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动机

  1.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缴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活动促使个体达到他们的目标。

  2.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同时,它还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当个体活动由于动机激发而产生后,能否坚持活动同样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3.动机的产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源泉。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构成。

  4.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同一行为可能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的行为也可能在同一动机的支配下进行。个体行为往往不是受某个动机的驱使,而是由一个动机系统推动的。动机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关系。人们在中等强度的动机下工作效率最高。

  5.动机的性质、方向和强度受个体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是指个体按照客观书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调节作用。

  6.本能论一度在动机心理学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认为人类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不学而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驱力理论认为个体由于生理需要而产生一种紧张状态,激发或驱动个体的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动机的唤醒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要求达到一种生理激活的最佳水平。

  7.诱因是指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诱因与驱力是分不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的,只有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

  8.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具有动机功能。期待价值理论把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期待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9.动机归因理论认为动机是思维的功能,采取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中寻求行为内在的动力因素。韦纳提出动机的归因理论,构建了两维的归因模式。20 世纪80年代中期他又进步提出了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

  10.班杜拉强调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11.对目标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目标理论。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成就目标理论,它关注个体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

  12.根据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性质的不同,一般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的主要形式有饥饿、渴、性和睡眠等。社会性动机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形式有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和交往动机等。

  13.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为。意志行为中会出现冲突,冲突有不同类型,它的结构是由效能、向量、运动和生活空间等形成的。

  14.意志行动中,总会出现挫折。挫折是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挫折产生的原因称之为挫折环境。人受到挫折后,会做出一定的反应,一般有情绪性反应、理智性反应和个性的变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