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破相论•六趣轻重分第五》探玄

【原典】

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

答: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

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

云何'三重趣’?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饿鬼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

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即得解脱。

【探玄】

第一段探玄

一、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六,云: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为吾师。”

这也是炎黄子孙圣贤道种热爱学习的写照,转换着,从多个老师那里去求教,深谙求师之道。但是,在佛家来说,更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高僧大德西天取经,等等伟大故事,恒古励志,永策后进。

故知,《破相论》在手,达摩大师当前,:“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此言为子贡说孔子的求师。我们禅行者和修道人的榜样,还是多以文殊菩萨为准:“文殊遇缘皆有师”矣!

学生有疑问,老师给解答。俗话说得好:“打破沙锅问到底。”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所问无尽,所答亦无尽。

心,也是客观的。不是意识要问,要分别,是心想事成,活出来了轻重缓急,分成了八万四千乃至更多差别相,略约总结,简单点,说个六尘,六识,六处,六道。

名言施设,都是如来悲心深重,悯念众生,方便开示为用。指月之指,因指见月,功德无量矣!忘指之时,就是明心之刻。明心之刻,即是见性之日。

凡夫之人造业轻重,一直处于无所知之中,妄称自己是好人,遭受果报之时方能知晓好人之真假,可惜已经晚矣!

故,要因地发心,先来个无私奉献,才是避开梦想颠倒,有个安全第一。稍有私心杂念,贪嗔痴三毒病症就会转相加重,痛苦死人,不在话下矣!

二、答:众生不了'正因’,

达摩大师如何回答此问?当然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才行。所以,提出众生的迷惑颠倒,正是缺少正因之故。

这就是说:凡夫之人,思维软件版本低能,故不能了知自心之正因,没法进入正因修行之路。心正身正,一切都正。心不正,身虽正,是外道人。硬件不代表有这个所谓的:“我”。

作为智能机器人,硬件虽正,软件不行,版本不高明,照样是愚痴无智,低劣运行而已。故知,心法,是软件,是核心,又无形无相。虽然,看不见其外形外相,但是,众所周知,其确实存在。故曰:正因就是正心,正心就是正因。

如果此心迷乱,当下正不了,那么,可以现观山河大地,都是自己法身,一切相皆自体,外相纷然贯通一起,无量众生心千差万别,也与自心一体,成为同一颗心,本来如此,不用起心动念,不用盲修瞎练,不用有所得,不用有所修,不用有所证。说修,说证,就是说的不用修证。只要是听者意识心莫分别,方能明之一二也。

三、迷心修'善’,

破相救迷心,先当正念人。

觉圆善倍长,一悟即全真……

很多人迷心修善,故达摩大师当头棒喝,给予提点,要破迷开悟。确立正知正见,心正善行。

有心行善,皆不究竟。无心行善,才是真善。

无求无得,随缘行善,随缘成德,是正因修行。有求有得,选择性行善,处处制肘,不能恒顺众生,智慧不足,信念不坚固,所行善法,大打折扣,因地不真,果召迂曲。慎之又慎,莫错用意。

四、未免'三界’,生'三轻趣’。

迷心修善的恶果,就是三界火宅,自作自受了。因为修善,没修对,但是生在三轻趣:人,阿修罗,天。修善是假,占便宜是真,下三恶趣: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恶趣也是道,看你要不要。但能自性空,无法也无道……

无道之道,才是真道。无善之善,才是至善。

善知识:汝意云何?

生轻趣:生无所生。谁苦谁生。

第二段探玄

一、云何'三轻趣’?

生轻趣:生无所生。谁苦谁生。即建立,即扫除。即说即空。空无所空。一切不挂坏,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即是真如自性、自性真如。

自性清净圆明体!无修无证谁了知?

了知未了应还债,都是春闺梦里人。

二、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

此段教言,是达摩大师当头棒喝,带领禅行者和修道人,意在当下突破“迷修十善”之相。

迷修十善:情迷者迷于情相,量子纠缠,彼此绑架,互为掣肘,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很难以心转境。迷于权者丧于权相,迷于财者死于财上。俗语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那么,你说修善业总可以了吧?但是,不能离相,破相,看不透红尘,生命虚妄不实,陷入六道轮回,不得涅槃妙果,还是一空一切空也。知道所作所为皆是空性为本,就能破相解脱。明明一空一切空,迷惑不解,却想在人间占有什么,过几十年小命都呜呼哀哉了,全是假法,骗自己一生又一生,不知回头是岸啊!

