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焦虑,来自被吸食的恐惧
文:王玺
来源:王玺心理空间(ID:wangxixinli)
五一长假将至,很多人开心,也有人开始郁闷。
开心的人早早规划好了假期,郁闷的人则提前开始了焦虑。
假期像是平常生活的一次跳脱与抽离,它打破了习以为常的生活规律,就像一辆原本在既定轨道运行的列车,突然要拐弯变向一样,一些人难以适应这样的变化。
有人说:对一个孤独症患者而言,过节就像是风湿病人遇到了梅雨天。
事实上,每到假期前后,来咨询的人比平时更多。
过节不仅是对个人的考验,有时也是对一个家庭的考验。
尤其是春节,个人情绪更容易失控,家庭更容易爆发战争。
一位来访者每年春节前都要情绪失控、爆发一次,起因皆为很小的生活琐事,但最后总能演变成激烈的家庭大战。年年如此,无限重复,家里人因此都害怕过春节了。后来经过咨询他发现了根源,从此再也没发作过。
一位大二女生在春节期间被父母要求去爷爷奶奶家拜年,她不想去,父母坚持要她去,双方僵持不下,发生激烈争吵,愤怒的女儿把卧室门关上了。父母悻悻然走了,等到晚上回家时,他们没能见到女儿,而且在之后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再也没见到女儿。
这一次关门,女儿把自己和父母隔离开了。她独自在卧室里待了半年,与外界断绝一切联系,家里只要有人决不开门。同住一个屋檐下,她跟父母连一个照面都不打,谁来劝解都不见,隔着门喊话也不管用。学校找不到她,联系父母,父母无奈给她办了休学手续。时间一长,双方形成默契,每日吃喝均由父母送到门口,等他们出门后,女儿才肯开门拿取食物。父母每日早早离家,好给女儿腾出出来透气、活动的空间。
这对父母后来寻求咨询的帮助,不断反思、调整,以无限的耐心包容女儿。半年后女儿打开房门,接受咨询,然后上学去了。
在国人的观念里,法定节假日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不管你情不情愿,都要和父母长辈或包括父母长辈在内的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对许多人来说,这是很困难很头疼的一件事。
就像那个把自己关了半年的女生,因为抗拒去爷爷奶奶家过节,她才开始了和父母的战争。这件事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从此以后无论什么节日,父母都不要求她去谁家过节了。
这个女生为何如此抗拒到爷爷奶奶家过节呢?
原来她是家族里最小的孩子,在她上面有很多长辈,还有比她年长的哥哥姐姐们。每次家族聚会,亲戚们跟约好似的都把目光投向她,嘴巴恨不得长在她身上,各种唠叨和评判几乎要将她淹没,如果她没有表现出长辈们期待的感恩和虚心接受的态度,大家还要语重心长地加一句:我们说你,都是为你好啊。
这个女生显然不这么想。她认为他们不过在倚老卖老打压她、贬低她,从小到大她心知肚明,只是一直隐忍而已。
那个春节她实在忍不了了,以决绝叛逆的方式回击,并为自己争取到了不再忍受的权利。
苦口婆心的长辈们断然想不到,他(她)们自认为的为她好,对她来说是多么憎厌、痛苦的事情。
我的一位来访者,曾经最害怕的就是过节放假,因为每到那时候,她就要回到父母家,和众多亲戚相聚。对她来说,每一次家族聚会都像是在过火焰山,被放在火上烧烤的总是她。
她如此描述那个场景:亲戚们欢聚一堂,长辈们原本正谈笑风生,等她和一些晚辈到场的时候,气氛便逐渐凝重起来,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投向年轻一代,在他(她)们脸上挨个扫描,家族里最有威望的长辈(通常是二叔或姑姑)开始训话,每次首当其冲被训话的总是她。
那些被反复碎碎念的话,她早已背得滚瓜烂熟:
你多久才回一次家,到城里工作就忘本了。
你爸跟你哥嫂吵架,他们不管他,你也不管他。
你挣钱了翅膀硬了,不孝顺就是个白眼狼。
你在城里买了房,不把你爸接城里享福去。
这把岁数也不结个婚生个娃,净让人操心。
她通常勾着头听着,身体恨不能蜷缩成一团,心里又害怕又生气,却不敢顶嘴。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窝囊,在城里她从事着受人尊敬的职业,但只要一回到这个村庄,她就觉得自己啥也不是了,全身上下像被扒光了一样,只剩下满心的自卑与羞耻。
