声中慢慢游向岸边,接受两岸看客的无数掌声和喋喋称赞,黄安娃儿年年如此地给古镇的人们制造看点带来欢乐!
那一年夏天又涨大洪水,黄安娃儿依然从毛桥下水,游泳表演还是那么自由自在,潜泳钻桥仍是那么熟练生巧,只是那天黄安娃儿选择潜泳的桥孔下游出水面正漂浮着从猪市坝回流水冲过来的一大团猪窝草!
站在两岸看热闹的人们都屏住呼吸盯住河中翘首等待,却一直没有出现往年那种欢呼鼓掌之声,也没有等到黄安娃儿浮出水面!
人们开始纷纷议论,有人说:黄安娃儿可能在钻桥洞时碰到了桥墩,撞混了头……另有一些视力好的人却说:看见波涛中的那团猪窝草被拱了一下便没了动静。更多的人赞同是那猪窝草要了游泳健将的命!
因潜泳出水面时憋气已达到极限,出水面必须快速吸氧才缓得过气来,谁知那猪窝草没让他露出水面吸氧换气,便呛入大量河水导致神情慌乱,而很快失去与死神抗争的能力,游泳健将遇到特殊情况生命也是那样脆弱!
洪水退却后,黄安娃儿的尸体在古镇以下几公里处找到了。从此,古镇的人们常用:“河中淹死会水将,善打官司坐班房!”这句俗话来劝导爱逞强之人,并以此去教育那些偷偷下河洗澡的顽皮孩童。
我几岁时就常在老家门前的水库里游泳洗澡,还真没少让父母担心生气!上船工作之前,我以四百米游泳满分毕业,在长江轮船上工作十五年里,我冷静低调自觉遵守安全规定:在船航行不喝酒,船舶停靠不酗酒,从不下江洗澡游泳,确保了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