妄求快乐:不明苦谛,认为觉受是真常大道,则快乐是假象矣!同样觉受,知其无常,不把捉,随其来去,自心不动,就是清净,就容易契入真常大道,则快乐质量得到提纯,快乐才是真快乐矣!

未免贪界,生于'天趣:不明心,被相所骗,所作所为都是迷惑颠倒,未免贪界之苦。贪界这个版本,不是人生究竟归处,应破相而离开此版本,进入缘起性空真如自性清净圆明体,才能跳出贪界乃至三界六趣。用贪欲心作慈善,修十善,挑不出三界外,虽然在天堂,福报消耗仅是刹那之间的事,最后堕落下三途,难以幸免也。

三、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

这段教言意在破除“迷执五戒”之相。

这个版本,必不持戒,不遵守规则相比,又进了一步。破除五戒上的着相习惯,事上持戒圆满后,还要理上持戒圆满。否则还是迷持五戒。带着烦恼惑,尘沙惑,无明惑,还是心被相转,卡机在做奴才之命运版本上也。以心转相,见相离相,破相解脱,才是主人。

妄起爱憎:这是意识心二元对立还在,有爱憎情仇,都是虚妄不实,念头吃紧,嗔心妄动,伤己害人,没有福报盈护时,就会“未免嗔界。”

生于人趣:平时说的持守五戒者,人身可保。为什么还是六道里的人道,而不明心见性,版本不知更新换代,自然不能自动升华到四圣法界版本上的。

四、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

此段教言,意在破除“迷执有为”之相。

迷执有为:认一切相都是真的,迷于有为法,但是却能勇猛精进,可惜所为有限,着相习惯让一切努力变成信邪求福的力量,结果不太理想,“未免痴界。”这样福报大者,生于阿修罗道。尚未识心达本,也有碍于识心达本也。

五、如是三类,名'三轻趣’。

总括一下贪嗔痴三毒之业因,都是迷惑颠倒导致人生老陷于“三轻趣”,不能彻底解脱出来。故要打包,总其相而全部破除之。

人生选择都对了,都很正确了,就是因为一念迷惑,而所求皆苦,得不偿失。

其实,人迷于相,是意识心作怪,不关相什么事。禅宗智慧,不是让人破心外的相。何以故?心无心,则外无相。心生心,则外有相。外相是心灵投影而已,故说:“心外无相。”

可见,《破相论》实际上重点强调的修证境界,是破除心迷之相,亦即二元对立之意识相。看破红尘,就是看破“二”,归于一,亦即空,空即本。通过破相解脱道,识心达本于当下,则超越三轻趣,步入四圣法界康庄大道,菩提佛果可成也。

第三段探玄

一、云何'三重趣’?

三重趣者,连选择把持的对象都错了。那就怎么修都不行了。直接造恶业,直接沉沦三界,还要堕落到下三途中,遭受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的果报。

二、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

三毒心作怪,当事人也不知道。说是放纵,其实也是业力越来越大,最后控制不住,时常爆发,错上加错,恶上造恶,堕'三重趣’,未能幸免。

三、若贪业重者,堕'饿鬼趣’。

贪心不足蛇吞象,欲壑难填。挣钱挣好多亿了,还在贪欲中遍计所执,那就是不知回头是岸的愚者。这样的人,每一次来到人间,都是活成了一个大乞丐,求求求,要要要,习惯成自然,把贪心变成天性,还相信这样活才是对的。想把一切事物都占有成为自己的。迷失自性,业力深重,难以破相,进而难以完成解脱。

四、嗔业重者,堕'地狱趣’

嗔心者,不了知红尘万象都是虚幻,执着一切,成为颠倒梦想之人。于是乎,凡夫之人一旦起心动念,发脾气,批评、指责、抱怨,则嗔心大动,便会导致人寿命缩短,福报功德透支,故就自动下地狱去找平衡了。宇宙是公平的。“嗔业重者,堕'地狱趣’”,就是宇宙人生大道实相自我平衡的一个程序和功能。

嗔心导致了其本人心情郁闷,烦恼从生,产生抗拒,增长邪见,从而伤人害己,自然命运不济,被动应付一切逆境违缘也没有用,心即佛,都是自作自受而已。

想明心见性成佛作祖,不熄灭贪嗔痴,是没有希望的。若能开悟,当下即灭尽矣!

