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人口不过两百万左右,为何能凑出五十余万“大军”?(上)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其先祖在唐朝末年即担任定难军节度使,至五代十国时已掌握了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

北宋王朝建立后,定难军选择了归附,但保持了相对独立地位;982年,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入朝,献上了西北五州,宋朝中央势力就此进入当地。

但党项李氏族人李继迁却不愿归附,开始兴兵反抗,宋太宗一朝始终无法将其彻底平定,到宋真宗朝更是妥协承认了李继迁的地位,并将自己仍保持相当控制力的五州归还于党项李氏。

如果李氏政权仅仅只有这五州之地,并不足以掀起巨浪,但因在与宋朝的斗争中,窥得其外强中干的软肋,此后遂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

至李德明时,其率军不断西进,逐步控制了河西走廊;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位,六年后其建西夏国,正式称帝。

西夏建国后迅即对宋朝发起了大规模攻势,此时正是宋仁宗朝,宋军总兵力虽有百万人之众,但却屡战屡败,最后的和议结果竟然还要向西夏输送大量银绢。

当然,和平只是暂时的,自西夏建国起,其与北宋的战争就没有停止,与辽国也有征战。而在北宋和辽接连灭亡后,西夏依然存在,其彻底覆亡还要在北宋靖康耻一百年后的1227年,才为蒙古军所灭。

相较于辽、宋、金等国,西夏的疆域和人口都难与之匹敌,然而其自元昊称帝起竟然享国近200年,并多次击败了宋、辽大军。

毫无疑问,西夏相对强悍的军事力量是其能长期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而在史籍记载中,西夏之兵多者达到了50余万人之众,西夏人口不过200万人上下,它是如何打造了这么一支武装力量呢?本文我们就来简要探讨下。

一:西夏的疆域和人口

谈论西夏的军事力量,我们首先要对西夏的疆域和人口有个基本了解。

前面提到,西夏的基本盘是夏、绥、银、宥、静五州,夏州在今陕西横山,绥州在今陕西绥德,银州在今陕西米脂,宥州在今陕西靖边,静州也在今陕西米脂。

所以,西夏的基本盘其实是在今陕西的西北部,在李继迁和李德明时代,其对外扩张加剧,相继攻克了灵州、凉州、甘州地区,到李元昊称帝前又攻克了瓜州、沙州、肃州,在河西走廊一线大大拓展。

同时,西夏在建国时还占据有龙州、盐州、安州、韦州、会州、兰州、丰州等地。

以今天的地理划分而论,上述地区全部纳入则西夏疆域的大致范围是今宁夏大部、陕西西北部、甘肃中西部、青海一部、内蒙古一部,疆域面积为80万平方公里左右,大致是北宋疆域的四分之一略多。

史籍对其当时的疆域概括为: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

北宋中后期,宋朝对西夏战事有所进展,后者疆域的东侧和南侧有所缩小,北宋灭亡后,其疆域又有所扩大。

但不管怎么说,西夏的疆域范围是不算小的,至少比我们在地图上直观的感觉要大些。不过其控制区内多沙漠、戈壁,有三分之二的国土不适于人类生存,因此其人口密度远低于北宋控制区,而且西夏人口大多集中在东部,西部人口较少,且主要在集中在州城附近。

由于西夏史料比较少,现在并没有其官方统计的人口数量,故而对其总人口大多是估计。

《中国人口史》认为,西夏人口的峰值出现在李元昊建国称帝的1038年,约为243万人,因与辽宋的战争旷日持久,人口减少。到辽和北宋相继灭亡后,西夏人口则只有100多万。

