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治通鉴》里看李世民的阴险毒辣,非城府极深之人而不能为之

风卷云舒,惯看桑田变沧海;阅历历史,身入其中,古往今来,多少故事笑谈中!

不可否认,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之一,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也是我国古代少有的盛世,然而,“玄武门之变”却是李世民永远抹不掉的印记,甚至成为他一生的污点。

不过,相比于李建成与李元吉的暗中谋划,很多人更愿意相信“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不得已而为之,属于自卫行为。

那么,当年的真实情况果真如此吗?我想如果细读《资治通鉴》的话,或许会发现1400年前的那场政变其实远没有那么简单,又或者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所暗藏的野心与企图都在书中的一字一句中有所显现,下面我便为大家从中选取一件事来尝试分析一下李世民当年的内心活动。

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玄武门之变”发生前两年,齐王李元吉曾试图说服太子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并且表示无需李建成出面,自己就可以替他杀掉李世民,可是,李建成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至于李建成拒绝的理由,《资治通鉴》归结为“建成性颇仁厚,遽止之”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李元吉劝说李建成诛杀李世民的时间,早在这一年之前,李世民就已经被李渊册封为天策上将,准其开天策府,又封了他为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地位虽屈居太子之下,但却远高于众王公之上,甚至隐隐可以比肩太子。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若说李建成没有意见谁也不信,而之后他制止了李元吉杀李世民,似乎除了“生性仁厚”之外,再无任何理由可以解释了,除非李建成是个智商低下的白痴。

而在李建成制止李元吉杀李世民之后,李世民干了什么呢?

秦王世民既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有隙,以洛阳形胜之地,恐一朝有变,欲出保之,乃以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镇洛阳,遣秦府车骑将军荥阳张亮将左右王保等千余人之洛阳,阴结纳山东豪杰以俟变,多出金帛,恣其所用

以上记载的大概意思是说,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有嫌隙,为防止哪天发生变故,便决定将自己的心腹派往洛阳,以洛阳为根据地暗中结交天下豪杰,发展自己的势力,伺机应变。

好了,到了这里,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李世民早在武德七年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了,至于准备什么,大家必然心知肚明。

那么,李世民为何将发展的根基放在洛阳呢?答案就从他“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这个官职上去找,这个官职名称比较长,大家能记住就记,记不住也无伤大雅,但有一点大家要清楚,在当时,这个职务的权力非常大,有多大呢?就是黄河以东的地区几乎都在李世民的治理范围内,也就是说整个黄河以东地区都是他说了算,换句话说,唐朝的半壁江山其实是在李世民手中的。而洛阳也包含在其中,因此李世民派心腹到洛阳巩固发展,其意图也就不言而喻了。

那么,在了解了这件事之后呢,我们再回过头去看当初李建成阻止李元吉杀李世民这件事。

在唐朝的半壁江山都掌控在李世民手中的情况下,李建成还能对李世民生出恻隐之心,这难道不能够说明一些事实吗?

当然了,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故事远没有结束,在李世民做出这些防备措施的时候,李建成也终于开始对李世民下手了,以毒酒试图鸩杀李世民,驱逐秦王府一干谋士,随时准备暗杀李世民,这些也都是兄弟三人矛盾持续升级的结果。

然而,如果将兄弟三人的矛盾以及“玄武门之变”发生的一切责任都推到李建成身上,这绝对是不公平的。

事实上,李世民虽然能力强大,但他却远不是一个宅心仁厚之人,起码在他成为太子的那一天之前,他的野心都非常的大,且极其能忍,否则他必然不会成为大唐的第二任皇帝。

而通过这件事,我们似乎也可以做一个大胆的想象,即:“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并非完全因为李建成的咄咄相逼,李世民无奈反抗所造成的,而极有可能是李世民对皇位由来已久的觊觎之心所引起的。

或许李建成确实曾不忍对亲兄弟下手,但亲兄弟却可以为了皇位而不惜牺牲一切,包括他的性命,若是如此,那么李建成的下场也必然是早已注定的了,毕竟,他的“性颇仁厚”害了他。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您的观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