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技术在骶髂关节康复中的应用(下篇):解决思路与技术实操
原创 王昊Crescdim 解构体态 2020-06-04收录于话题#康复综合28个内容在上一篇文章——姿势恢复技术(PRI Method)在骶髂关节康复中的应用(上篇)中我们探讨了以下三部分内容:骶髂关节功能紊乱简介PRI体系与骶髂关节相关的理念左AIC模式中两侧骶髂关节的问题有何区别这篇文章会聚焦在PRI体系本身对骶髂关节的处理以及如何配合其他手段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PRI解决骶髂关节问题的思路PRI处理骶髂关节的技术实操PRI与其他康复技术的融合01PARTPRI的解决思路首先回顾一下骶髂关节功能紊乱常见的产生原因:损伤。比如摔倒时屁股着地、跳跃或下台阶落地缓冲时腿部处于伸直状态。长期异常应力。如体态或动作中单侧负重更多。女性分娩与产后遗留问题。韧带先天松弛相关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
再回顾一下骶髂关节功能紊乱的常见表现:稳定不足活动受限错位与前三点相关的疼痛
再回顾一下骶髂关节常见的错位方式:髂骨前旋/后旋/内旋/外旋骶骨上滑/下滑骶骨双侧或单侧屈曲/伸展骶骨四种扭转
上一篇中,还提到了在典型的右侧支撑模式当中,左右两侧出现的骶髂关节功能紊乱各有什么不同。这里再简单回顾一下:右侧由于更经常负重支撑,所以右侧髂骨在每次承重时都会产生后旋的运动,反复大量的受力有可能会让骶髂关节变得松弛或受损。此外,由于长期右髋处于内旋位,臀大肌外旋功能的纤维有可能被拉长且变得薄弱,所以对骶髂关节的稳定作用也会减弱。这两点都容易使右侧骶髂关节产生不稳或错位。
而右侧主导模式中,左侧髋关节内旋却受限,那么当左髋尝试内旋时就会反复带动髂骨一同运动,又因为处在前旋位置,则更容易导致左侧骶髂关节的不稳、活动度过大。
另外,由于疼痛、不稳或发力习惯等各种原因,当左右某一侧骶髂稳定肌群过度活跃,那么可能导致该侧骶髂关节活动不足,从而在运动中对侧骶髂关节更倾向于过度运动来代偿。这也是引起骶髂关节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了解以上之后,我们再来谈PRI体系的解决思路。PRI体系的最终目标是让人体恢复到良好的动态平衡状态。技术当中包括手法处理与动作训练两大方面,其中涉及骶髂关节的康复是以训练为主的。PRI的动作训练几乎都是针对多关节肌肉链的融合练习,往往会同步激活与抑制多块肌肉,因此很难对骶骨或髂骨错位起到直接的调整作用,尤其是骶骨。改善错位,最直接准确的调整办法还是手法治疗。但是,PRI技术的强项并非局部调整,而是从更宏观的整体层面上改善了人体的不平衡,调整身体两侧的排列和承重不对称、恢复良好的核心稳定,从而让骶髂关节的功能得以恢复正常。在有关骶髂关节的部分,简单总结后,大致可分为如下几方面:恢复膈肌-盆底对合区给主导支撑一侧减少负荷,并提升骶髂稳定让对侧学会支撑负重,改善其由于过度活动而导致的骶髂不稳02PARTPRI的技术实操1. 恢复膈肌-盆底对合区矢状面内的胸腰椎伸展、骨盆前倾以及胸廓上抬对膈肌对合区的影响最大,所以通常会首先进行调整。其他平面内对合区属于微调,通常在改善AIC模式、胸廓旋转(BC模式)以及骨盆出口位置时也一并得到调整。下图左为对合区减小,右图为对合区增大。
可以选取的练习有很多种,在仰卧、四点跪位、站立位均可进行。这里分享一个站立位的练习。