如果以史籍文献入手的话,对西夏人口的估计可能会更少些。

1072年,王安石曾说:今陕西一路(注:当时陕西之下有四路),即户口可敌一夏国,以四夏国之众当一夏国,又以天下财力助之,其势欲扫除亦宜甚易,然终不能使夏国畏服。

当时陕西路的总户数约为130万户,四分之一则是30余万户,以一户五人而计,西夏大约有160万人口。

此时,宋夏大规模战争已经持续了30余年,西夏大量人力被损耗,若是30年前宋夏开战之时,其人口还要更多些。

如果再考虑到宋人向来低估西夏实力的因素,那么在西夏建国时期,其总人口在200万甚至更多些也是有可能的。

但若是要达到有些观点认为的300万人以上,恐怕可能性是很小的,而就现在学术界的研究状况来说,其实估计西夏人口在200万人已经是上限。

而以下限来说,则有120万人之说,因此学术界对于西夏人口的估计大致就是在120万人到200万人之间。我们取其中数,为200万左右是与西夏实际人口相差不会太大的。

二:西夏的军事制度

西夏政权是从定难军节度使时期一脉相传的,而自北宋王朝建立时,其势力范围都不算大。

但势力范围不大,却也不是很好惹的。五代中不乏对定难军用兵的,却都无功而返,而这个区域并不威胁到中原政权,故而五代大多对定难军都是拉拢,当然定难军也会出兵响应其归附的中原政权。

而想要做到既不被人欺负,也不被人忽视,没有一定的本钱是不行的。

当时在定难军五州之地,是党项人的基本盘,当然也有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而在其割据时期,当兵者则几乎全部是党项人。

党项部族是全民皆兵的制度,族中的男丁除老弱外,都要承担作战任务,在危急情况下,老幼乃至于妇女也要参战。

到李元昊时,整理了党项部族军的军制,使得兵员征发更加规范。

当时党项部族以一家为一帐,以族帐为最小单位进行征派,男子在15岁到60岁称为丁,每家有两丁,则以其中强壮者为正兵,以另外一人为负赡 ,所谓正兵就是战斗兵,而负赡则是杂役,两人合称为一抄。

如果家里有四丁的话,则编为两抄,丁壮再多的话则称之为空丁。

由于李元昊发动对宋战争后,兵员急缺,党项部族军不足以应对战争,因此后来这一制度实际上推广到了全国民众,故而西夏实际上是全民兵役制的国家,在人口总额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动员出数额巨大的军队。

在军国体制下,西夏男丁大都愿意充当正军,平时训练的积极性很高,参战热情也很高。

因此《资治通鉴长编》中称:(西夏)人人能斗击,无复兵民之别,有事则举国而来。

西夏在控制了河西之后,其东西方向面对的作战对手和作战环境均不相同,李元昊于是分全国为左右厢,设十二监军司,各立军名,驻防在各军事要地。

其中左厢为神猛军司、绥州监军司、宥州嘉宁军司、威州监军司、西寿保泰军司、卓罗和南军司;右厢为朝顺军司、甘州甘肃军司、瓜州西平军司、黑水镇燕军司、白马强镇军司、黑山威福军司。

监军司的设置是西夏对各地方实现军政控制的重要一步,此后监军司的名称有所变化,数量也有所增减,但始终存在,其对地方兵员的把控是西夏能够动员巨大军力的关键。

需要注意的是,西夏军兵大部分是不脱离生产的,平时为民,战时则为兵,而且其还要自备甲胄弓矢,连粮食也要自带。这就使得其养兵的成本大大降低,尤其相比当时的宋军来说。

在西夏军中,只有正军和军官才能得到少量武器装备。

凡正军给长生马、驼各一;团练使以上:帐一、弓一、箭五百、马一、橐驼五,旗、鼓、枪、剑、棍棓、粆袋、披毡、浑脱、背索、锹钁、斤斧、箭牌、铁爪篱各一;刺史以下无帐,无旗鼓,人各橐驼一,箭三百,幕梁一。

而为什么叫长生马呢?因为倒毙了,还要赔偿,故而谓之长生。

在西夏军中,真正能脱离生产,而且具有精良制式武器装备的,其实只有西夏国王的精锐亲兵以及各部族、军头的亲兵。

当然,这样的动员机制下,也并非没有缺点。如西夏军队的可持续作战能力并不强,同时军队的战斗力差异明显,整体战力难说很高。

比如其在对宋战争中,很难做到持久作战,而其针对建制宋军的围歼作战中,即便得手往往自身的损失也是极大的——但损失大,往往却能打赢。

这主要是夏军能集中相当多的兵力于一路,以十余万之众围攻宋军一两万人的机动精锐,即便自身的损失大,那么也是可以做到的,宋仁宗时期对西夏作战的几次重大失利都是这样发生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