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旧址博物馆

长影旧址博物馆是长影集团在完整保留1937年原"满映"建筑的基础上,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完成的,是记录长春电影制片厂发轫、进展、繁荣、变迁的艺术殿堂。长影旧址博物馆建筑面积46,137平方米,通过文物保存、艺术展览、电影互动等形式,呈现电影艺术、电影道具、电影特技、电影工艺、电影生产等多重主题,打造长影洗印车间展区、艺术电影院、主题影音乐厅和配套的长影文化街区。

最熟悉的长影标志:工农兵。后面是长影电影院。

大炮。

长春电影制片厂大门。

长影旧址博物馆售票处。

票价不菲。

长影旧址博物馆导览图。

长影旧址博物馆各层导览图。

通向主楼的大道。这22块铜板的 “厂史大道”,还记录着“长影”重要的历史事件。

长影旧址博物馆主楼,是当年“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简称“满映”)最早的日式建筑。

正门前的毛主席塑像。立于1967年10月,是长影美术师们集体创作完成的原创作品,全钢筋水泥塑像。像高6.84米,基座4.16米,全高11米,地基身10米。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脚下是1937年“满映”建厂时日本人镶嵌的两条马赛克青龙图案,青龙中间是“满映”的建筑平面图,五彩斑斓的琉璃墙壁尽头是五位创始人的雕像。

原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五位开拓者。张辛实(1916-1984)吉林东辽人,1945年10月1日至1946年4月任东北电影公司总经理。舒群(1913-1989)黑龙江哈尔滨人,1946年4月任东北电影公司总经理,1946年10月至1946年底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袁牧之(1909-1978)浙江宁波人,1946年底至1949年2月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吴印咸(1900-1994)江苏沭阳人 ,1949年2月至1954年12月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陈波儿(1910-1951)1946年8月至1949年9月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党总支书记。

1937年-1945年"满映"。

1937年。"满映"的成立和基础建设。

1939年。"满映"的机构。

1945年9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接收“满映”。1945年10月在“满映”的基础上成立“东北电影公司”。

1946年10月“东北电影公司”更名“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

建设东北电影制片厂。

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

第一部翻版片(译制片最早叫"翻版片)《普通一兵》。

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

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

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

第一部多集新闻片《民主东北》。

张瑞芳和金山。

1948年长春解放,东影迁回长春。在中国电影摇篮里成长,1947年干部训练班、1950演年员训练班、1960年长春电影学院等。

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桥》。

《向老候看齐》

这里还原了当时老电影院的外景,地上散落的电影票根和影院的老海报,售票口以及门窗上贴着“凭票入场,对号入座” 几个大字,瞬间带我们回到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的人是那么天真,单纯。一张电影票,就可以让人高兴上几天,而现在的物欲社会,却让人不轻易的满足,少了淳朴。

《回到自己的队伍》

《光芒万丈》

《白衣战士》

《白毛女》田华饰白毛女时22岁,如今92岁了!

《内蒙人民的胜利》

《在前进的道路上》

《钢铁战士》

《辽远的乡村》

《赵一曼》。石联是新中国第一位在国际获奖的演员。

《人民的战士》

《六号门》

《葡萄熟了的时候》

《草原上的人们》

《丰收》

《董存瑞》

《神秘的女伴》

《平原游击队》

《怒海轻骑》

《祖国的花朵》

《上甘岭》

《上甘岭》道具。

《暴风中的雄鹰》

《虎穴追踪》

《如此爱情》

《马兰花开》

《国庆十点钟》

《新局长到来之前》

《不拘小节的人》

《地下尖兵》

《边塞烽火》长影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寻爱记》

展厅局部。

《寂静的山林》

《未完成的喜剧》

《芦笙恋歌》

《青春的脚步》

《红孩子》

《古刹钟声》

《画中人》

《徐秋影案件》

《花好月圆》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党的女儿》

《战火中的青春》

《风从东方来》新中国(也是长影)第一部中苏合拍片

《冰上姐妹》

《换了人间》

《草原晨曲》

《五朵金花》

《金玉姬》

《黄河飞渡》

《笑逐颜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22位电影明星。分别属于长影、上影和北影。长影的表演艺术家有四位,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他们来自长影演员剧团。祝希娟是其中最年轻的。