具体操作如下:站立,脚跟距墙大约一脚距离双膝间夹球,双手向前平伸缓缓体前屈至肩胛骨下端离开墙夹球同时缓缓下蹲一定程度鼻子吸气,嘴巴呼气时尾骨轻轻卷起,脊柱继续屈曲,但保持下背部与腰部贴墙重复4-5次深呼吸,然后脚跟蹬地慢慢上滑站起继续重复以上4次下面视频中介绍的练习也可以恢复膈肌对合区,提升骶髂稳定,促进核心肌群的协同激活,时长00:532. 减少左AIC模式中的右侧负重,且增进右侧骶髂稳定初期可以选择仰卧或侧卧位的练习,比如下图。
具体操作:侧卧,左侧在下,屈膝屈髋60-90度,左脚踝垫高10cm,双膝上方绑弹力带右髋前送,让右膝比左膝更靠前(骨盆转向左),然后把大腿向外打开,感受到右髋外侧发力保持此位置,鼻吸口呼4-5次深呼吸继续重复4次中后期可以加入站立位的练习,但是初期由于会产生对骶髂的剪切力,尽量避免。
具体操作:背对墙壁或门,双膝上方绑弹力带右脚脚掌放于墙面,主动让右膝下降低于左膝右脚用力蹬住墙面,且右侧大腿向外打开,保持此位置鼻吸口呼4-5次继续重复4次3. 改善右侧主导模式中左侧骶髂的功能紊乱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介绍一个常用的侧卧练习。
具体操作:右侧卧,双膝间夹一毛巾,双脚踝间垫高约20cm或更多膝关节下方绑弹力带,他人辅助拉向身体前方吸气时左腿后拉,呼气时膝盖下压毛巾并保持3秒。再次吸气时继续后拉大腿,重复4-5次呼吸继续重复以上4次除上述基本技术之外,还有针对肋骨、盆底并结合呼吸与步态等动作模式的多种综合练习,更多内容请关注后续文章。03PART与其他康复技术的配合在传统的物理治疗当中,在得出诊断之后,整个康复进程会围绕组织愈合与功能恢复两条主线来展开。以德国MTT体系为例,在不同的愈合阶段会从人体的活动度、力量、耐力与协调性四个基本方面入手来量化功能康复。
骶髂关节的康复也不例外,从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发生到最终的恢复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通常在康复进程中逐渐要达到的目标包括:缓解疼痛恢复正常位置——骶髂关节以及周边关节,膈肌对合区等加强骶髂关节与核心的整体稳定改善灵活性融入日常体态与动作针对骶髂关节常用的康复技术有多种多样,每一种都有特定的应用范围和最佳的使用时机,这一点作为从业者必须十分清楚。
在骶髂关节损伤初期,主要目标为缓解疼痛和恢复关节正位。这个阶段当中最常用到的有肌肉能量技术、拮抗松弛术、关节松动术以及肌肉激活等。如果有损伤导致的不稳,那么也可在最初配合使用骶髂关节稳定带。而PRI技术由于其练习较为综合,并不适合精确调整骶髂关节的位置,而是常常在用来整体改善不对称负重、体态模式与呼吸等。一些仰卧位的恢复膈肌对合区的练习可以在康复初期就开始做。但是站立位练习,尤其是包含单腿支撑的动作在初期应当避免进行。在整个康复进程中,PRI技术最佳的应用时机应当是中期的几周内,可以成为训练主体。到了后期,康复重心应当更多放在如何充分地恢复运动功能,并且无障碍地重返运动与生活。而PRI的很多练习由于过度追求关节位置的精确摆放,因而并不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动作的功能性,并不建议在后期作为首要选择。但是精选几个动作作为训练前的激活或者结束后的整理运动,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此外,练完PRI的动作即使能够在它体系的评估中显示阴性,也并不代表你的身体就消除了代偿、回归了平衡,它所能反应的只是当下暂时的状态改变而已。这一点我们都应当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