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历史和人性的探究,尧舜禹的禅让是一场有目的的历史创造

提到上古时代的圣君,人们总会首先想到尧舜禹汤文武,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也是为后世所称道的,认为禅让制是道德高尚的圣君秉承天下公义通过民主、和平的方式将治理天下万民的权利和义务交接到德才兼备的候选人手中。初看起来这种制度确实很完美,但是其实施的历史背景非常有限,而通过对于历史和人性的探究,我们最终会发现“禅让制”只是一个完美的传说,是一场有目的的历史骗局,更包含着历代人民的梦想和追求。

上古禅让制实施的历史背景

通过对上古时代的禅让制的传承对象和传承方式分析,这种禅让制只适用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关系较为简单、生产工具较为原始、科技文化水平落后、生存生活环境十分恶劣、部族人口较少、社会结构组成简单等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而在此种环境中,作为首领的权力极小,责任、义务巨大,所以我认为只有在这种环境中,远古时代的“禅让制”才有可能存在。

历史记载中实行“禅让制”的尧舜禹时代,已经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也就是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但是根据现代的考古研究和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进行分析,在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情况绝不可能实行民主的禅让制。

尧、舜、禹

尧舜禅让

因为当时的社会情形是这样的:

1、农业、畜牧业的大力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男性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进入到男权时代;

2、生产关系上出现了依附关系,生产工具进一步革新,生产力水平提高;

3、生产力水平的图稿,人口急剧增加,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开始逐渐复杂化;

4、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会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分化、贫富分化和剥削的产生,这一点上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中就可以体现,已经出现了墓葬规格的分级和人殉;

5、出现了原始城市和部落联盟,并出现了维护私有制的军队;

综上所述,当时私有制已经出现,并出现了阶级分化、贫富分化,权力已经掌握在个人手中,社会性质已经逐渐向奴隶社会演进。在此种社会背景下,“禅让制”实行的社会基础已经不复存在,私有制基础之下个人掌控的权利、财富不可交出来转变为公共权力。如此,权力的交接只能在血缘关系内继承,或者外人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权力和财富。

对于禅让制的存在,后世不乏质疑之声

由于古人并无科学的历史观作为指导,对当时的社会情形进行辩证分析,所以一直认为或者说在情感上认为“禅让制”是存在的。最早记载“禅让制”的史书是《尚书》,后来《墨子》、《论语》、《孟子》、《史记》等书中也继承了这种说法,认同禅让制的存在; 尤其是在汉代儒家成为官方统治思想之后,“禅让制”更是成了不刊之论。

儒家的始祖,孔子

但是细究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质疑“禅让制”的声音一直存在:

1、战国时期,儒家的“异类”荀子最早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天子之位是天下至尊,有谁会授予他人呢?认为尧舜禅让的说法是虚妄之言,浅陋之说

《荀子·正论》:故曰:诸侯有老,天子无老,有擅(通“禅”)国,无擅天下,古今一也。夫曰尧、舜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荀子像

2、同时期法家的代表韩非子将尧、舜、商汤、周武王并列为”以臣弑君“的代表,揭示了尧舜禹禅让的真相是暴力夺权。

《韩非子·说疑》:因曰: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察四王之情,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乱之兵也。然四王自广措也,而天下称大焉;自显名也,而天下称明焉。则威足以临天下,利足以盖世,天下从之。

韩非子塑像

3、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也称《汲冢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有着许多不同于传统史观的记载,可信度是很高的。因与儒家的价值观不符而在宋代被禁毁,但许多古书中也都曾引用其记载。我们通过这些只言片语,也可以看到尧舜禹的禅让是血淋淋的政权更迭,并非民主和平的禅让

《古本竹书纪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

竹书纪年

4、唐代的李白在他的诗作《远别离》之中也提出了疑问,提出了'尧幽囚,舜野死'的说法。

《远别离》: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李白雕像

5、著名史学家顾颉刚认为古代历史是各个朝代不断累加出来的,而禅让制是战国学者受时势的刺激,在想象中构成的乌托邦。

1923年顾颉刚《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部分:但当时人民对于国王,正和现在人民对于军阀一样,虽是疾首痛心到极点,而要自己起来铲除他们的势力终是无力的。他们在这般有心无力的境界中,只有把自己的希望构成一种根本解决的想象,做宣传的功夫。根本解决的想象是什么?乃是政治的道德化。他们想象:若有一个道德最好的天子出来,舍弃了一切的权利,他的目的单是要天下安乐,自然可以“天下为公”,没有争夺的事。他们想象:倘若天子的位不是固定的,做天子的必是天下最贤的人,他必能识拔许多贤才做各项的职务;使得天下之民归心,成就最好的政治。这一种想象就是禅让说

顾颉刚《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禅让说是伪史实,是直接从(墨家)尚贤主义里产生出来的,倘使没有墨家的尚贤思想,就决不会有禅让的传说。

