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湖女侠秋瑾死后,为何七十四年迁葬十一次

秋瑾(1877—1907),原名闺瑾,字璇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从小崇拜岳飞、文天祥、花木兰、秦良玉等民族英雄和女中豪杰,秋瑾父寿南,官湖南郴州知州,嫡母单氏也略通诗文,秋瑾幼年随兄读书家塾,一直受着传统书香门第的闺阁教育。

1896年,秋瑾与湘乡王廷钧结婚,住在湖南湘潭。1900年,王廷钧捐了个户部主事的京官,1903年春,秋瑾随丈夫进京赴职。进京可以说是秋瑾思想上的转折点,京城的新书报和维新思想开拓了她的眼界,也让她更关注日渐衰弱的国事,但与之相对比的,是京城生活的奢侈,官场的丑恶,政治的腐败,以及下层人民的苦难与不幸,加之秋与王在才情思想上始终难以同步,因此夫妻关系日益恶化。

万幸的是,秋瑾在北京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尚可聊以安慰,其中与她感情最深、对她影响最大的当属吴芝瑛。吴芝瑛的丈夫廉泉是王廷钧在户部的同事,两家住得颇近,吴芝瑛伯父吴汝纶,系民主主义教育家,曾是曾国藩的入室弟子,吴芝瑛家学深厚,思想见识自然不是一般女眷可比,秋瑾与之志同道合,经吴芝瑛介绍,秋瑾又认识了龚味荪、陈华、陶大钧夫妇、陶在东的妻子宋湘妩等。随着社交圈子逐渐打开,秋瑾应户部郎中李希圣、《帝国日报》主笔刘少之二人之请,开始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刚开始是些诗文,后期逐渐写些时政评论的文章,秋瑾对政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1903年中秋节,秋、王夫妻矛盾达到顶峰,王廷钧动手打了秋瑾。家庭生活的不和与秋瑾自身革命意识的觉醒促使她不断反思和探索,最终促成了1904年她第一次只身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1904年4月,在服部繁子的引路下,秋瑾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新生活,自此从“小我”中挣脱出来,走上了与民族存亡紧密相连的“大我”之路。创作了《鹧鸪天》抒发了她立志为国牺牲的心声——“祖国沉沦感不禁, 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 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 叹飘零, 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 夜夜龙泉壁上鸣。”

1905年, 秋瑾回国加入光复会,被封为“白纸扇”,即军师。同年7月再赴日本东京, 加入同盟会, 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 在上海参与创办中国公学。1907年1月, 她创办我国第一份妇女报刊——《中国女报》, 号召妇女为争取解放而斗争。1907年2月回浙江, 接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 与徐锡麟共筹在皖、浙两地发动武装起义。

为有效组织武装起义的力量, 秋瑾整顿光复会组织, 联络会党势力, 组织“光复军”。她将光复会会员分成16级, 以“黄祸源溯浙江潮, 为我中原汉族豪, 不使满胡留片甲, 轩辕依旧是天骄”这首七绝诗中的前16字分别作为16级的表记。她还秘密编制《光复军军制》, 将光复军全军分为8军, 以“光复汉族, 大振国权”8字分别作为各军的表记。

她与徐锡麟联系, 制定了皖浙起义计划, “以安庆为重点, 以绍兴为中枢”。大通学堂成为当时浙江革命的大本营。1907年7月6日, 安庆起义失败, 7月13日清兵包围大通学堂, 秋瑾不幸被捕。她坚贞不屈, 怅恨自己壮志未酬, 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诗,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此后七十四年秋瑾墓迁葬十一次,身后事竟比她31岁的短暂人生还要坎坷动荡。

第一次

秋瑾就义后,秋家族人大多因怕被连累躲到了外地,留在绍兴城内的少数族人,也不敢出面承领遗体。遗体在古轩亭口摆放了整整3个时辰,才有几位仗义的当地士绅出面,雇了一个鞋匠,缝合了秋瑾身首异处的尸体,通过同善堂把烈士遗骸殓进一口白木棺材,雇人抬到了郊外卧龙山(今府山)西北麓张神殿背后的乱坟堆中安置。