看着下面的合影。只感叹岁月是把杀猪刀,银幕上曾经的俊男靓女,如今也已是人到中年,老年。赵丹、上官云珠、崔嵬、张平、李亚林去世,王丹凤在香港定居。

后排自左至右:谢芳、王心刚、张园、王晓棠、庞学勤、于洋;中排自左至右:谢添、秦怡、张瑞芳、白杨、于蓝、陈强;前排自左至右:金迪、田华、祝希娟。

《刘三姐》新中国第一部彩色风光音乐片

《铁道卫士》

《万木书》

《冬梅》

《达吉与她的父亲》

《甲午风云》

在电影《甲午风云》展示区内,是游客互动区域,可以切身体会一下"撞沉吉野"的壮烈。

《满意不满意》

《两家人》

《自有后来人》

《冰山上的来客》

《女跳水队员》

《独立大队》

《英雄儿女》

“向我开炮”

《兵临城下》

《景颇姑娘》

《青松岭》似乎是第一部反映农村阶级斗争

《特别快车》

《三进山城》

1966年“文革”爆发,长影全面停产。1973年恢复生产。全国4部影片,长影占3部。

《艳阳天》

《战洪图》

《金光大道》

《豹子湾战斗》

《两个小八路》

《车轮滚滚》

老物件的陈列。

《创业》

毛主席对《创业》的批示。

大庆油田捐赠的实物。钻机、刹把、内外钳、方钻杆……这是些探觅地心石油的实物铁家伙,是钻井工人操作的主元素,为 大庆 油田所捐赠。抚摸它们,手感虽然冰凉而坚硬,却让我在一瞬间嗅到了泥浆和原油的味道,有一种亲切感在心底泛滥。

这堵墙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长影这些年拍摄过的经典影片。

作为一个40后的我,这一张图片上的影片几乎全部看过(上面许多片名是重复的)。

第10放映室。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观看到被誉为新中国电影史上“七个第一”中的第一部多集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通过《北平入城式》《解放天津》《活捉谢文东》《四下江南》《收复四平》等凝结了长影老一辈电影工作者心血和智慧的珍贵新闻纪录片,让游客们跟随长影那些跟战士们一样不怕牺牲、冲锋在前的摄影师们,更清晰地了解到东北解放战争的艰苦历程,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有四位摄影师牺牲在了战场上。

楼梯间,展示着部分影片里的小道具。它们被玻璃封在楼梯间的3面墙壁上,实现了从道具到文物的转变。

有《战洪图》中的铜锣、《白毛女》中黄世仁家的瓷瓶和座钟。

杜十娘怒沉的百宝箱、莫怀仁家的摆件石骆驼。

1979-2010年电影展区。改革开放的先锋。

不同时期的手绘电影海报。

改革开放前的电影海报。

改革开放前的电影海报。

长春电影制片厂1960年创作拍摄的电影《铁道卫士》中的道具火车,影片中很多火车疾驰的镜头,都是由它来完成的。

抗战电影主题纪念展海报。

过道两边的电影海报。

这些电影绝大部分都没看过!改编成电视才看。纠其原因是电影票太贵了!

