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六十八章、六十九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老子宣说谦下不争之德无敌于天下。上章讲三宝的威力最大,慈是三宝之首,是不可战胜的。弟子对老子三宝无敌(慈悲无敌)的教理有疑惑,于是有懂兵法的弟子向老子提出疑问:“慈悲”和“谦下不争”的教理虽然可以用于和平环境(家庭生活、工作、交友等场合),但不能适用于战争场合。

提问者认为,战争中失败者的命运由胜利者决定的,因此三宝教理毫无用处。严遵版本把此章和下章合为一章,实际上第69章也是文意相连,应该分章合意来解读。

唐代王真把《道德经》看成兵法,后世不少人这样来理解。老子确实讲了兵法,并引用兵家的格言(“兵者有言: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来宣说慈悲无敌的教理。

但老子是讲兵法还是用兵法为喻不可混淆。毫无疑问,老子是在回答弟子疑惑,充分用兵法印证三宝无敌的教理,证明慈悲和谦下不争的力量大于一切军事力量。最后弟子心有开悟,感激而退。

慈悲和谦下不争的教理适用于和平环境,同样适应于战争环境,虽然战争是最激烈争斗的场合,同样没有违背三宝教理,这样使慈悲和谦下不争的三宝教理更有说服力。

第68章

第一段: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第二段: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第三段: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第68章经文分为三段。第一段经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前面有水之七善和救人五善法。此处出现同样的语言结构。善法就是妙法,救人五善法就是救人五妙法。只有妙法才能救人,不是妙法不能救人。

此处提出用兵四善法,同样是用兵四妙法,是百战百胜之法。“武”指主帅的战争意志,“怒”指前线将领的英勇气概,“与”是指正面交战。

经文:善为士者,不武。王弼注:“士,卒之帅也。”士就是军队统帅。关公、张飞都是猛将,统帅身先士卒,英勇无比,对部下有极大的激励作用,他们指挥的军队都是勇往直前,这样的部队容易取得胜利。前线将领更是怒发冲冠,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

士兵也是训练有素,短兵相接能够杀死敌方士兵。普通的统帅把上述三者当做战争胜利的第一要素,是决定力量。因此弟子提出疑惑:三宝教理是否在战争中失效了。

老子提出比三者更强有力的决胜力量,那就是慈悲和谦下不争的力量。《孙子兵法》说战争是生死存亡的大事,要十分重视。决定战争胜负的有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句法与三宝句法极为相同,内容与四大理论的前四者相同,顺序也相同。道是“上下同心”,军队从将军到士兵都愿意生死与共,不怕任何危险。老子提出用兵四善法(四妙法),此段经文否定普通兵法是用兵善法。

第二段经文: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善用人者,为之下”,这是第四善法,是前面三善法的结论。只有第四善法才是真正的用兵善法,此句经文是对“武、怒、与”的常规兵法的否定,因为看到了它们的不足。

战争必须善用人,这是任何军事家都认可的。但什么是善用人呢?“为之下”才是善用人。为之下就是“不敢为天下先,”确切的说就是三宝,举一反三。上下同心就是善用人。

经文: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具有慈悲心的圣人最能凝聚人气,这样的圣人做统帅一定上下同心,士气高亢。这不是显示不争之德(天下莫能与之争)吗?人间耍计谋者怎么能够与慈悲的圣人比士气呢?善用人者为之下,士气无敌。

士气是兵法第一要素,士气来源于同仇敌忾和主帅的无私境界。这里含有不轻易发动战争,不轻易把士兵置于死地,主帅身先士卒,赴汤蹈火等内涵。

善用人是第一兵法,为之下是善用人的核心,为之下是不争之德,才能真正的上下同心。“用人之力”是发挥军队最强的战斗力,不是为我所用,因为圣人作为统帅是无私的。

第三段经文: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配天就是祭天时配享。《易经·豫卦》:“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古代华人习俗,打雷过后,先王为了取悦天帝,安定人心就制作礼乐,宣扬上天好生之美德,以此献给天帝,并同时让祖先配享祭祀,使祖先保佑子孙。