顾颉刚先生

6、毛泽东主席熟读史书,在读到这段历史时,给予了六个字的批注:“尧幽囚,舜野死”。这是引用自李白的《远别离》;意思是说尧舜禅让的真相是:尧被囚禁至死,舜被就放于野,死于苍梧。对历史记载中上古时代的'禅让制'的真相做出高度概括和深刻剖析。同时,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诗词中也质疑了三皇五帝时期的历史记载:

毛泽东主席《贺新郎·读史》: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综上所述,记载于儒家、墨家和后世史书中的三皇五帝时期的“禅让制”是出于各自学派的政治目标,而被创造出来的

当然,我并不否认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禅让制,只是不可能存在于三皇五帝时期

为何会创造“禅让制”这一说法?

1、对于儒家而言,禅让制是为了儒家的“天命说”、“正统说”而服务的,是为后世君王实现和平夺取政权建立理论依据;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中,发生过许多次真实的改朝换代或血缘关系内更易君主的“禅让”,儒家的“禅让”在历史上成功实践

2、对墨家而言,禅让制是从其“尚贤”思想中衍生出来的,他们学说的目标是让贤者掌握权力,为天下万民谋福祉,这无论是从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是从人性的历史规律上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3、对史家而言,禅让制的对象都是上古圣君,史家希望以此劝谏后世君王,效法先贤圣君,具有一定的规范和导向作用

4、对古代人民而言,禅让制的形式相对战争而言是比较和平的,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社会民生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禅让制”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禅让有着内外之分,禅让与有血缘、宗法关系的人称为内禅,禅让人一般称太上皇;禅让给血缘关系之外的权臣称为外禅,禅让人多被授予虚爵或被杀死。

1、战国时期:燕王哙禅位于国相子之,燕王哙养老,结果燕国朝政大乱;燕王哙之子姬平联合燕国军官想要武力夺回政权,被之子平定,姬平被杀;后来齐宣王介入,燕王哙和子之被杀,燕王哙的另一个儿子姬职继位,就是著名的燕昭王

燕昭王

这场禅让的真相其实是权臣子之伙同党羽变相的逼迫燕王哙禅位。同一时期的韩非子对这场禅让有着精准的评价:

(子之)为其臣也,皆朋党比周以事其君,隐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下乱治,援外挠内,亲下以谋上。

2、与燕国同一时期的赵国也发生了禅让:正值壮年的赵武灵王禅位与儿子赵惠文王,属于內禅。后来赵武灵王不甘寂寞欲夺回权力,欲封另一子公子章为代王,分裂赵国,结果造成赵国内乱,赵武灵王饿死沙丘、公子章被杀。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3、西汉末年:年仅三岁的刘婴被王莽掌控,禅位于王莽,王莽改国号为新。

王莽的“篡位”,将禅让、五德终始和谶纬说相结合,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大一统王朝内完成的“禅让”,并且创立了“加九锡”这一禅让的流程,是中国禅让史上的一大创造,并被后世沿用。

篡汉的王莽

4、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禅让给魏王曹丕,曹丕建立曹魏政权,刘协得以善终。据有的史书记载,在禅让之后,曹丕说了一句“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曹丕在游戏中的形象

5、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发生了16次“禅让”,是中国历史发生禅让次数最多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长期处于军阀割据、相互混战的局面,生产遭受严重损害,为避免对国家民生的更大破坏,实行较为和平的禅让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刘裕,他在接受禅让之后,将先代君主杀掉,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外禅之后杀戮旧主的先河。

宋武帝刘裕

6、隋朝: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从北周小皇帝宇文阐手中通过“禅让”的方式夺取政权,后又害死宇文阐;杨坚的曾孙杨侑、杨侗二人分别禅让给李渊、王世充二人,禅让之后也同样被害而死。

隋文帝杨坚

7、唐代的禅让除却亡国之君李柷禅让给朱温之外都是内禅

8、宋代建立后,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重文抑武,强化忠君观念,军阀割据的局面不复存在,所以宋代的禅让都是内禅,同时期的金、夏也都发生过禅让。

9、清代:清朝乾隆帝禅让给嘉庆帝,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禅让。

乾隆帝画像

10、需要注意的是,受古代中国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也发生过禅让,如大理国。

禅让制对中国古代历史而言有什么进步意义

中国古代历史中,权力更迭的方式只有两种:改朝换代的王朝战争和禅让,当然这两种方式都不会使古代中国社会的根本性质产生变化。

禅让相对于改朝换代的王朝战争而言:

1、不必经过大规模的战争,即便是有战争也只是在宫城之内;

2、减少了战争对于社会生产的灾难性破坏;

3、不必像战争一样人口大量死亡。

总体来看,禅让制作为权力更迭和政权过度的形式,可以减少社会的动乱,减少对于人民和社会成产的破坏,所付出的总体社会成本较小,有着一定的先进性和积极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