第二次

1907年10月,迫于舆论压力,清廷调离了元凶绍兴知府贵福。秋瑾兄长秋誉章等秋家族人陆续回乡,秋誉章秘密雇人将秋瑾遗骨从乱坟堆迁出,暂厝于绍兴常禧门外严家潭义庄,准备等待合适时机再安葬于秋家祖坟之侧。不承想,义庄主人得知死者是秋瑾后,也担心揽祸上身,便强令秋家族人迁走棺木。秋誉章无法,只能将灵柩暂时安置于附近的校场荒地。荒地没有遮挡物,只有一些草扇覆于棺木上以避风雨。

第三次

1906年初,秋瑾从日本回国,到浔溪女校任教,同时伺机以同盟会浙江主盟人身份寻找志同道合的新伙伴。当时,徐自华在这里当校长,两人一见如故,结为莫逆。然后,经秋瑾介绍,徐自华和妹妹徐蕴华都加入了同盟会。

大悲庵主慧珠法师表示愿捐3亩地作为秋瑾墓地。1907年12月29日,刚经历丧女之痛的徐自华,冒着一路风雪,亲自到绍兴与秋瑾家人商议迁葬之事。此后,她同秋瑾长兄秋誉章一起到杭州,寻找大悲庵以安葬秋瑾,但一直没有找到,最后就在西湖孤山下西泠桥边买了一块地。1908年1月25日,秋瑾灵柩秘密运渡过钱塘江,从江干上岸,过南山,经苏堤,抬到西泠桥畔。下午1时许,在凛冽的寒风中,秋瑾灵柩入土。2月25日,各界人士400余人齐聚杭州凤林寺,参加了秋瑾追悼大会并谒墓致祭。

1908年1月25日下午,灵柩停厝于西泠桥

第四次

1908年10月,清御史常徽巡游杭州,在西湖发现了立着“鉴湖女侠”碑的秋瑾墓,大为震惊。在他看来,竟然有人把“女匪”葬于西子湖畔,当地人还将“岳王坟”与“秋女坟”并称,简直是大逆不道。他回京后立即上奏,要求削平墓地,严惩营葬发起人。很快,清廷批复了奏折:“廷寄浙抚,查照办理”。

鉴于之前张曾扬和贵福被舆论怒潮淹没,以致身败名裂的教训,浙江巡抚增韫和杭州仁和县令林孝恂悄悄找到时任黑龙江提法使的秋瑾堂叔秋桐豫,让其劝说躲在秋桐豫处的秋誉章速回杭州,将秋坟迁葬。

1908年12月23日,秋瑾灵柩再次从西泠桥边葬处起出,去往绍兴严家潭义庄暂厝。这边灵柩刚一迁走,清政府地方当局便立即派人完全平毁了秋墓。所幸,秋瑾灵柩还是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

1908年7月经修缮后的秋瑾墓

第五次

1909年秋,31岁的秋瑾丈夫王子芳突然病故。事后,王家安排秋瑾之子王沅德到绍兴秋家,请求将秋瑾灵柩迎还湖南与王子芳合葬。这时,秋家主事人秋誉章也刚在天津病逝,便无人反对秋瑾移灵事。1911年,秋瑾灵柩正式下葬于湘潭昭山王家祖坟——今属株洲的白马垅大冲王家老屋旧宅后山。

第六次

1912年,清帝退位,民国初建。7月15日,秋瑾殉国五周年纪念日,浙江、湖南两省都举行了1000多人参加的隆重悼念活动。秋瑾灵柩开始了第六迁:从湘潭昭山迁至湖南长沙,预备安葬于岳麓山。为此,长沙还计划筹建秋瑾烈士祠。