《残雪》等。

《玉碎宫倾》等。

《大渡河》等。

《刑场上的婚礼》等。

《杜十娘》等。

展厅局部。这些橘黄色的盒子是最常见的胶片盒,沿墙面摆放,胶片盒本身的亮丽颜色,形成该区域的整体色彩氛围,利用胶片盒模数形式改造为灯箱,展示影片内容。

剧照《今夜有暴风雪》等。陈道明初登银幕之作。

剧照《人到中年》等。

现代电影展示区中姜文,刘晓庆,王志文,倪萍,赵本山,潘长江等等这些演员年轻时的模样,真是青春岁月不堪回首啊!这些当代明星除姜文,刘晓庆和张丰毅外,还是看电视认识的。

刘晓庆、梁音

朱时茂、赵丽蓉、赵本山、奚美娟。

张光北、陈道明、冯巩

宋丹丹、张丰毅、倪萍、

刘威、陈宝国、

浦克、王志文、宋晓英。

姜文演溥仪的定妆照。

体验区。参观者可以在这里带上耳麦看电影。

《解放》等。

《关东大侠》等。

《女人的力量》等。

《敌后武工队》等。

《保密局的枪声》剧照和场景。《保密局的枪声》创造了那个时期的票房神话——一张票才3毛钱,6亿人次的观众,1亿8千万的票房。

戏曲片展区。

唯美的再现国粹京剧服装,朦胧的珠帘与地上的朵朵梅花相映成趣。这里展示的是长影拍过的京剧,昆曲、汉剧、秦腔和影响较广的评剧、豫剧等。

京剧服装

戏曲片。

戏曲片。

美术片、科教片。

美术片。

科教片。

《七七事变》展区。

《七七事变》道具。

《吉鸿昌》展区。

《吉鸿昌》剧照。

《辛亥革命》展区。

《开国大典》展区

饰毛泽东的服装和话筒。

2004年以前长影出品的电影字幕都是由字幕师写的,都是在这里完成。著名书法家苏平、周昔非、郝幼权、吴自然、姚俊卿、金钟浩等都在此工作过。

过去字幕是用玻璃板写,写的这种用广告颜色。写上之后涂上,涂上之后,让它字(成为)白颜色。木质的写字台,老式的暖壶茶杯,还原了当时字幕师的工作环境场景。

在黑暗的房间里,以灯箱的形式展出。纪录的是当时电影拍摄过程中的场景,从画面上看当时的拍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所以在那个年代能拍出这么多优秀的影片,是多么的不容易。

每个“盒子”都独自播放着不同时期的电影拍摄花絮,且可以360°旋转,可谓独具匠心。

拍摄演员在骑马。这道具也真的让人大开眼界了。

《心灵深处》工作照。

《毛泽东与斯诺》等。

《太阳有耳》等。

《留村察看》等。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度回顾“新中国电影摇篮”长影与共和国相伴走过的光影岁月,长影旧址博物馆在三楼展厅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长影电影艺术主题展”。

长影著名书法家姚俊卿书写的“流金岁月”。

长影旧址博物馆三楼展厅,44块宽1米、高2米的玻璃展墙,整齐地座落于展厅中央。每块展墙两侧都分别镶嵌着一幅电影剧照,其中既有1949年长影拍摄的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桥》,长影向国庆献礼影片《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开国大典》等,也有《白毛女》《赵一曼》《平原游击队》《红孩子》《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几代观众都耳熟能详的经典影片,以及《刘巧儿》《花木兰》《花为媒》等长影戏曲片代表作。

展厅正面的大屏幕,循环播放着《光影流金——长影经典影片回顾》8分钟短片,共分为农村题材、反特谍战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历史题材、喜剧题材、工业城市题材、革命战争题材等七大部分,选取了长影历年来拍摄的各类题材影片共144部,将其中的经典角色和经典场景呈现于大银幕之上,与静态的剧照、文献手稿展品相辅相成,也令这场艺术展更加丰富而生动。

这88幅电影剧照突出了“名片”、“名人”的概念,既保留了影片中极具代表性的场景,也通过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向参观者传递出深层次的故事内容。

其中大部分剧照都是首次公开展出。

从老一辈电影艺术家田华、于洋、陈强、王晓棠、郭振清,到上世纪80年代初出茅庐的陈宝国、姜文、陈道明、葛优等优秀演员,都曾在长影电影中留下了难忘的银幕形象,也为新中国电影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王志文

姜文。这些如今的老戏骨当年真是“嫩”出水来了呢!

