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设 “崩塌”的美

“人设”一词来自于漫画及网络游戏,它一开始是指人物形象设定,主要由人物设计师对登场角色的人物造型、身材比例,服装样式,不同的眼神以及表情,并表示出角色的外貌特征,个性特点等。或是,泛指那些不需要真人表演的,都需要通过他们来完成。

人设崩塌这个词最近也比较流行,它多指那些内在的比较正面、积极向上的形象突然做出了不符合大众心理预期的负面行为(在此就不一一枚举啦,那些娱乐八卦比较关心的或多数都属于该范畴)。从而,导致当事人(一般为公众人物)声名俱毁,颠覆了之前留给大家的健康积极的固有良好形象,也被称之为“人设崩了”或者是“人设已崩”等等。

记得,早期的很多影视剧,尤其是国产剧里,对于人物的设定模式比较固化、统一,人物性格固化、泾渭分明,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好人一出场就是自带光环一身正气,而坏人一出来必定就是一脸的猥琐,好坏一开始就早已注定。

因此,观众不必因未为该剧随着剧情的推进及演变而把角色搞混,也不会因为中间几集断档而绞尽脑汁、脑洞大开的联想,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人物还是那些人物,就这么简单,根本不用考虑什么人设崩塌的“风险”。

前几天,看过一个访谈节目,访问的是上海某著名配音演员,她谈到她职业生涯几十年的星路历程。她说一开始,她总是给影视剧里面的正面角色配音,总觉得自己技能已经很娴熟了,没有什么挑战了。

终于有一天,接到一个反面人物的配音人物,她很开心地就找到了她当时的老师,说了她对这个角色的理解,她认为坏人应该这么诠释才能够让观众记住,而且很快就能分辨出来她就是个大坏蛋。

她的老师当时就纠正了她的这一观点,老师说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内容丰富多彩以及人物角色的丰富多彩。人物的好与坏不应该是由演员说得算,而应该是由编剧的意图来决定的,最终再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给观众,再由真正走进去故事情节的观众来对他自己心目中的角色进行理解与判断。

早年间,陈佩斯和朱时茂两位大师表演过一个小品叫做《主角与配角》,通过两位演员尤其是陈佩斯对于人物的刻画太过“抢戏”的桥段,展现出了好人与坏人、主角与配角的天生使然。演员过于“出彩”,过于注重自我表达,最终使整个剧情无法沿着编剧正确的方向去演变,从而导致人设的崩塌。最后,必然使作品失去了它原本该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啦,他们也是在用自己夸张的演绎来讽刺着当时人们对于人设的固化。

什么是好的影视剧?我个人觉得看电影最过瘾或是最佩服编剧和导演的地方,就是你一边看一边猜,一边猜一边脑洞大开,再自我分析、自我否定,不停地挑战角色的人设。当剧情推进到高潮或是即将结尾处,云雾见开、水落石出,谜底满满揭晓,揭晓之后令你恍然大悟,最好还能三观尽毁,这或许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好剧,这便是影视剧里人设崩塌的美。

该种类型的影视剧在好莱坞比较常见,而风光一时的港产剧随着2002年电影《无间道》的上映,也掀起了一波高潮。随后,便风靡了起来,现在如果哪部电影没有点悬疑加人物崩塌的剧情设定还真不太好意思拿出来上映。

好的编剧会通过故事情节的演变、矛盾的冲突及不断升级,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而不是单纯地一开始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地把人物都确立好,再给人物加上故事情节,的好和坏。

艺术来源于生活应该高于生活,生活中就没有十全十美的好人,为什么影视剧里就必须得有呢?生活中,我们更多地关注某个人所做的事多一点,而非更多地盯着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或许一切都会变得简单很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