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总督府,说尽多少风流
一座总督府
说尽多少风流
推送去年一篇旧文。
保定的天气在十一月下旬就已是相当冷峭了,早晨七八点时的气温甚至可以逼近零下10摄氏度,大街小巷肆虐着的凛冽钢风砍在脸上,不时有种撕扯感,火辣辣的,但这并不能吹灭我参观保定直隶总督府的热情。 为拥有更好的参观体验,我特意选了个周末前往。早上七点多,我就已经徘徊在总督府门口的广场上,在两座石狮之间来回踱步,等待着八点的正式开门售票。早晨这个时候的总督府门口与晚上七八点时截然相反,彼时的总督府虽已关门谢客,但却依然人声嘈杂,各式各样的车横七竖八停在门前广场上,拥堵不堪,行人甚至难以通行,而此时的总督府门前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少了漫天的喧嚣,多了几分历史的静谧。
站在广场上,仔细端详总督府,少了一丝想象中“疆臣之首”官邸应有的气派,多了一份朴实低调的气质。若不是那一溜四盏大红灯笼正中间的雍正帝亲书“直隶总督部院”六个大字,还真以为是一个普通的四合院呢。院子大门的门槛倒是颇高,估摸着大概有30公分,对于那些宦海沉浮一辈子的满清官僚们而言,其高度恐怕还远不止于此。早晨八点刚过,我第一个买票入场,跨过该门槛,穿过仪门,一眼就望见“公生明”三个鎏金大字,嵌在朱红色背景的匾额之中,为黄庭坚所书,作为官场箴规,提醒官员们公正方能明察事体之本末。匾额背后亦刻有黄庭坚手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虽朱漆有些已剥落,但内容时刻令人警醒。匾额两旁是树龄300年以上的松柏,参天蔽日,威不可言,给人以肃穆森森之感。岁月流逝,物是人非,朱红虽去,警钟常鸣,松柏老矣,庄严犹存。
再往前,就到了大堂,面阔五间,前有抱厦三间,三方蓝底金字匾额从西向东依次排开,气派非常,分别是“钧衡笃祜”、“旗镇冀门”、“调鼎凝釐”。堂前柱子上有四副对联,分别是光绪皇帝、慈禧太后赐予李鸿章70大寿时的两幅寿联和曾国藩的两幅劝诫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慈禧那幅“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河山锡大年”寿联,可见朝廷对李鸿章倚重之深。大堂正中竖有一座屏风,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一品文职大员,正上方悬挂有雍正帝亲书的黄底黑字“恪恭首牧”匾额。早晨的阳光透过木窗洒在堂内,朦胧的光线照耀下,堂内四周的浩封架、职衔牌、万民伞等愈发显得庄严肃穆,仪味森严,彰显出封建社会封疆大吏的赫赫权威。直隶总督就在此拜牌应旨,举行隆重贺典和重大政务活动。大堂两侧,东西各九间科房依次排开,东为吏、户、礼科,西为兵、刑、工科,与中央六部对应,分头掌管全省相应要务,可谓直隶地区之“中枢神经”。
再往里走,就到了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是总督日常办公和接见外地官员的地方,院内古槐荫蔽,颇显雅致,堂前有孙嘉淦所书“居官八约”,官员们在此办公,抬头所望,便是这“八约”,统治者望其能约束这一帮子官员们,但不知道最终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多少。东侧室为议事厅,西侧室为启事厅,总督与幕僚们就在此议事,院子整体建筑风格带有些许江南韵味。堂内悬有“政肃风清”匾额,其下是一三座木雕屏风,中间雕有一头跃跃欲试的麒麟,象征一品武职大员,诗情画意之美掩饰其中,庄严肃穆之威不言自达。
再往深走,过了内宅门,就到了三堂和四堂,三堂又称“官邸”,是总督的“书房”和“办公室”。四堂又称“上房”,花木繁茂,是总督及其家眷生活居住的地方。对此二堂之描述略去不表。总督府内两个展览倒是吸引了我的兴趣和思考:
一是专门介绍直隶总督官职设置以来的历史。直隶位于京畿重地、天子脚下,自雍正二年(1724年)升直隶巡抚为总督以来,直隶总督位高权重,为清代八大总督之首、疆臣领袖,有清一代74位直隶总督中,多为朝中重臣,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均曾掌印于此,其重要性不言自喻。从直隶总督驻地的变迁史来看,更能够看出直隶地区的兴衰变迁。顺治十五年(1658年)设直隶巡抚,驻大名府,顺治十七年(1660年),直隶巡抚移驻真定府,康熙八年(1660年),直隶巡抚移驻保定。伴随着直隶地区北部的治理与开发和南部的稳定发展,地区政治中心一路北移,定格在保定,以期能够更好辐射带动整个辖区。到光绪末年,直隶已成为拥有十二个府、七个直隶州、三个直隶厅的大省,跃居清代诸省之首,成为拱卫京师的屏障。保定府作为直隶总督驻地,政治功能不断凸显,称之为京师副中心亦可谓当之无愧。
但后来随着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天津在开埠后迅猛发展,城市各项数据指标发展皆走在全国前列,天津城的综合实力迅速攀升。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曾国藩以一生清名为代价匆匆下台,李鸿章接任直隶总督,同时裁撤驻地在天津的“三口通商大臣”(与直隶总督平级),新设“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从此直隶总督就不再常驻保定,而是“每年于海口春融开冻后,移驻天津,至冬令封河,再回省城,如天津遇有要件,亦不必拘定封河回省之制”,圣意如此,再加上李鸿章为更好地经营洋务革新运动,直隶总督衙门正式进驻天津。自此一来,天津政治地位迅急速升格,保定虽名义上是省会,但逐渐被边缘化,天津自此取代保定成为华北地区的政治中心,成为半个首都,亦成为满清帝国的“深圳”,近代中国之军工产业(天津机器局)、铁路运输业(唐胥铁路)、电报通讯业(天津电报总局)等,都在此应运而生,发展壮大,当之无愧那时代的弄潮儿,引领着整个华北乃至中国的变革大局。无论是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乃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天津就始终作为京津冀地区的第二极在蓬勃发展着。而保定副首都功能的逐渐削弱和政治地位的不断下降,使其最终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地级市,这恰恰正是河北其他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
当今河北发展水平滞后于京津地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才能扭转这一局面?历史给出了答案,中央决定在河北设立雄安新区,划拨保定市的容城、安新、雄县三县及其周边部分区域归其统辖,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有的学者将其称之为“首都副中心”建设。若真是以“首都副中心”的标准打造,这无疑是历史的一次重要回归,虽然今日之雄安非满清之保定,但其固有地域乃是保定地界,因此两者相对比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雄安新区的明天值得期待。
雄安新区今后的蓬勃发展必将会带动河北地区(特别是冀中南)的发展,使其缩小与京津的差距,让京津冀三者发展水平更加均衡。当今之雄安新区更像是开埠后的天津,一切都是那么欣欣向荣,各种新思潮新理念在此激荡,各种高精尖企业在此生根,各类身怀绝技的人才在此汇聚,新时代中国区域发展的弄潮儿非雄安新区莫属,它将会像当初的天津一样,引领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的改革发展进程。而古城保定由于地理位置离雄安新区最近,近水楼台先得月,古城第二春同样值得期待!