展厅内的16个玻璃展柜,共陈列着25份首度集中公开展出的电影档案文献。这些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霜的手稿或信件,至今仍保存完好。其中,时任电影局局长袁牧之与夫人陈波儿写给《白毛女》导演王滨的信件,导演吕班写给喜剧演员韩兰根的信,体现了老一辈艺术工作者之间的深厚情谊;剧作家林杉、导演林农、摄影师王启民等对于《冰山上的来客》《兵临城下》《独立大队》等影片的创作构想,苏里导演撰写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导演阐述,摄影师孟宪弟手绘的《自有后来人》摄制平面图,均体现出长影电影艺术家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钻研精神。

还有时任文化部部长茅盾、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对电影剧本《全家光荣》、影片《冰上姐妹》的审读、修改意见,都为长影当时及此后的艺术创作起到了借鉴作用。

展厅最后面橱窗是获得的荣誉。

获得的荣誉。

展厅局部。

右侧是72张经典影片美术气氛图。选自刘学尧、徐渭、卢淦、汪滔、王兴文、王桂枝、王崇、董萍、高廷伦等13位长影电影美术师的心血之作,都是水粉画手稿,已经珍藏了多年,涵盖了《刘胡兰》《平原游击队》《上甘岭》《英雄儿女》《党的女儿》等29部脍炙人口的长影电影。其中绝大部分电影美术气氛图都是首次公开亮相,仿佛将游客再次带回到影片那些熟悉的场景之中。现在电影美术气氛图大多用电脑绘制,原始的水粉手绘已不多见。

《英雄儿女》

《古刹钟声》

《红孩子》

《神秘的旅伴》

《人到中年》

《怒海轻骑》

下楼,楼梯墙壁上是各项奖项。

各项奖项。

各项奖项。

各项奖项。

电影的诞生。

摄影棚展区。

这条走廊里汇集了长影城市题材、农村题材、军事题材、历史题材等影片中所使用的老道具。

城市题材。

城市题材。

城市题材。

城市题材。

城市题材。

农村题材。

农村题材。

历史题材。

历史题材。

摄影机。

军事题材。

军事题材。

《奇袭白虎团》地主家沙发上的真虎皮。

走进译制片展示区,从1949年至2013年,长影厂的译制厂共译制了50多个国家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影片800多部。

曾经看过的经典影片历历在目。尤其是给译制片配音的那些幕后演员,他们的声音是那么的有磁性,如今想起还是那么的熟悉。

译制片能如此的受欢迎,和这些幕后配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他们声情并茂的声音表演,影片才会有感染力,诱惑力,才会如此的吸引人。

1949年至今,长影共译制50个国家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影片。鼎盛的五十年代,长影译制了433部电影,平均每年译制44部,经常有四、五个组上百人同时工作。长影译制作品有《伟大的转折》、《愤怒的火焰》、《斯大林格勒战役》、《攻克柏林》、《列宁在十月》、《保尔·柯察金》、《拖拉机手》《乡村医生》、《复活》、《静静的顿河》、《上尉的女儿》等前苏电影,以及《流浪者》、《当机立断》、《罗马十一点钟》等各国电影。

当年使用过的录音设备。

译制片。

《列宁在十月》

《冷酷的心》

《台尔曼传》

《保尔柯察金》

《静静的顿河》

《上尉的女儿》

《海蒂》

《复活》

《卖花姑娘》。当时哭倒全国人民!