1913年6月,辛亥革命后重建的墓园

第七次

徐自华闻讯后,经多方游说,秋瑾之子王沅德最后终于同意将秋瑾的遗骸归葬西湖。

秋瑾这次迁葬可谓国士终得国葬礼遇。灵柩在上海绍兴会馆接受各方吊唁三天后,再由特开专列护送运往杭州。灵车途经枫泾、嘉善、嘉兴,各界人士纷纷到车站迎灵致祭。时任中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也亲临杭州,主持秋瑾葬礼。孙中山书写了“巾帼英雄”挽幛和一副挽联:江户矢丹忱,感君始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1913年7月15日,秋瑾英勇就义六周年之际,新墓园落成了,建在西泠桥边原墓的对面,原墓址上造了一座风雨亭,以作永久纪念。

第八次

抗战胜利后,“鉴湖女侠祠”移作西湖中心小学的楼舍。风雨亭则因白蚁蛀蚀,于1927年坍毁,直至1959年得以重建。

第九次

1964年,在西湖边一场破旧立新、清理墓葬的运动中,孤山、西泠桥一带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坟墓30个,碑、亭、石像、牌坊13个被拆除。秋瑾墓也在其中。

在秋瑾墓顶青石被拆除时,曾有人向有关部门反映,周恩来总理得知后,即刻通知不得拆除秋瑾墓,墓顶青石得以重新恢复原样。然而,时隔不久,在1965年1月底的一个晚上,秋瑾墓还是被拆了,其遗骨则和其他安葬在西湖边的名人遗骨一起,被运到了鸡笼山马坡岭下。

1965年1月,秋瑾骨骸被葬于马坡岭(图中石块处)

第十次

1966年文革动乱发生,墓被拆除,遗骸再葬于杭州鸡笼山。

第十一次

1981年,秋瑾墓在西泠桥的另一端重修。鲜为人知的是,此前人们重修秋瑾墓时,险些找不到她在马坡岭的葬处,唯一的线索是“埋在鸡笼山下”。

幸好,当年亲手葬下秋瑾的陈而扬是个有心人。陈而扬曾是个草药郎中,退休后还常到西湖山里去挖掘草药,有时也会到埋秋瑾骨殖坛的地方去看看。1978年的一天,陈而扬在马坡岭与附近双峰村村民来政富抽烟闲聊,忽而谈到秋瑾,陈指着一棵小柏树说:秋瑾骨殖坛就在这下面。这柏树正是1965年陈而扬亲手栽下的那棵,此时已经有一人高了。事后陈而扬说,他将秋瑾单独埋葬并竖立标记,因为他知道秋瑾“是个好人”。

两年后的一个上午,鸡笼山来了几位寻寻觅觅的人。他们是受邓颖超指示,被浙江省委、杭州市委指派来鸡笼山寻找秋瑾骨骸的。那天早上,知道内情的来政富正好在现场,于是秋瑾遗骨顺利重现人间。

骨殖坛挖出来后,寻遗骨的人在地上摊开了一块随身带来的白布,将秋瑾血红色的遗骨一块块在白布上拼接。当拼接到颈骨时,他们发现了颈骨上留有的刀痕,便初步肯定了这是秋瑾遗骸。骨骸被取回去后,又经过一番鉴定,确认无误。

这年秋天,杭州在岳飞墓旁重建了秋瑾墓。

(0)

相关推荐

  • 秋瑾:抛夫弃子去留洋,被丈夫批伤风败俗,遗骨十迁终未与夫合葬

    1980年,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上午,杭州鸡笼山的平静被打破,山间小路上出现了几个行踪神秘之人,寻寻觅觅,东张西望. 原来他们是受邓颖超以及相关领导指示,是来鸡笼山寻找"鉴湖女侠"秋瑾 ...

  • 闺蜜一生一起走

    相信每一个女性的生命中都少不了一个或几个好闺蜜吧,真正的好闺蜜,是那些经得住这些俗事考验的,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相互依赖,不论经历怎样的风雨都能相互祝福的朋友. 鉴湖女侠秋瑾以革命志士和女权先驱而名垂史 ...

  • 劳月夜聊270期:秋瑾和苏小小给西湖带来的独特之美

    聊了杭州的阳刚之美,再来聊杭州的的阴柔之美.在西湖西面的西泠桥南边,有两座坟墓.孤山路东面是鉴湖女侠秋瑾之墓.隔路相望是南齐钱塘名伎苏小小之墓.初来杭州的游客不少人对此感到惊奇:女侠与名伎不约而同长眠 ...