二是专门介绍清朝反腐倡廉做法的廉政文化展。展览门口挂着两块牌子。一块是保定市纪委和监察局树的“保定市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另一块是中纪委和监察部树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可见其地颇具学习价值。我认认真真看了展览的所有内容,深受震撼。唐执玉的介绍给我最深,他以“恪尽职守、清正廉洁”著称于雍正朝,之前大堂里悬挂着的“恪恭首牧”匾额就是雍正皇帝勉励他的。他把“将勤补拙,以俭养廉”八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清政府每年发给的养廉银他只用十分之三、四,其余全部上交国库,同时教育子孙不许贪图钱财,由于一生节俭,雍正十一年(1733年)死在总督任上时,竟无钱装殓,最后还是在继任总督的倡导下,由直隶省众官员捐资才将他的遗体装殓,运回原籍安葬。这样一位人物,这样的事迹,我想在当时是可以评价为“感动清朝十大人物”了。但是我深知,榜样的力量是有限的,反腐倡廉是需要制度设计的,唯有多项举措联动,才能真正遏制腐败。
说起清朝反腐倡廉的顶层制度设计,不得不提雍正帝。雍正帝即位后,夙兴夜寐,推行一系列有效的制度改革,有效革除了康熙朝晚期以来吏治废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的官场积习,官场风气为之一新,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肃清吏治方面,他态度决断,雷厉风行,重拳打击腐败,刷新吏治,遂有“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在破除利益集团方面,实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等一系列政策,刀刀砍向利益集团,让老百姓得实惠。这位封建君主壮士断腕的改革决心令人动容。
他为反腐倡廉设计的一套组合拳,也颇有章法。一是推广“圣训法规”,他将康熙留下的训导格言《圣谕十六条》加以整理阐释,颁发《圣谕广训》,诏令全国大小官员、读书仕子学习诵读,可称之为封建时代最全面普遍深入的廉政教育。连颁十一道诏令,严谕大小臣工“奉公洁己,勤干职守,寨吏安民,惩贪除暴,不避嫌怨,刷新政治”。将六部九司职责制度归纳总结,修订成为,铸在铁牌上,树立起来给百官看,对违反的大臣进行严厉惩处,有效维护了制度的权威性。二是严格“御史监察”,选拔刚直不阿的官员担任监察御史,同时经常派出官员四处巡视,搜检官员弊政,最后推广“密折”制度,命督抚布按等地方大员在奏本之外以密折奏事,直接向皇帝呈送,使皇帝洞察下情。这样通过长期与不定期监督、明与暗监督相结合,一套较为完善的监督体系被建立起来了。三是严肃“官吏考核”,推行“百官行述”和“停轿接状”等制度,“百官行述”即是建立各级官吏的廉政档案,作为官员任免的参照;“停轿接状”即所有官员无论官职大小,凡遇百姓拦轿告状的一律停轿受理,并负追查之责。现在来看,是不是也还是挺时髦的制度设计?四是推行“高薪养廉”,实行养廉银制度,规定地方官员每年可在官俸以外加领银两,以提高俸禄待遇,促其养成廉洁的操守,养廉银按官员的品级高低、事务繁简等标准核实,从归功的火耗银中支取,即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又保证了廉政的推行,在该制度推行初期,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雍正评之为“自行此法以来,吏治稍等澄清,闾阎咸免扰累”。
综上四招,刚柔并济,张弛有度,既做存量改革,又做增量创新,环环相扣,在刷新吏治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全国大小官员的主观积极性,再加上雍正帝本人励精图治,废寝忘食工作,因此雍正朝成为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吏治最好的时期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巡视利剑作用彰显,实现中央和省级党委巡视全覆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等内容,无疑都是这四招的升级加强版,可以说是最高配。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相信我们党在进行制度设计时,肯定是吸取借鉴了中国历史上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了,“四个自信”是刻在中国共产党人骨子里的,中国共产党人完全能够把这些制度践行下去,把这些工作做细做实,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永不松懈,久久为功,中国共产党人就肯定能把这件事做好,完成历史的超越,跳出历史周期律!真正实现“风清气正,海清河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