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王熙凤为何不明确拒绝贾瑞,而是设计害死贾瑞,这说明什么?

不可否认,贾瑞之死有突显凤姐之狠毒的性格特点。但贾瑞虽好色,其罪不致死,真的是这样吗?很显然曹雪芹并不这么认为。贾瑞之死与王熙凤并不能形成一种根本性的因果关系,对于贾瑞这类人来说,即使没有王熙凤,还会有李凤姐,赵凤姐,到那时,贾瑞也是一样的结局。

要理解加瑞之死,首先要搞明白小说中第5回警幻仙子所提到的“意淫”和“皮肤淫滥”的区别。作者把这两种区别放在了贾府里的男性身上,并将小说中的男性分成了两类,一类便如贾瑞一般的皮肤淫滥者,代表人物如贾赦贾琏父子,贾珍贾蓉父子。另一类便是作者所推崇的“意淫”,代表人物便是贾宝玉。

很显然,曹公所推崇的是贾宝玉的“意淫”。何为意淫?它与皮肤淫滥有何区别?在小说中,首先作者借警幻之口给出了定义和二者的区别,其次借贾府众男性和贾宝玉,从具体行为上做了区分。而他们的结局则体现在贾瑞和贾宝玉身上。

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这是一段魔幻的描写。当警幻提到“淫人”二字时,贾宝玉先是吓了一跳,因为他也不认为自己与贾府里的其他男性是一样的,只是平日不喜读书,何敢再贪图淫念,更何况他自己本身未成年,并未识得其中滋味。

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

对于警幻给出的解释,如果用今人的思维来理解,便是爱情与色情的区别。但是曹雪芹想要表达的是否如我们现代人意识的中爱情,这倒还谈不上。

根据贾宝玉在小说中的表现,以及小说“大旨谈情”的目的,作者赋予贾宝玉身上的“意淫”二字,首先含有博爱精神,没有阶级差别;比如,但凡看到少女,不论何时何地,对方何种身份,总会生出怜悯与同情,以及爱护之心。第15回,乡野之地冒出来的“二丫头”,他都恨不得跟了去。更离谱的是,第39回,刘姥姥信口开河讲个大雪天少女抽柴的故事,他都能派小厮专门去祭拜她。

可见,博爱二字一点也不夸张。

其次,他能站在少女的现实地位和困境中给予实质性的照顾,类似于我们口中的“暖男”;比如第44回,平儿挨打后,他把平儿叫到怡红院,为终于服侍了一回平儿而喜出望外。第61回,他为柳五儿和玉钏不受牵连,把玫瑰露和茯苓霜的事全揽到自己身上。第62回,香菱的石榴裙弄脏了,他便作主将袭人同样的一条给了香菱,以解她不时之需。

对于黛玉,那更不用说了,每次两个闹变扭,宝玉即使不知道错在哪里,也先说上句对不起。可见,“暖男”品质十足。

第三,体现在他对自身婚姻对象的确立和大胆追求上。贾宝玉生活在贾府的环境中,对自家的男性的个人品行及诸多丑事自是知道的,自然也了解贾府在为男性主子选择配偶上的潜规则。为了获得婚姻上的自主选择权,为此他与贾府高层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第33回,宝玉挨打也反应出他为坚持个人的价值观而与镇压者进行了殊死较量,结果宁死不屈。第36回,在梦里以胡言乱语的方式告知了薛宝钗,他喜欢的是林黛玉,他要的是木石同盟,而不是什么金玉姻缘。第57回,他为坚持自己的选择不惜以疯癫的状态呈现在高层面前,以示反抗。

可以说,贾宝玉在追求个人幸福的道路上,在思想上从来没有放松过,一直在进行着斗争。

反观贾府中“皮肤淫滥”之人,他们在小说中的表现是如何呢?先说贾赦贾琏父子,此父子二人都喜欢娶小妾,贾赦把贾府里的丫鬟估计都搜刮得差不多了,最后居然在太岁头上动土,想娶贾母身边的鸳鸯,结果碰了一鼻子灰。贾琏如果不是王熙凤从中横加阻拦,他的小妾数量绝不会比贾赦少,纵然有凤姐的干涉,他还是一样偷娶了尤二姐。更不堪的是,在凤姐生日的当天,跑去与鲍二家的偷情。

再说贾珍贾蓉父子,第64回,曹公通过贾琏之口说出父子二人的不耻行为,即“素有'聚麀’之诮”,秦可倾的绯闻也就自然洗不清了。

将此“意淫”与“皮肤之淫”相比,两者的区别非常明显。前者重情,带有艺术性;后者重乐,带有现实性。不同的出发点,那么自然两者的结局也就不同了。

贾宝玉的结局,可以从开篇神话中找到答案。他是仙界下凡历劫的神瑛侍者,劫数一到,自然回归本性。而在人间的贾府众生要去向何处呢?贾瑞给出了答案。

对于贾瑞的出场,作者特别引出了小说的另外一个名字,即《风月宝鉴》。何为“风月”何为鉴?世间万物皆有情,补天之石都会动了凡心,更何况人乎?现实中的人除了吃饭睡觉,还是一个情感的载体。

问世间情何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也就是说,在现实世界中,情是可以决定人的生死的。那么何时生?何生死?则在于你的选择,也就是风月宝鉴所呈现的一体两面,即生者痛,死者快。

贾瑞之死就正好呈现出这样的一结果,当他反照风月宝鉴时,看到的是他不想接受的给他精神带来痛苦的骷髅,但是他可以因此而生。相反,当他拿着风月宝鉴正照时,得到了他永远得不到的东西,虽一时无比快活,但迎接他的却是死亡。

曹雪芹通过风月宝鉴阐明了他的主张,即人的情感是需要理性控制的,是不能感性地任性放肆的,否则你的人生必将遭受现实的疯狂报复。贾府众生果然尝到了放纵的苦果,贾府的败亡实则败于人事,而非政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