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
分
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我国的俗语文化,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一骑绝尘,深受民间老百姓的喜爱。即便到了如今的年代,依然有人将俗语老话挂在嘴边,在与人交谈的时候不自觉地说出,给人一种亲切和善的感觉。俗语,最初起源于我国民间,经过了千百年来的发展,如今已经蔚为大观,成为独特的一门语言艺术。古人通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把很多感悟到的道理凝练成简单的一句话,这便是俗语最初的形态。虽然俗语表面看起来粗糙简陋,但是却能让人生出很多智慧,也能在为人处事方面更加地如鱼得水。我们今天说的这句俗语是“人不出门身不贵”,其实这句俗语还有后半句,也是同样的精彩,堪称是精华所在。老祖宗的智慧,读后还真长了一番见识和学问。
人不出门身不贵
俗语的前半段是“人不出门身不贵”,这里的“出门”指的是出外行走,整句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只在家周围的范围活动,就不会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如果多出外走动,才能见多识广,最后眼界开阔。这里的“贵”字,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很多事情后慢慢成熟起来的,成熟的是心智、阅历还有各方面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经验。我们自古就听过一句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也曾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经典名句,与“人不出门身不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以纵观历史,不管是哪一位成功人士,绝非是在家就能事业有成,比如晚清的胡雪岩,走南闯北四处打拼,才成就了一番事业,最后还官居二品,被朝廷赏穿黄马褂,一时风光无限;明初的沈万三,也是广辟田宅,多置产业,最后富甲一方,成为“巨富”。由此可见,这句俗语是告诉我们,不管我们现在处在人生的逆境还是顺境,唯有出外才能寻找机会。现在很多“啃老”一族,无非是自己不努力,坐吃山空,还整日想着富贵。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只有出门行动,才能结交朋友,遇到贵人,从而走向事业的巅峰。这句俗语的下半句更加的精彩受用,就是“火不烧山地不肥”,充满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火不烧山地不肥
在古代的农耕社会里,一般都依靠农作物来养活众人,一旦粮食歉收,老百姓就会吃不饱饭,统治者自然坐不稳江山。比如明朝崇祯年间,各省连年干旱,老百姓颗粒无收,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军也是揭竿而起,外有努尔哈赤的虎视眈眈,内有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明朝可谓是左支右绌,应付起来十分狼狈。后来李自成攻破洛阳,从福王朱常洵王府中搜到很多粮食。粮食长得好,自然少不了化肥,而人们普遍缺少肥料,普通的人家只能选用农家肥,也就是常说的草木灰。而大火烧山,等于是给土地重新施了一次肥料,这样的土地非常肥沃,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火烧山代表人生的困境,而想要人群显贵,就需要吃得苦中苦。所有的人生逆境,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财富,有的人善于在苦难之中寻找机会,最后绝地反击,走出精彩的人生。这句俗语的精彩之处,和孟子所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金句不谋而合。
结语
我国的俗语文化,单拿出任何一条,细细品读都能让人感悟出很多道理。有些俗语也引经据典,给人无穷的启迪。可以说学好俗语,可以很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也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古代民间的生活习俗,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