配天的习俗就是如此。配天是极高的礼遇,只有祖先的神灵才能享用。老子说以慈悲三宝立身的统帅可以配天,这是古代最高的礼遇。老子从第54章开始,反复出现古代民间习俗和原始信仰,这是需要领会的。

这是老子的文化基因。老子具有完整的华夏文化基因,认同古代传承下来的文化习俗,并注入了活力。

经文:古之极也。自古及今,最为第一,无以复加。

第69章经文分为三段。

第69章经文承接第67、68章,虽然河上公和王弼等古代解经师已经把《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但解读经义时必须分章合意来解。这样更能完整解读各章经义,否则会错会。

第一段经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此段经文老子继续回答弟子对于慈悲无敌教理的疑惑,并直接引用兵法来宣说三宝慈悲教理。上章老子否定统帅、将领、士兵有形力量的第一重要性,此章否定队列、搏击、兵器等有形力量的第一重要性。

经文: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兵法最讲主客关系和进退关系。

经文: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主的第一层意思是主动挑战的一方,第二层意思是主动排兵布阵。客的第一层意思是指防御一方,守护家园一方;第二层意思是准备多变策略,等待敌方战术、布阵显形以后,迅速调整自己的战术、布阵,钳制对手,克敌制胜。

经文:不敢进寸而退尺。第一层意思是不以夺取敌方土地为目标,宁可让出少量土地的意愿,让敌方露出贪婪心,最后失去民心。第二层意思是诱敌深入,让敌方在有利于我方的地形作战,而不被敌方引诱,进入对敌方有利的地形作战。

第三层意思是让民众因为敌方的侵入遭受损失而更加同仇敌忾。让出部分有形的土地,让敌方进入不利地形。一旦敌方进入不利地形,即使敌方将领英勇无比,士卒训练有素,武器精良锋利,我方发动火攻、水淹等特殊战术,敌方将陷入死亡之境。

诸葛亮火烧曹营,关公水淹七军都是极好的例证,谢安淝水之战、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布袋阵更是名垂千古的兵法案例。

经文: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老子以此进一步宣说三宝无敌的教理。无论是统帅、将领、训练有素的士兵这些人的要素还是队形、兵器等外在要素都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第一要素。决定战争的第一要素只有上下同心的三宝,只有三宝是无敌的。

经文:行无行。行军无行列,行军行列本来极为重要,但还有更为重要的。经文:攘无臂。搏击需要手臂,攘无臂就是挥舞无形的手臂,还有比挥舞手臂更重要的。经文:仍无敌。抗击敌人必须面对敌人,但还有比有形的敌人更需要抗击的。

经文:执无兵。搏击需要手中持有锋利的兵器,但还有比有形的兵器更为重要的。队形、手臂、敌兵、武器都是普通兵法特别重视的,但老子认为这些是有形的要素,虽然十分重要,但无形要素更为重要。

老子把无形要素置于有形要素之前。这是伟大的军事家才有的素质。老子显然深懂普通兵法,但更懂无形的兵法。《道德经》就是使人弃恶从善的无形“兵法”,慈悲是最深刻的人性。

第二段经文: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王弼注:“言吾哀慈谦退,非欲以取强,无敌于天下也。不得已而卒至于无敌,斯乃吾所以大祸也。”我所修行的慈悲和谦下不是追求无敌于天下,而是出于天和的本性。

但慈悲和谦下的天和本性必然会使我立于无敌的位置,这是我所恐惧的。慈悲必将无敌,但无敌更应慈悲。“祸莫大于轻敌”,老子这里的轻敌是指只重视有形力量,不重视不可战胜的上下同心的无形的三宝力量。

忽视无形的三宝力量就是忽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轻敌。轻敌就会丧失我最宝贵的战争资源。宝不一定指三宝,而是指战争追求的保卫家园的使命。

