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林寺的前世今生
位于伏牛山南麓的镇平县,境内有很多山,很多河,也有很多庙宇。但在镇平县境内,访过很多山,却不曾见过那么清幽的山;寻过很多河,却不曾见过那么个性鲜明的河;拜过很多寺,却不曾见过那么朴实的寺;仰视过很多佛塔,却不曾见过那么苍老的佛塔;赏玩过很多竹林,却不曾见过那么脱俗的竹林;探问过很多古树,却不曾见过那么奇绝的树。
宝林寺位于镇平县西北部,距县城约三十公里。这里山峰巍巍,直插云汉。白云飘缈,或缠于山腰,莹洁如带,或隐蔽山峰,虚幻如仙境。这里翠竹摇曳,树木葱郁,芳草茵茵,韵致风雅。
八百里伏牛山绵延起伏,其余脉五垛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五垛奇峰巍巍挺拔,以海拔1665米的金顶圣朵山为主,两边各两座峻峰微微向主峰倾颌点首,恰似一朵朝天而开的参天巨莲,又似文殊菩萨坐的莲花宝座,佛意冲天,奇特秀美,堪称为天下一绝。
在五垛山右侧有一座更加奇特的山峰,她是五垛山之娇子——椅垛山,在这个大自然赐予的圈椅般的椅山上,松柏披绿,绿竹婆娑,掩映着一座千年古刹——宝林寺。这里清幽如仙境,安详如佛域。
关于宝林寺的身世,南阳市佛文化网这样记述:西晋泰始元年,即公元265年,此寺已建成了一座气势辉宏的皇家寺院。立于泰始元年夏,主持僧为大乘的碑文上写到:“钟楼两厢具齐备,浩浩荡荡百众僧。”可见,当时寺院规模之大,规格之高。 可惜的是,在群雄争霸,逐鹿中原的战火中,宝林寺惨遭兵焚。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龙的图案是皇权的象征,不是随便就可以用的,但在宝林寺残存的碑帽上却发现雕刻有二龙戏珠的图案,仅就这些图案来推断,宝林寺也许与皇家寺院沾亲带故。
细读寺中现存的碑文,我们便可得知:明成化乙酉年(即1465年),湖广京山人马克让任邑令,来到古刹旧址,见此地不近市井,景物幽邃,有出尘脱俗之趣,于是,斩荆棘,清瓦砾,重修了天王殿、伽蓝堂、祖师殿、山门及两廊,变荆棘之处为雕梁之所。并从香严寺请来高僧明惺任主持,之后,宝林寺香火渐旺,僧众过百,远近闻名。
宝林寺,这座千年古刹,在历史长河的沉浮中兴衰不定。据嵌于主殿东墙内的“免税碑”记载:康熙三十一年,镇平知事张琮来到该寺,见“寺僧寂寂,景物凄凉,公即恻然动念。询以赋税,寺僧修述以对,公愤然曰:荒凉若此而犹有赋税!”遂免去了宝林寺附近的全部赋税。
解放前,宛西民团司令王金声,在该寺建立了兵工厂,因该处水质好,淬火的枪管质量高、打不红、声音好。该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大到机枪、小到手枪及各型号子弹,造出的武器整整装备了汤恩伯的一个师。兵工厂兴盛时用人三百七十余,吃水井七眼,建房70余间,这无疑对该寺这个清净之地是一次毁灭性的破坏。
兴衰交替是宝林寺的宿命。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如今该寺仅存砖瓦房7间,明代石碑两块,清代石碑两块,明代佛塔一座,古树一株。为了使宝林寺景区再次成为一块宝地,从而恩泽乡邻,景区负责人仵建荣先生正在倾尽心力奔走相告:
宝林寺早就被列为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佛教文化积淀深厚,有着很高的保护价值;这里山水清幽,独具特色,有着极强的开发潜力。请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鼎力相助,望各界名人和广大信士慷慨解囊,缔结佛缘。请大家常来宝林寺,共浴佛光,同醉山水。
“寺古僧闲云作伴,山深世远月为朋。”宝林寺它的的主殿为三间瓦屋,砌砖为墙,木柱托梁,筒瓦苫顶。殿内塑佛身,燃青灯,香火不断。这里远离喧嚣,是一处极佳的参禅修心之地。晨有钟声敲破名利,午有煦日净化六根,暮有鼓点空五蕴,晚有明月证三生。释清主持静守着这一方院落,守着一份向佛的信仰,看云忘世味,诵经悟禅心。