五、痴业重者,堕'畜生趣’。

五痴表演一般包括:一、才痴:有才华却不用在正道上,经常写诗作对讥讽别人;二、情痴:在感情上封闭自己,一味地拒绝别人,让人觉得不好接触;三、心痴:自幼通读二十五史,深明兴亡盛衰之理,却常常不思进取;四、气痴: 性格多变,喜怒无常,总把事情憋在肚子里; 五、行痴:做事颠三倒四,出人意料。是如此,世人也不以为意,以为正常,不畏后世恶果而已。

重点在于不能了生脱死,那就是混吃等死,或者愚痴生死状态。

好在孙悟空懂得去求长生不死之法那也是个有志青年耶。总比愚痴生死不知解脱强好多。

其实,愚痴有好多别名,比如:无明,邪见,险恶见,邪念,等等。愚痴,也是造作一切罪业之根源。与之相对的智慧则是成就一切道德的根本原因。

愚痴之极致,成为邪见五相:1、愚痴心:谓不如实了所知故;2、有暴酷心:谓乐作诸恶故;3、有越流行心:谓于诸法不如理分别推求故;4、有失坏心:谓无施与爱养、祠祇诽谤一切妙行等故;5、有覆蔽心:谓邪见缠之所覆蔽,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出离故。

一切不善之法,皆由无明。一切皆以无明为根本,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起。

善知识,若能知以上法义教理,可达于教通。汝若欲求心通,则只参一句即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当下会否?

六、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

三重趣,三轻趣,互通有无,载浮载沉,六道轮回;一悟出离,入四法界,明心见性,成佛作祖,即成为圣人矣!早有香山居士白居易吟诗一首,内容如下:

“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

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不悟自性,懵懵懂懂,浮生成梦,苦落一空。何不求醒来?《永嘉证道歌》云:“梦里明明有六趣,醒来空空无大千。”

出有入无,免入邪途。复明不二,能二能中……

参悟《破相论》,当知识学者,徒增无明之心也,有背于探玄宗旨耳。黄檗无念禅师回答禅行者和修道人问题时,谈禅多多,启迪心智无穷尽矣!其有云道:“迩者学人,只图充阔神机,增长见识,于己何益。果有真志,二六时中,切不可放过。逼到有眼如盲,有耳如聋,更加逼急,忽有个省力处,就是得力处。果尔到此,庆快平生,方知佛不欺人。”

又云:“又莫作平常会,才道平常便不平常了。公即不被生死罗笼,便好游戏人间,幻视万缘。”

更云:“若另有了处,如梦说梦。”

善知识会否?

第四段探玄

一、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

人生万般无奈,苦也好,乐也罢,都怨不得别人,一切苦业,由自心造。可见,心造心消,天堂地狱,一念之间。

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赵州云:“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领布衫,重七斤。”

日用之尊,活佛目前也。

黄檗禅师云:“若即事了,何处是了?这里分疏得出,方具只眼,不然只自欺耳。”

明心者,眼前事物亲切得紧。随手拈来,都是一心为主,从容中道,不泯善念,不堕真心……

二、但能摄心,离诸邪恶,

但能摄心,须不择手段、不留情面。

心外驰者,当吃一棒。

禅宗祖师接引教化弟子,必能棒喝齐施。宗匠手段,匠心独运,一棒打掉其妄想,一喝拯救其悟境。

相传最早使用棒法者,是始自于唐代时候德山宣鉴与黄檗希运,二位禅师。喝似雷奔之大用,则始自于临济义玄禅师,或谓始自于马祖道一禅师。从此,德山棒,临济喝,风行天下。

摄心之法,学人不会,正好棒喝一下,使令归心。

一念摄心,离诸邪恶。不论尚有多少邪恶业力,一棒一喝之下,也令其魂飞魄散,业尽情空,具令清净,彻底安宁,体露真常矣。

三、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即得解脱。

为什么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能够自然消灭?答曰:三界六趣轮回之苦本来即无,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圆明觉了,自然消灭,有何难哉!凡夫之人为什么也能解脱?答曰:本来无人束缚汝,何用解脱?故知即心即佛者,于此当下,“即得解脱。”