咨询中她慢慢发现,自己之所以成为被长辈训斥的靶子,是因为她背后没有任何支撑和依靠。她那生性胆小懦弱的父亲,从来没有站出来为女儿说一句公道话。女儿挨训的时候,父亲表现得就像有人终于替他伸张正义一样。
她很愤怒,因为她对父亲其实很好,而且她认为父亲心里是清楚的,只是他期待的那个好和她能给的好不一样,他希望她能付出更多一些。
一到节假日,她就提前焦虑、恐慌。几年咨询中,每当临近节假日,她都要提前预约一次咨询,做好足够的心理建设才敢回去,去面对那些七八姑八大姨,面对身处道德制高点的长辈们。
今年春节前的咨询中,她对我说:我想好了,这次谁再训我,我立刻给他怼回去,哪怕当众开骂、撕破脸都行。现在我不怕了。
因为预设的焦虑太重,她气鼓鼓地回了家,气鼓鼓地参加家族聚会。她神经一直紧绷着,像随时准备开战的刺猬。
一大家子照例聚餐、玩乐,晚餐前还没有长辈训话。她有些奇怪,转念一想,应该是酒还没喝好,等二叔他们酒喝够了,肯定就要开始骂人了。
果然,等到晚上聚餐时,长辈们喝了个痛快。二叔的脸颊泛起酒精红,眼睛开始眯缝起来,在晚辈们脸上轮番巡视。他的目光扫到她的时候,她心跳加速:来吧来吧,赶紧冲我来吧,老娘今天豁出去了,大不了开撕。
二叔仿佛感应到了她的想法,突然就张口骂人了。
但骂的并不是她,而是她的堂弟。
她吓了一跳,以为二叔喝酒喝糊涂了。堂弟可是大家族的骄傲啊,他上了985大学,毕业后当了公务员。二叔一向都很看重他的。
她没听错,二叔真真切切骂的就是堂弟:没出息的玩意儿,上个好大学有什么用,当个小公务员有什么用?结婚买房不还得靠家里。好容易结个婚离了,离个婚把钱分光了,这么大岁数连个孩子都没有,活不成个人样,不孝之子,不孝之子啊......
可怜的堂弟被训斥得垂头丧气。
彼时她心里的震惊不亚于一场海啸。
她还是不敢相信自己会被轻易放过,她坚信等骂完了堂弟,下一个挨骂的就会是她。她怀疑二叔可能把她给忘了,还故意坐到二叔跟前,好让他清清楚楚看到她。结果二叔痛快淋漓骂完堂弟以后,转身又喝酒去了。
后来她才知道,二叔在背后拿她和堂弟做比较,认为她一个女孩子,年纪轻轻不靠父母,不靠任何人,凭着自己的本事打拼,在城里买房立足,工作也很出色,对她各种赞不绝口。
她在讲述的时候笑得特别开心,觉得自己终于被看到、被尊重了。
仔细观察,几乎每个家族都有一个让长辈操心的人,这个人通常是家人眼里最弱小的,或者自身能量最低的。
孩子很容易成为这样的角色。很多孩子拒绝去亲戚家就是这个原因,他们知道自己一旦去了,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一位中年女性因为和儿子的冲突前来咨询,她说儿子越大越不听话,节假日宁愿宅在家里,也不肯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母子俩为此多次发生争吵。
有一次她聊到一件事情,儿子跟她说每次到亲戚家,大家都要对他的学习成绩、衣着打扮、游戏上网、早恋问题等评头论足,爸爸妈妈还跟着大家一起附和、嘲讽他,毫不顾及他的自尊。他觉得很痛苦、很糟糕,对父母充满了怨恨。
妈妈很惊讶,她从未意识到儿子也会有自己的感受。
此后的家族聚会,再有人指责儿子上网玩游戏,妈妈会轻描淡写说:孩子学习压力大,玩游戏能减压。
再有人指责儿子早恋影响学习,妈妈会说:他这个年龄,喜欢一个人是很正常的。
这个妈妈温和而坚定地维护了儿子的尊严,从此再也没人当众教训她的孩子了。
喜欢教训、打压别人的人,往往是比较自恋的人。
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吸食他人的能量,以此彰显自己的道德感、优越感:我能教训你,证明我比你强,我比你厉害。
这跟某些领导喜欢训斥下属,一些父母打骂孩子上瘾,是同样的道理。
通过训斥下属、打骂孩子,领导和父母把自身的挫败、不如意、弱小感统统投射给对方,从中获得全能自恋的满足与快感。
一位来访者跟我分享了他和爸爸的故事。
过去他爸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迁怒于他,随便找个理由把他骂一顿或打一顿。骂完打完又后悔,去跟儿子道歉,并保证下次再也不打他了,但到了下一次他还是照打不误。有一天爸爸骂完他,又跟他道歉的时候,他对爸爸说:你开心就好。
犹如醍醐灌顶。从此他爸再也没动他一根指头。
我的咨询感悟:无论掌握多少咨询技术与手段,都抵不上咨询师丰富的人生阅历、不断完善整合的自我及一颗真诚助人的心来得有效。咨询师能走多远,来访者就可以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