宝林寺后有一石塔,也许是哪位得道高僧圆寂后,在其佛骨之上修建的吧。该佛塔高约六米,共五层。塔基为条石砌成的八面体,据说当年有白玉栏杆相护,如今塔基中栽立护栏的石穴仍在。
佛塔第一层南面辟门,塔心室内供有一尊双足盘坐的石佛,室顶左刻龙,右刻凤。第二层雕有四佛像和四护法像,其面容已被毁掉。第三层刻有铭文,记述了该塔的身世。虽然一些文字已被岁月煙灭,但“明成化二十一年(即1463年)”几个字仍在,述说着它五百多年的历史沧桑。第四层刻有宝瓶花卉,第五层及其以上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毒手而损毁。
文化大革命时,红卫兵砸毁了碑林中的石碑后,又用粗绳拴住塔尖,想把佛塔拉倒,后来绳子断了,也就断了他们的这个念头。他们爬上石塔,凿毁了佛像和护法的面容才作罢。
佛塔的躯体虽经风雨侵蚀和人祸摧残,但他的心怀未曾改变。也许悲悯是他的灵魂,仁慈是它的基石,宽容和洁净是他的骨肉,他才能在岁月中挺立几百年吧。
“翠竹苍松皆真性,云行溪流亦禅机。”佛塔后面是千余亩的松海,栽植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已俊秀而成荫。行走于林荫间,攀树越石而登山,此时,你会觉得是在带着信仰翻越人世的山岭,翻越梦想的山岭。常有清新悠远的鸟声入耳。在佛光普照的山林里,捡一枚松果,拾一颗橡子,你就会捡拾起莫名的感动。若遇山风,松涛阵阵,撼人心怀,常常疑是梵语。是的,连这里的松柏都在宣佛布道,真想皈依于此!
宝林寺西侧有一大片竹林。关于这片竹林还有一个民间传说: 据传,明朝末年,李自成路过此地,曾借宿于该寺。晚上开饭时,有一队哨兵的饭盆打烂了,炊事兵无意间发现了一个盆,将饭盛于该盆,盆内的饭怎么也吃不完。炊事兵认定这是一个宝盆,生了私心。他将这个盆埋入西沟,上插竹棍作为记号。第二天早上,发现西沟内长成了一大片竹林。故而在当地老百姓中间流传着这样几句民谣:宝林寺,宝贝多,一共九缸十八锅,沟东没有沟西多。
竹林中,竹子的直径约三至五寸,棵棵比肩而生,直插云天。竹林边的石沟口吐清泉,清泉汇成一条山溪,山溪穿竹林而过,带来了淙淙的水声,它一直向南流去,汇成严陵河,最后归入汉江。
在竹林中,倘若在此搭棚而居,取竹叶煮茶而饮山之灵气,阅黄卷而修心性,便可让灵魂抖落苦厄,让信仰和翠竹一同拔节。
宝林寺正南方有一株奇绝的老冬青树。据当地村民口口相传,李自成曾在这棵树上栓过马。它在坡边斜身而卧,树干需几人才能合围。它根若盘龙,五根主枝状若五指,酷似一个半拢半展的佛掌。
其实,无需钻入“佛掌”,你就能体会到凡事自有因果。作为凡人,既然我们无法从宿命中逃脱,不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广种善缘,常孕善果。
宝林寺附近的小河中,铺青石为河床,化佛法为血脉,个性鲜明的河水异常地恬静,我们一行几人经受不住招引,停下车来,奔入河道。有的以河石为床,通过小憩来驱走思想中的疲惫;有的以河水浴足,给灵魂做一次透析,排出灵魂中的毒素;有的涉水翻动着河石,翻出了虾蟹,翻出了欢叫;有的在采摘着河畔的野花,采摘着一袭芳香,采摘着一份野趣。
“自古僧栖无俗地,从来佛度有缘人。”在宝林寺这方古刹幽境中,安享着佛教文化的洗涤,你很快就会心明智清;翻阅着清幽的山水,你会在不知不觉中迷醉。当我们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挤压中,心力憔悴的时候,一定会重来宝林寺,重新走进佛家的净土,沐浴山水的恩典。
(此文被镇平电视台拍成了电视专题片,2011年5月在《玉乡纪事》播出。)
作者影像:
作者简介:
郭成志,男,生于1977年,河南省镇平县人,任教于镇平县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抚梦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