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独自一人那样孤单,像一支队伍那样强大
四川省小金县人民医院
病理科 陈华凤
选择病理,是主动+被动的过程
隔着电话都能听出来,陈华凤老师是那种文静娴雅的女士。高考那一年,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不需要应酬、凭作品说话的室内设计师,因为专业志愿调剂的原因,才走上医学道路成为了一名医务工作者。在实习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不善交际的性格不太适应需要与病人及家属打交道的临床一线工作,而病理工作不用直面病人,貌似身心都不会承受太多的压力,于是就想做一名病理人。
出于照顾家庭的考虑,陈华凤老师在完成实习以后,放弃留在大医院做规培生的机会,回到了家乡的县级医院。当时恰逢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这家医院准备升级成为二甲医院,病理科的设置是政策规定的必要条件。然而,就像很多偏远地区实力偏弱的医院那样,承接建设病理科就是一个「烫手山芋」,包括和她同时被招进医院的应届临床毕业生在内,医院里没人愿意接手这项工作。院领导综合考评各方面的因素选择了陈华凤老师,并且签订了一份协议,规定她在本院工作期间只能干病理。
虽然在实习时就有从事病理工作的想法,但现实与想象实在相去太远:打开挂着「病理科」三个字的房间门,一个仅约10平米的狭小空间里,地上零散地摆放着几台震后援建的机器设备,仅此而已!
尽管很失望,也只能受命承担起这份责任。就这样,陈华风老师既主动又被动地选择了病理。政策的铁令如山,管理的严格要求,临床的沟通不畅,资源的捉襟见肘……困难简直不计其数。在与自己一手打造起来的病理科同甘共苦的日子里,陈华凤老师发现自己需要像水一样:无论被放进什么容器里,都能根据环境的改变找到快速适应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她慢慢地了解了病理,理解了病理,懂得了如何去热爱病理。
工作中的陈华凤老师
孤独的病理人,勉力支撑着一个科室
毋庸讳言的是,在国内的整个医疗体系中,病理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科室地位不高、缺人手、缺经费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偏远地区的一些医院,情况更为严重:因为经济人文因素,临床技术能力相当落后,病理科处境艰难。
像陈华凤老师所在的医院,没有独立的内镜室及专业的内镜医生,妇科能开展的手术项目很少,普外科仅有阑尾、胆囊、及皮下浅表包块的切除手术;而且临床对病理送检的重要临床诊断意义认识并不充分,致使送检率很低,流失了部分病检业务。以上种种,导致了病理科的业务量始终起不来:一年到头,病理常规量才不到200例,细胞学不过20例,很多项目都无法开展起来或持续下去,病理科的价值几乎得不到体现,在医院建设和资源分配中也很难得到垂青。
为了让临床科室能够多加重视病理送检的临床意义,陈华凤老师曾说服院领导也给病理科一个院内交流的机会,尝试组织了一场有关临床病理送检重要性的讲座,邀请临床医生都来听一听,结果只零零落落来了七、八个人,心不在焉地坐在下面,这让她多少有些失落,孤独感也油然而生。
这时候,陈华凤老师想起了那些优秀的病理前辈和基层同仁,于是找来他们的相关报道和文章,如饥似渴地学习病理工作的方法和科室建设的经验,更从中汲取坚守病理岗位的精神力量:为了科室的发展和病理行业的未来,必须把一个人干成一支队伍,一专多能地兼职到病理科需要的不同分工中去,保持强大的行动力并持之以恒,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不断深入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让她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大病不出县」的目标,肯定需要与临床治疗水平相匹配的病理诊断能力,「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也必然蕴藏病理行业的美好未来,病理同仁应该只争朝夕地努力!
借助网络平台,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和临床医生一样,病理医生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刚入行的时候,陈华凤老师主要是去上级医院脱产进修。说来有些遗憾,进修医院的病理科也存在人手不足的情况,老师们不说「一以当十」,也往往要「一个顶俩」,病理科的十八般武艺差不多样样都得精通,一旦科室有同事出去开会学习或请假,就得兼顾很多份外的工作,整天忙得跟个陀螺似的,很难挤出时间来好好带教,只能在稍微空闲一点的时候,教给你一些碎片化的诊断知识,然后再靠着自己镜下的观察,边看边学。
所幸后来网络平台兴起,足不出户就可以很方便地观摩到很多学术会议和大咖讲座,这逐渐成为陈华凤老师在看书之外最主要的学习途径。书本上难懂的知识点通过老师们系统的梳理和细致的讲解,变得像是做填空题一样简单明了。陆续听过一些培训课程之后,才知道以前掌握的知识不尽准确,习以为常的操作也存在不够规范的地方,于是她不惜从头开始,把主观化的理解打破,把碎片化的知识整合,再知常达变地重新学起。
作为长期在衡道病理听课的忠实粉丝,陈华凤老师对我们的课程几乎都能如数家珍。她喜欢衡道课程的原因在于:授课老师不卖弄学问、不炫耀技巧,讲的都是日常工作中的经典病例和常用技术,听完就能学以致用;同时又注重归纳提炼,引导大家举一反三,所以听课的过程也伴随着学习方法的总结和诊断思维的进阶,对她来说,这些东西可能和具体的知识点一样重要和珍贵,令人格外受益匪浅。
陈华凤老师希望,能有更多的基层同道共享衡道病理平台上的实用课程,通过互联网的纽带加强交流和分享,共同为病理行业的发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