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里《白昼流星》好在哪?陈凯歌拍出了温暖和善良
在上映之前,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了多场点映,本以为这部向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的主旋律电影不会激起太大水花,没想到观众反馈非常热烈。我自己在数百人的深圳大学礼堂里看完了整部影片,结束后同学们自发响起热烈的掌声,大家在电影里都收获了感动和共鸣。
看过电影就会发现,有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我和我的祖国》是很特别的主旋律电影,没有说教、也没有用常规的宏观视角去展现七个经典瞬间,七个单元构思巧妙、视角独特,拍摄过程中,每个单元对应的导演都全力以赴,他们都有很大的创作自由度,将自己的导演风格注入到电影中,所以说,无论是导演还是七个单元的作品都不相伯仲、难分优劣。
但是,看电影是很个人的事情,观众会基于自己的喜好、生活经历等因素来评价电影的好坏,不考虑时长,七个单元每一个都是一部电影,其中我看之前最期待、看之后最喜欢的是陈凯歌的《白昼流星》。
期待源自我对陈凯歌作品的喜欢以及对他的信任。从第一部聚焦农村的《黄土地》到呈现大唐盛世的《妖猫传》,陈凯歌一直坚持探索多元化的题材,其中《搜索》是现实主义题材,陈凯歌对互联网表现出了精准的洞察力,把聚焦网络暴力的故事讲的带劲儿且引人深思;《刺秦》让我看到了极致的人物塑造,每一个人物每一句台词都掷地有声;《和你在一起》我流着泪看完,陈凯歌用音乐和人物关系调动观众的共情和感动。
喜欢《白昼流星》,是因为陈凯歌在极为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自己的创作特点,作品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色,有很高的完成度。
首先,故事的立意特别好。《我和我的祖国》的七个单元有统一的方向,即展现七十年来普通百姓和这些重要时刻息息相关的故事。我不知道这个大的创作方向是不是总导演陈凯歌确定的,但《白昼流星》是最契合这个方向的一个单元。
神舟十一号返回舱成功着陆其实距离生活很遥远,我们只能通过新闻去了解。那怎样和老百姓联系到一起呢?影片中塑造了两个迷失人生方向的少年,让他们见证了返回舱这颗“流星”的滑落,在那一刻心灵被震撼,找到了活着的意义,完成了两个普通少年和航天事业最可贵的联系和相遇。
特别的是,和陈凯歌导演的其他电影不同,《白昼流星》的剧本回避了戏剧性,没有设计精巧的起承转合,而是像影片中出现的人物一样朴实无华,剧情的推进完全跟着人物动机走,最后和返回舱相遇也顺理成章,从中观众能体会到现实主义的力量和共鸣。
第二点,《白昼流星》是一则令人回味悠长的寓言,且饱含人性观照,从头到尾都写满善意,这方面是触动我的部分。电影里田壮壮饰演的老李是当地负责扶贫的干部,他话不多,但每一句都有无形的力量,令人回味。影片中有一段是陈飞宇饰演的少年看到羊圈里有一个没法站起来的小羊崽,他本能的想把小羊崽扶起来,这时老李说“你能扶它一辈子吗?”这句话太有哲理了,应该是一个扶贫干部工作多年的心得,小羊羔不能靠扶,需要自己站起来,扶贫也是这样,你能帮一时不能帮一世,“扶”是让人有活下去的能力和勇气。对于两个少年,老李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的方向,所以他才带着两个少年去看“流星”,他知道这或许能让两个孩子重新站起来,堂堂正正的活。
电影中充满善意,让我数次感动。陈飞宇和刘昊然饰演的两个孩子闯再大的祸还是一直被关照着,如果他们的叔叔没把他送到老李那,如果老李没给他们吃热气腾腾的饺子,如果他们偷了钱之后老李把他们交给警察,如果最后没有带他们去看神舟十一号返回舱,每一个“如果”被改写,两个孩子的前途就被断送了。但每一次他们都得到了宽容和关照,老李最后的那一点时间没有留给家人,而是留给了他们两个,看到最后忍不住流泪了。
第三点,《白昼流星》的拍摄很用心,陈凯歌没有看轻这个20分钟的小故事,保持了自己一贯创作水准。为了拍这个作品,陈凯歌应该是带领拍摄团队到了蒙古,以求场景上的真实还原,电影里看到的田地、羊圈、民房,以及三个人在沙漠上纵马奔驰都非常真实,每一次转场置景都很到位。
演员的服装和化妆都很带感,陈飞宇和刘昊然刚出场时都没敢认。美术和后期调色都很棒,《白昼流星》在七个单元里最具电影质感。
让我意外的是,景海鹏和陈冬从返回舱出来的那场戏,看上去应该真的是把两个人请到了电影里,如果这样的话那个返回舱难道也是专门为电影制作的道具吗?本来以为会以视频资料的方式来展现这部分,很想请教一下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