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拓展应用辛温发汗法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主张用汗吐下三法攻邪已病,邪去则正安。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发扬了张从正的学术思想,拓展了辛温发汗法的治疗范围,将辛温发汗法既应用于实证的治疗,又应用于虚证的治疗。他不仅用辛温发汗法治疗外感风寒或寒湿表实证,也用于治疗里寒或里寒湿凝滞之里实寒证;不仅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也用于治疗阳虚寒凝或阳虚寒湿凝滞的里虚寒证。其机理就是辛温发汗解表法,不仅能发散肌表之寒邪或寒湿之邪,也同样能将内在的寒邪或寒湿之邪由肌表透发而出。现将其运用辛温发汗法的心得体会介绍如下:

辛温发汗法治疗寒凝或寒湿凝滞证的三个应用指征

三个应用指征分别是:一是脉沉弦拘紧,李士懋称之为痉脉;二是疼痛,疼痛可见头痛、牙痛、胸痛、胃痛、腹痛、身痛、关节痛、痛经等疼痛;三是恶寒,恶寒可见患处怕冷、怕风、不温或冰凉、遇冷或阴天病情加重等。依据其在辨证中的比重划分,痉脉可占80%,疼痛占10%,恶寒占5%,其他体征,可占5%。

擅长应用辛温散寒的经典名方化裁治疗各种寒证

外感风寒侵袭肌表和头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舌淡苔白、脉浮紧或沉紧者,治以辛温发汗解表,方用麻黄汤和川芎茶调散加减,药物如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羌活、独活、川芎、荆芥、防风、细辛、白芷、薄荷等;外感风寒侵袭肺卫,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咳嗽、舌淡苔白、脉浮紧或沉紧者,治以辛温发汗、宣肺止咳,方用小青龙汤加减,药物如麻黄、桂枝、白芍、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炙甘草、紫菀、前胡、白前、百部等;外感风寒湿侵袭关节,症见恶寒发热、头重如裹、关节疼痛或僵硬变形、舌淡苔白厚腻、脉浮紧或沉紧者,治以辛温发汗、化痰活血通络,方用乌头汤和九味羌活汤加减,药物如制川乌、制草乌、生麻黄、羌活、独活、防风、细辛、苍术、白芷、川芎、木瓜、生薏米、白附子、天南星、石菖蒲、穿山龙、海风藤、络石藤、僵蚕、地龙、土元、生水蛭、蜈蚣、全蝎、乌梢蛇、露蜂房、穿山甲等药物;心阳虚寒或寒湿凝滞,症见心悸怔忡、胸痛、胸闷憋气或窒息感、舌淡苔白润、脉沉紧迟无力者,治以温阳散寒除湿、通络止痛,方用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加减,药物如麻黄、桂枝、细辛、炮附子、炙甘草、干姜、生姜、大枣、炙川乌、炙草乌、山萸肉、五味子、茯苓、猪苓、泽泻、防己、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等;肺阳虚寒或寒湿凝滞,症见咳嗽或哮喘、胸闷憋气或窒息感、舌淡苔白润、脉沉紧迟无力者,治以温阳散寒除湿、化痰止咳定喘,方用干姜甘草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等加减,药物如干姜、炙甘草、苏子、清半夏、白果、桑白皮、前胡、款冬花、乌梅、五味子、炮附子、肉桂、生黄芪、当归、党参、麻黄、细辛等;脾阳虚寒或寒湿凝滞者,治以温阳散寒除湿、理气止痛止泻,方用理中丸、吴茱萸汤、四神丸等加减,药物有生白术、干姜、炙甘草、吴茱萸、高良姜、香附、丁香、小茴香、艾叶、苏叶、补骨脂、肉豆蔻、白豆蔻、草豆蔻、乌药、苍术、麻黄、羌活、独活、防风等;肾阳虚寒或寒湿凝滞,治以温阳散寒除湿、壮腰补肾,方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加减,药物如生山药、生地、山萸肉、杜仲、菟丝子、枸杞子、茯苓、泽泻、丹皮、肉桂、炮附子、麻黄、羌活、独活、防风等;肝阳虚寒或寒湿凝滞,治以温阳散寒除湿、通补厥阴,方用乌梅丸、吴茱萸汤等加减,药物如乌梅、山萸肉、五味子、白芍、党参、白术、生黄芪、当归、川椒、干姜、吴茱萸、细辛、麻黄、羌活、独活、防风、海风藤、络石藤、僵蚕、地龙、土元、三七等。

服用辛温发汗药物后,患者未必就一定汗出

这与邪气的深浅轻重、正气的强弱、气机的通畅、药力的强弱等有密切的关系。张仲景《伤寒论》桂枝汤证下有:“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期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李士懋深受张仲景连续服药取汗法、啜热稀粥助汗两法的影响,如果确需患者出汗帮助治疗,就在服用辛温发汗药物的基础上采用辅助疗法以求得汗:一是啜热稀粥,或多饮暖水;二是连续服药,不能早晚各服一次,而是每隔二三小时服一次,直至遍身微微汗出为止,若未见此汗,则继续服,直至服二三剂;三是加衣盖被给予温覆。李士懋将上述三法称为辅汗三法。

辛温发汗后并非所有疾病减轻或痊愈

有的患者症状减轻,或疾病痊愈;有的患者病情未减,甚至加重。因为同样是汗出,有的是正汗,有的是邪汗。若出正汗,说明病情向好或痊愈;若出邪汗,则说明病情不愈或恶化。李士懋将其称之为“测汗法”。正汗的临床特点:遍身皆见,头、躯干、四肢、皆见汗;持续不断,汗出可持续半夜或整夜;微微汗出;随汗出热衰脉静。邪汗的临床特点:局部汗出,往往是头部或头胸部汗出;阵阵汗出,往往是上部阵阵汗出;大汗或汗出不彻;汗后热不衰、脉不静。为什么正汗后病情会向愈呢?《内经》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正汗出标志着阳气充足、津液充沛和气机调畅。