第三段经文: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这是千古名言。哀兵必胜从此句经文演化而来。这里的“哀者胜矣”更说明前面的慈是指慈悲,因为第67章到第69章经义是一贯的,不可分割的。抗兵相加是指敌我双方兵力相等,这样哀兵必胜。

我方同仇敌忾,充满复仇的力量,完全可以战胜同样军力的敌方。哀兵是受害的一方,正义的一方。三宝的慈、俭、谦下代表正义。老子没有提出直接正义战争的概念,但慈悲、谦下、哀兵都是正义一方的表述。

自古以来,解经最忌讳断章取义。断章取义一词是对随意断章恶习的贬斥。第66章与第67章断开,“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下之”的经文就会受到目的与手段的质疑,一旦与第67章合解,则经义完全清晰。

第67、68、69章合解,就知道“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的含义,并知道后二章只是以战为喻,回答弟子的疑惑,宣说慈悲和谦下无敌的根本教理。

修行者啊!

我现在宣说远古证悟者传下的必胜教法。

最伟大的统帅并不耀武扬威,

最善于作战的将军并不怒气冲冲,

最善于战胜敌人的勇士并不正面交锋。

最善指挥军队作战的军人,

就是最善于凝聚士气的军人。

恭敬谦下是最高的教法,

同胞因此而众志成城,

这就是不争的美德的无敌威力,

这才是凝聚军队的战斗力,

从而保证取得战争的胜利。

这样的军队统帅的灵魂可以在祭天时配享,

这是自古以来最高的褒奖荣誉。

古代善于用兵者传下兵法,

我不敢率先发动战争,

也不敢首先显示自己的队形,

我只敢于勇敢迎敌,

等待敌方显示队形才摆出迎敌的队形。

我不敢冒进一寸,

更愿于退守一尺。

我重视无形的战力,

远远超过有形的战力。

所以我行军的行列不为敌方所知,

所以敌方看不见我方有形的队形。

我善于挥舞无形的手臂,

所以敌方看不见我挥舞兵器的手臂。

我善于与无形的敌人搏击,

所以敌方以为我不会搏击。

我善于挥舞无形的兵器,

所以敌方看不见我手中的兵器。

最大的祸患就是轻敌,

看不见敌方无形的威胁,

不善于利用己方无形的战力,

这就是真正的轻敌。

轻敌将会使自己遭受失败,

使祖先的神庙遭受亵渎,

使自己的同胞丧失最宝贵的生命。

所以兵力相等发生对抗,

哀兵必胜,

复仇的力量是无敌于天下的。

我方不主动发动战争,

不贪图敌方土地而让士兵作无谓的牺牲。

一旦敌方侵略同胞神圣的家园,

则士兵复仇的力量将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

敌人将会被复仇的怒火吞没。

(道德经散文诗是意译,以求义理贯通,文句不一一对应,唯有以心印心,会契证悟者心法为指归)

(0)

相关推荐

  • 简说《老子》道、德、无为、自然

    来源公众号:至诚之心 原文:读<道德经>:别说老子是阴谋家 前言 老子骑着青牛,离开中原,一路西行,想找一个化外之地归隐.他是一个守藏吏,专门伺候主子读书的图书管理员,身份卑微,谁也不会把 ...

  • 你能做到老子的三宝吗?

    你能做到老子的三宝吗?

  • 《道德经》二十九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老子此章显然是针对争夺天 ...

  • 《道德经》五十九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借用吝啬鬼和穑夫二个 ...

  • 《道德经》七十九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是天道五篇之三.此章经 ...

  • 《道德经》四十六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华人最重视历史,历史总是 ...

  • 《道德经》五十六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玄同思想是<道德经 ...

  • 《道德经》六十二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老子宣说道的奥妙.神 ...

  • 《道德经》六十六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继续老子宣说&quo ...

  • 《道德经》第六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六章宣说了道家的修道主 ...

  • 《道德经》二十五章精解及译文(下)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四段经文: 大曰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