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东大街道庆镇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东大街办西北的太平河西岸,具有五六千年历史的五楼遗址旁。2010年,有10个村民小组,626户,2650人,土地2570多亩。主产小麦、玉米、水稻。

庆镇古时叫祁镇,还有一段时间叫七珍。经古时战乱灾荒、疾病,遭灭宗绝户之灾,有零散人投奔他乡,村毁。多年后,又有人来此居住,形成有七珍、绣柳、柳树巷3个小村落。清太祖天命二年(1617)太平河水暴涨,大水冲淹了绣柳和柳树巷,两村迁至七珍,合建新村,又有了集市,称七珍村。后来,七珍改为庆镇。《长安咸宁两县续志》始记为庆镇。

庆镇原是个大村,经历1000多年,到清末不足40户。明朝中期修建城墙。有东、西门,西城门楼两层,砖箍门洞,门洞上镌刻“金汤巩固”四个大字。清同治元年(1862)农民起义,兵溃东撤,村中房屋烧毁。民国3年(1914),“跑白朗”时又遭一劫。民国26年(1937),国民党一杂牌军因得不到蒋介石的给养而兵变,师长王敬斋绰号“王老虎”,一进村就杀人放火,抢掠财物,村民扶老携幼四处逃窜。这支军队后来投奔共产党,开赴河南抗日前线,英勇杀敌,勇猛如虎,王老虎的名声响彻中原大地。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又挑起内战,在村里到处抓壮丁,村中许多人因充当壮丁而失踪,亡命他乡。

清光绪十六年(1891)、民国18年(1929)两次大旱,春秋滴雨未下,井泉干涸河水断流。民国19—21年(1930—1932),三年不雨,六料无收,十室九空,其灾之大空前未有。民国22年(1933)春旱数月,麦苗枯萎,灾情极重。

水灾屡屡发生。清康熙六年(1622)一次,乾隆十年(1733)一次,乾隆二十年(1743)后六次,同治十一年(1892)一次,光绪十二年(1898)一次,民国10年(1921)一次,共11次。每次洪患,冲毁土地,淹没庄稼,泡塌房屋。清同治元年(1862)发生一次蝗灾,民国19—20年(1930—1931)连续两次蝗灾。村人在田边地头,堆放柴草,点火烟熏,一边敲锣击鼓,惊吓蝗虫,一边追打。接着又发生吸浆虫虫患,致使麦子大量减产,损失严重。

民国21年(1932),该村及周边村发生一次特大瘟疫“霍乱病”,天天有死人,起初还可以用棺材葬埋,后来死的人多,连棺材也买不起,只得用芦席卷了埋葬,村中绝门灭户的屡见不鲜。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宗族姓氏交替更变,村名依旧,人非古有。村里的张、王、苏、肖所谓的老住户也是后来者,大约于明初及中期来此定居,时间也不过五六百年,最先来的定居之族繁衍也超不过二十代人。

早在清末,村中的张中理、苏常泰、聂金山在西安创办“三意社”,唱红西安,还常被邀请到山西、甘肃等地演出。后张中理因故退出,“三意社”以部分箱底(戏装)赠送,回村后组织自乐班,编排折子戏、本戏,每逢春节,连唱几天几夜。

(李艮)

(徐汉儒)

1927年,共产党员李艮奉命来到五楼地区开展工作,组织农民协会。同时建立五楼党支部,书记由徐汉儒担任,李艮多次在庆镇太白庙召开积极分子小会,经过周密策划,先后铲除本地区土豪数个。

投稿、闲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