创制了辛温发汗、温阳解痉的基本方剂

李士懋创制了寒痉汤(麻黄6~9克,桂枝9~12克,生姜9~15克,炙甘草6~9克,大枣6~10枚,细辛6~9克,炮附子10~30克,蜈蚣5~15条,全蝎6~10克)。此方实由桂枝去芍药汤、麻黄细辛附子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止痉散四方相合而成。李士懋用该方化裁,治疗各种寒凝证。现代医学的发烧、各种疼痛性疾病(如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疼痛、颈肩腰腿疼、咽痛、胸痛、痛风)、颈椎疾病、腰椎疾病、胸椎疾病、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雷诺氏综合征、红斑狼疮、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各种肾病、干燥综合征、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五官科疾病等现代疾病均可参照中医辨证应用该方化裁加以治疗。

李士懋拓展了辛温发汗法的应用范围,提出了辛温发汗法的三个应用指征,发扬了仲景辅汗法,揭示了《内经》汗的本质并上升为测汗法,创制了辛温发汗的基本方剂,对继承发扬中医汗法做出了新的贡献,为临床应用汗法治疗现代疑难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再康

(0)

相关推荐

  • 【新提醒】病例三则:中药治感冒,未必慢于西药 中医讨论版 基层医生论坛

    感冒是外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疾病.临床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脉浮等为主证.一般病程短,少有传变,多属实证.如果感受时令之邪,可广泛流行,症状相似,病情较重,即为时行感冒.若体质虚弱,复感 ...

  • 辛温四药(家有慈母严父必备)

    ​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防风川芎白芷细辛炙甘草,苍术,生地,黄芩 川芎茶调散:羌活防风川芎白芷细辛炙甘草,荆芥,薄荷,茶 羌活胜湿汤组成:羌活防风川芎甘草,独活藁本蔓荆子 荆防败毒散组成:羌活防风川芎甘 ...

  • 再造散用法|功效|方解

    再造散用法|功效|方解: [名称]再造散 [分类]解表剂-扶正解表 [组成]黄芪(6g).人参(3g).桂枝(3g).甘草(1.5g).熟附(3g).细辛(2g).羌活(3g).防风(3g).川芎(3 ...

  • 李士懋将汗法分为广义发汗法与狭义发汗法

    ·李士懋认为发汗法可广泛用之于临床各科疾病,不仅局限于解表,在以"平脉辨证"为主的辨证理论指导下将发汗法应用到里证.虚实夹杂证.阳虚寒凝证. ·李士懋将汗法分为广义发汗法与狭义发汗 ...

  • 春必病温,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温病治则

    温病治则--清透滋□ 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2009-8-10中国中医药报 温病本质是郁热在里,我以为温病治则不外清.透.滋.既有热邪,故当清之,然有热在气血之分,故清之又有清气与凉血之别.热 ...

  • 【李士懋】应用发汗法的辩证要点

    俗云:"中医难,难在识证",诚然.识证,亦即辨证.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病人的症状,往往纷纭繁杂,千头万绪.欲识其证,关键在于把握证的要点.这个要点,叫法不同,有的称为标准,有的 ...

  • 【李士懋 田淑霄:升降散-治温、郁热之总方】

    导读:升降散一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作者言其为治疗温.郁热之总方.我曾治疗经西医诊断为病毒性感冒而服用众多中西药物无效的发烧患儿,予以升降散合栀子豉汤加减,3剂患儿病愈,亲验其治郁热之迅速. ...

  • 李士懋 | 温煦升发少阳法治疗慢性肝炎

    中医书友会第 1871 期 I导读:"慢性肝炎往往以'肝郁'为主要表现,肝所以成郁,必有其致郁之因".本文深入分析肝条达疏泄的相关机制,详细介绍相应临床重要指征和用药经验,希望通过 ...

  • 李士懋:应用发汗法的辨证要点

    I导读:李士懋老先生是温病大家赵绍琴的学生,他把汗法的辨证要点总结为"痉脉.痛证和恶寒". 应用发汗法的辨证要点 作者/李士懋.田淑霄 俗云:"中医难,难在识证" ...

  • 【李士懋】甘露消毒丹临证新识

    已故国医大师李士懋在临床上善用经典名方,常根据辨证的结果选用古代经典名方加减化裁,不过分拘执于原方的君臣佐使和用量,而是掌握其药物性能灵活应用.现就李士懋临证运用甘露消毒丹经验介绍如下. 甘露消毒丹的 ...

  • 国医大师李士懋谈一个治疗胃病的泡茶小方

    连苏饮应用与析义 作者/李士懋等 连苏饮是一张颇具特色且疗效卓著的方子,临床历经验证.现摘数案如下,并析其义. 案1: 高某,男,5岁.1年前因肠梗阻手术,近7日呕吐不止,水入即吐,饮食俱废.伴腹痛. ...

  • 资料下载:李士懋教授应用乌梅丸经验浅谈.pdf

    李士懋教授应用乌梅丸经验浅谈 王金榜 梁保丽 (050091) 乌梅丸是厥阴病主方 , 具有温脏补肝 , 调 理阴阳的作用 , 治疗蛔厥证确有良效 , 吾师李 士懋教授基于长期的临床实践 , 认为乌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