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因何得安宁--解读抗日战士鲍玉坤老人的吸烟史(原创图片-原创文章)
心灵因何得安宁 --抗日老战士鲍玉坤老人的吸烟史解读 |
德玄馨 |
现年85岁的满族老人鲍玉坤,祖籍辽宁,27岁参军,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来被安置到粮食系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离休,享受正团级待遇。据老人的子女介绍,鲍玉坤老人已吸烟80年,至今不知抽了多少烟。在久雨初晴的五月的一个下午,鲍玉坤老人坐在客厅里,一边抽烟,一边接受了我的专访。
五岁开始吸烟,至今已有80年烟龄。
老人因为年纪大,满口牙齿全脱光了,说话有点含糊不清。采访在他孩子的协助下开始了。
“您老人家是什么时候开始吸烟的?”
“5岁。”
图片拍摄 德玄馨
“为什么这么早就开始吸烟呢?”
“在我们那个家族里,就我一个独子,于是便成了父亲和叔伯们的掌上明珠。他们打牌时总爱把我带在身旁,大人抽烟时,高兴了就给我也点一支。”
“对第一次吸烟,还有印象吗?”
“没有。”老人边摇头边说。
“当时吸什么样的烟呢?”
“吸的是卷烟。”
“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
“都是国产的。”
“吸过哪些牌子?”
老人沉思了一会,抬起放在桌子上的右手,吸了一口烟,说:“金枪、小刀、草帽……”老人右手的中指、食指前两节已被熏成蜡黄色,整个客厅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烟雾和烟味。
“您老5岁开始抽烟,渐渐上瘾,从经济上开支应该不少,买烟的钱又从哪里来呢?”
“因为是满族人,我父亲在县衙里当差,在那个年代,家境还算不错。家里也有果园,还有其他家产。”
战争期间,吸烟无纸,就做泥烟枪;没有火种,就用棉花和着墙上的石灰磨擦生火。“您是哪一年参的军?”
“1945年初,我参加了东北联军,对日作战。在战场上,我身边很多的战友都牺牲了。”说到这里,老人眼睛潮湿了,眼泪滚了出来。沉默了片刻,“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转入人民解放军,参加了辽沈战役,从东北打到广州,直到解放海南岛,在战场上我曾多次负伤,立了不少功。”
“在战场上,天天都有烟抽吗?”
“打仗时,我们有时自己买烟,有时从缴获的俘虏身上搜到了烟,就自己先抽一支,烟就成了我们的战利品。因为爱吸烟,我身上总是带着不少烟,除了卷烟外,还带一大包烟叶,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没有纸做喇叭筒烟,就在战斗的空隙期间,我们用水和一堆泥巴,做一个泥烟斗,然后削一根一二尺长的竹竿,通开里面的节疤,没有竹子就用芦苇秆子,和泥烟斗接在一起,装上烟叶,点上火,趴下身子,吸个够。如果没有洋火了,我们就从棉袄上扯一点棉花,从墙上挖一块石灰膏,和在一起,磨擦生火。”
“您老戒过烟吗?”
“从来没想过要戒烟。”
“如果不吸烟,你会觉得怎样呢?”
“不吸不行,烟一上瘾,非吸不可。如果不吸,简直就是一种煎熬。我宁可一日三餐不吃饭,但不可不吸烟。还有酒也一样。这一辈子,烟、酒是我一生最好的伴侣。”
“您老吸了一辈子烟,认为吸烟有什么好处呢?”
“有好处。”具体什么好处,老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身体的健康与否,生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人的心态。
看淡死亡,无畏死神,就能心平气和地享受每一个白天和夜晚。据老人的子女介绍,鲍老每天要抽两包烟,早上起来,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躺在床上抽一根烟,醒过神来再下床。每餐饭后吸根烟是必不可少的,睡觉前还得抽一根烟,才能睡个安稳觉。
老人两年前不幸中风,口不能言,医生认为十分危险,老人的子女不得不日夜轮流守护在病床旁边。当时肺部照片出来后,在荧光屏下,老人整个呼吸道成了一条黑乎乎的通道。医生建议老人必须马上戒烟,否则难以痊愈。但他做不到,他宁可不吃饭,但不可不吸烟。躺在病床上,一边输液,一边吸烟,居然挺过了危险期。几个月之后出了院,虽行动不便,生活无法自理,但病情却稳定了下来,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年多。在短短的20分钟的采访中,老人就吸了三支烟。
鲍玉坤老人如此嗜烟,还能活到八十几岁的高龄。这恐怕与他的心态有关。老人久经沙场,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他身边倒下了多少战友,战争让他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生命是微不足道的,生死只是一瞬间的事。而他自己也多次负伤,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子弹在他身上烙下了无法消去的疤痕,而他的心灵在战火中也早已超脱了生死。他能以十分平和的心态对待生命中的每一天,在烟雾中,他用心品味着生命的可亲与可爱。
原载:东方烟草报社 发表日期:200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