  • 对联赏读 秋瑾墓

    秋瑾墓 前 人 巾帼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 亭台悲风雨,虽死不死终自由. [简注]秋瑾墓:在浙江杭州西湖孤山西坡,西泠桥畔.是辛亥革命后移葬于此.附近还有风雨亭和秋祠,供游人凭吊.墓前有孙中山的题书 ...

  • 杭州秋瑾墓

    民国英雄--秋瑾墓 秋瑾墓位于杭州市西湖西冷桥南端,是经十次迁徙,于1981年重新建造起来的. 1981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秋瑾(1875-1907)是近代革命家.字睿卿,号竞雄,别署鉴 ...

  • 西泠桥上

    初来乍到西湖的游人,徜徉于千景百点,陶然于湖光山色,往往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不过他们实际上只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映入眼帘的或吞进喉咙的无非是大面上的景点.真正熟悉了解杭州的人,都知道西湖深处还隐 ...

  • 七十四、第八十一难

    在唐僧取经的过程中,有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在暗中保护,顺便也记录取经日记.有时候人手不够,菩萨还调过去二十四诸天帮忙.这这帮人的监督下,记录下来了唐僧经历过的,也就是所谓的八 ...

  • 中原突围后,皮定均首战劲敌:围攻整七十四师一个团,反折六百

    前天,笔者在<中原突围前,上级给皮旅干部发便衣,皮定均怒喝:谁穿枪毙谁>(https://www.toutiao.com/i6959408386970501640/)一文中,简单叙述了皮旅 ...

  • 从科学角度来分析,人死后的七天里真的有意识吗?

    从科学角度来分析,人死后的七天里真的有意识吗? 这个问题无法证伪,只有死了的人才知道,所谓他们说的频死状态下感觉到灵魂出窍,很舒服,是因为心脏在最后跳动跳动时会将房室内的多巴胺注入血液,导致死前感到很 ...

  • 鉴湖女侠秋瑾的婚姻:包办的婚姻果然害人,直接酿制了一场悲剧

    鉴湖女侠秋瑾:一个敢作敢为的革命者,其婚姻为何这么悲凄 鉴湖女侠秋瑾的婚姻:包办的婚姻果然害人,直接酿制了一场悲剧 秋瑾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女革命家,她的丈夫叫王廷钧.但令人遗憾的是,秋瑾和王廷钧的婚姻是 ...

  • 朱元璋死后,他的四十余名妃嫔被集中到大殿...

    朱元璋死后,他的四十余名妃嫔被集中到大殿中,在太监的监视下勒令自尽.现场哭声震天,凄惨无比,不忍卒听."伺寝宫人尽数殉葬",随同朱元璋葬入孝陵. 多年后,朱元璋的子孙,英宗朱祁镇终 ...

  • 【百鸟朝凤】鉴湖女侠秋瑾: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秋风秋雨愁煞人"这句著名的七字绝命诗,是秋瑾写下的最后一句话,没等到秋天,她就被押往刑场,英勇就义.那一刻,在1907年7月15日凌晨4点,浙江绍兴轩亭口,32岁的她,正值青春好 ...

  • 漫话|高考后的七十二般变化

    今天是高考出成绩的日子,京华很想写一写有关于高考的话题. 大学生活过去两年,自己的样子变得与高考前很不一样了,这是自己最能发觉的一个变化.今天传宇弟弟的高考成绩也要出来,我昨天问他,"明天就 ...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四章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 若民恒且畏死,而为畸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 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 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 夫代大匠斫者,稀有 ...

  • 飞机失事时,为何宁可等人死后赔偿几十亿,也不让乘客跳伞求生?

    七年前,从马来西亚国际机场起飞的马航,按照原计划原本降落在北京,令人惋惜的是马航竟然在中途失去了联系,乘坐这架飞机的亲人们再也不会回来了,这场猝不及防的灾难,让很多美好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我们在感慨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