《罗马假日》

展厅局部。

长影第三摄影棚始建于1937年,是中国现存最早、保留最完整的摄影棚。《党的女儿》《英雄儿女》部分场景就是在这里完成的。三棚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现在既是电影前期制作的工作场所,又有游客参观互动的体验项目。

长影第三摄影棚。内部除了有抠像专用的大绿屏和吊威亚用的支架,还保留了80年代的厂房风貌。摄影棚一侧按主题分类的电影海报也非常珍贵,它们都是由海报师亲手绘制的。

第二棚。

文创产品区。

文创产品区。

文创产品区。

外部的人物雕塑。

《创业》

《白毛女》

《甲午风云》

《五朵金花》

《刘三姐》

《董存瑞》

长影旧址博物馆留下了我们这一代人童年和青春的记忆。1975以前的影片,看过128部,《创业》是最后一部,几乎占1949-1975年长影拍摄影片的80%以上,这是我30岁以前看的。而1975年以后的影片,竟然一部没看,甚至绝大部分片名都没听说过!《人到中年》、《保密局的枪声》、《红牡丹》等都看的电视剧。

(0)

相关推荐

  • 这个标志曾经是中国最大的梦工厂

    作者:李倪斌(笔名柅兵) [手机旅拍]这尊雕塑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著名标志,长影迄今为止所拍摄的影片曾获得多个国内外电影节的大奖. [手机旅拍]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堪称新中国电影的 ...

  • 【法库人物】电影人​张蕴波

    张蕴波 张蕴波,原名张天福,1926年2月26日出生,法库县法库镇人.1943年毕业于奉天省立法库国民高等学校.1946年考入中国红十字会东方医学院(设在长春市). 1948年长春解放后,长春市人民政 ...

  • 吉林·长影旧址博物馆

    0:00 / 06:58 坐落于吉林省长春市红旗街1118号的长影旧址博物馆,铭刻着中国电影人的光荣和梦想,记录了新中国人民电影从废墟上起步.在艰难中前行.在创新中发展以至千里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馆址 ...

  • 青岛  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

    话说那天从八大关出来打车,司机师傅建议我们去德国总督楼看看,因为总督楼在现在的迎宾馆院内,一般不了解的游客是走不到的.真要感谢这位热心师傅的建议,好喜欢总督楼城堡式的建筑,太美了!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 ...

  • 【原创】长影旧址唤起尘封的记忆

    摄影/谷丰        7月21日,长春下雨,好在我们在室内活动,参观长影旧址博物馆和伪满皇宫博物院.     长影旧址博物馆位于长春市红旗街1118号,长影的老厂区.博物馆通过大量的视频.图片和文 ...

  • (35)长海路174号市博物馆旧址

    市博物馆旧址位于长海路174号长海医院的影像楼,是<大上海计划>建筑之一,是幢仿中国鼓楼建筑.建造于1934年,采用董大酉的中西合璧设计,张裕泰合记营厂承建. 建筑外形似北京城鼓楼,重檐歇 ...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关东厅博物馆旧址

    关东厅博物馆旧址,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编号917/Ⅴ-44,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时代:民国.地址:辽宁省大连市. 关东厅博物馆旧址位于大连旅顺口区.博 ...

  • (15)长海路174号上海市博物馆旧址

    长海路174号长海医院的影像楼是旧上海市博物馆大楼,仿中国建筑鼓楼造型.是<大上海计划>建筑之一,建造于1934年,采用董大酉的中西合璧设计,张裕泰合记营厂承建. 外形似北京城鼓楼,重檐歇 ...

  •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东厅博物馆旧址

    --关东厅博物馆旧址 关东厅博物馆旧址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列宁衔. 现名为旅顺博物馆.始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原是日本帝国主义在1905年侵占大连以后,于1916年在沙俄未建成的军官俱乐部基 ...

  • 「共24题」强国争上游答题中的“博物馆-遗址-旧址”专题

    ☞✔ 中华民族是地球上惟一文明从未中断过的民族! ☞✔ 虽然曾经多次被打败,但华夏文明却从未被摧毁! ☞✔ 屹立东方5000年璀璨的中华文明,也留下了数不胜数的遗迹.遗产. ☞✔ 归纳单列出来,便于记 ...

  • [开封]开封府文庙·河南省博物馆旧址

    从开封铁塔出来,步行到河南大学.由于背着旅行背包,挎着相机,再加上本人不戴眼镜,实在不像文人,再加疫情加持,无缘于河南大学.出来坐两站公交,下车步行,目标是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博物馆旧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