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 唐诗解读——杜甫之《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一)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雾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注:

喜达:因到达而欢喜。

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称行在、行所,这里指唐肃宗在凤翔的行宫。

西忆:向西怀念、盼望。因诗人当时身困长安,而凤翔在西,故称“西忆”。

岐阳:岐山之阳,即凤翔。

遂:成功,实现。

却回:返回。

当落日:凤翔在京师西,故当落日。即面对着落日。

心死:内心已死。

著寒灰:附着寒冷的烟灰。

雾树:远处的树呈现出迷蒙的样子。

行相引:招引自己前进。

连山:连绵的山脉,这里指太白山和武功山。太白山在今陕西眉县东南,武功山在今陕西武功。

望忽开:瞭望中忽然出现通道。

所亲:所亲近的人,指朋友。

辛苦贼中来:诗人路途中被叛军所俘获,带回长安,这次从长安逃至凤翔,故云“贼中来”。

解读:

这组诗共三首。原诗题下有诗人自注“自京窜至凤翔”。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杜甫冒着生命危险从长安逃出,奔赴肃宗所在的凤翔,肃宗感其诚,遂授以右拾遗。这组诗是诗人见到肃宗之后,心情十分激动,痛定思痛,记录他路途的艰辛和到达行宫后的心情。

诗人按着时间的顺序,写自己在长安翘首企盼凤翔的消息,然而没有回音,自己在家中望眼欲穿,心如心灰,千辛万苦一路跋涉,忽然看到有路铺开,总算是亲友相见,平安到达。

全诗侧重表现诗人由未达到初达这一路上所经历万分艰辛与惊恐,即便如此,诗人面圣之情依然如故。前半部分主要写诗人心系君主、关心国家的急切心情。“眼穿”“心死”写诗人将希望寄托在凤翔肃宗的身上,表达他渴望为国出力、平定叛乱的伟大志向。诗的后半部分,“雾树行相引”“辛苦贼中来”写尽自己路途的曲折与艰苦,“望忽开”写激动的心情。“惊”字既写亲友们忽逢诗人的惊喜,又写到见到他之后的惊讶与心酸。

冯至先生曾分析这首诗说道,一个典故没有,一个生字没有,“把律诗这样表现生活,换句话说生活这样像杜甫的律诗,不但是杜甫的可爱,也确乎是汉语的可爱。'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把一个提心吊胆、时刻有性命危险、而又满怀希望的心的人,走路走到太阳快要落了,自己正是往太阳那个方向走,该写得多么真实,多么生动,同时是真实生动的语言的美,把不要的都精简了,要的便集中起来,——这不是汉语的特长吗?”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0)

相关推荐

  • 秋兴八首·其二原文|翻译|赏析

    秋兴八首·其二作者:杜甫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赏析第二首时序由日暮而至深夜,写夔府秋夜北望京华 ...

  •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杜甫

    杜甫 一.杜甫生平 杜甫,字子美,远祖杜预,祖父杜审言. 三十五岁前,读书漫游时期."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 一座精美的艺术宫殿(二)

                                   胡焕章 (紧承上文) (三)使格律诗臻于完美境地. "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赠郑谏议>)近体律诗, ...

  • 139 唐诗解读——杜甫之《三绝句》(其三)

    殿前军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注: 殿前兵马:指皇帝的禁卫军. 羌浑:指党项羌.吐蕃.吐谷浑入侵的兵. 汉水上:指陕西.四川交界地区.汉水发源于陕西宁强县,在武汉 ...

  • 138 唐诗解读——杜甫之《三绝句》(其二)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注: 惟:只. 残:剩下. 骆谷:在现在陕西省周至县西南,唐朝时是由关中去蜀(四川)的必经之地. 啮臂:古人分别时用牙咬臂,一般表示 ...

  • 137 唐诗解读——杜甫之《三绝句》(其一)

    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 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解读: 杜甫现存七绝诗,多半写于他入蜀以后,也就是他晚期的作品.这些作品,每每采用组诗形式,一题多篇:采用拗体或古体音节,避免调谐: ...

  • 211 唐诗解读——杜甫之《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 支离:颠沛流离. 风尘际:指战乱时期. 西南:指诗人流寓的 ...

  • 212 唐诗解读——杜甫之《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 摇落: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 ...

  • 213 唐诗解读——杜甫之《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 紫台:天子的住所. 青冢:王昭君死后的葬所,其地在内蒙古自 ...

  • 214 唐诗解读——杜甫之《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注: 蜀主窥吴:指刘备于章武二年(222)为报关羽被杀之仇,率兵 ...

  • 215 唐诗解读——杜甫之《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 宗臣:受人景仰的大臣,这里指诸葛亮. 纡筹策:曲折周密地运 ...

  • 220 唐诗解读——杜甫之《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注: 胡茄:古代北方民族的管乐器,传说由汉代的张骞从西域带入中原. 夕:傍晚. 汉苑:汉代的林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