高原大山,困不住奔腾的江河,漫天乌云也封锁不住日月纵横。是以知,三界六趣,根本奈何不了宇宙人生大道实相,逆境违缘也根本扭转不了生命本然的真实。

三界六趣,恰恰是激活生命动力的能量场、运动场,使禅行者和修道人骨骼更加坚挺、刚强,精神也就更加抖擞、旺盛。

三界六趣,恰恰是锻铸圣贤品质的熔炉。面对深渊、苦海无边,勇于挑战自我,才是降伏其心的勇士菩萨。

转三界为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是识别真佛法与假佛法的标准:一切法若与三法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口所说,也是不了义;若与三法印相契合的,纵然不是佛陀亲口所说,也可视同佛说。

转六趣为六度,即六般若波罗蜜,则六度万行菩萨道,不忘初心行愿禅,无我利他奉献禅,都在解脱境界,华藏世界逍遥游,无为无不为,无成无不成。

不骄傲,不自卑,保持平衡,一种平怀就是禅,就是清净解脱圣贤心智之道。

(0)

相关推荐

  • 简简单单地活着

    生命对于每一位众生都是平等的.平等地享受生命赋予的美感,就是幸福的最大无悔.人作为众生当中最具有灵性的生物,对生命的完美体验和感悟,是任何其他众生所无法媲美的.于是,生命对于人类就显得格外的庄严和尊贵 ...

  • 醒己语录七

    醒己语录七 圆达佛理的目的就是为深入实修禅定服务的,除此之外,徒增知见,惘然无义.纵然你把佛理宣讲给所有众生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让他们深入实修禅定,别无二路.为什么把深入禅定看得这么重要呢?因为理虽圆达, ...

  • 达摩《悟性论•慧解即圣分第二十一》探玄

    [原典] 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 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麦之报,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阐提. 解圣法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 ...

  • 达摩《无心论•寂然太上分第九》探玄

    [原典] 又问:"何名为太上?"答曰:"太者大也,上者高也.穷高之妙理,故云太上也.又太者,通泰位也. 三界之天,虽有延康,至寿福尽,是故终轮回六趣,未足为太. 十住菩萨 ...

  • 达摩《悟性论•佛不自成分第十七》探玄(下)

    [原典] 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 真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 是知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烦恼. 若迷时佛度众生 ...

  • 达摩《绝观论•道遍于草木分第二十三》

    [原典] 缘门问曰:"道者为独在于形灵之中耶?亦在于草木之中耶?" 入理曰:"道无所不遍也." 问曰:"道若遍者,何故人有罪.煞草木无罪." ...

  • 达摩《绝观论•世有伪人分第二十六》探玄

    [原典] 缘门问曰:"何为真学道人不为他所知.不为他所识?何为也?" 答曰:"奇珍非为贫穷之所识,真人非为群邪伪人之所知." 问曰:"世有伪人,不闲正 ...

  • 达摩《绝观论•如杵叩钟分第二十九》探玄

    [原典] 缘门问曰:"若有初学道人,忽遇因缘,他欲来害,云何对治而合道乎?" 答曰:"一个不须对治.何以故?可避,避之:不可避,任之:可忍,忍之:不可忍,哭之." ...

  • 祝玄冲:天人合一道解胃经解溪穴第二十一·365医学网

    天人合一道解胃经解溪穴第二十一 作者:祝玄冲[1]  单位:武当玄武派十四代道医传人[1] 解溪穴出自<灵枢本输第二>:"胃出于厉兑------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 ...

  • 允禧(款| 山水册 允禧,圣祖第二十一子...

    允禧(款| 山水册 允禧,圣祖第二十一子.康熙五十九年,始从幸塞外.雍正八年二月,封贝子.五月,谕以允禧立志向上,进贝勒.十三年十一月,高宗即位,进慎郡王.其诗清秀,尤工画,远希董源,近接文征明,自署 ...

  • 《解人颐》第二十一辑:辟蠹集

    <解人颐>钱德苍 | 来源: 汉典古籍 赌博赋 有志之士,惟亲简籍.无籍之徒,专事赌钱.圆如骰盘,静极而方.方若骰子,动极而圆.红四绚烂,金幺鲜妍.钱财盈诸袖里,筹码堆于案前.习之者如醉如 ...

  • 达摩《悟性论•圣人无心分第十二》探玄

    [原典]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一地狱. 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