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走出自卑?

挖掘幸福潜能

改善关系品质

走出生命困境

“我不够好”

儿童自卑:表现为过多地否定和贬低自己,抬高别人,影响了对自已正确、客观的判断,不能客观地、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

自卑会影响到儿童人格的健康形成。

×××

儿童产生自卑的原因

01
经常批评

经常批评是形成儿童自卑的温床。在赏识教育普及的今天,仍有不少父母喜欢批评儿童,或者批评多于表扬,或说批评与年龄成正比。儿童年龄越大,父母越挑剔,早就忘记了儿童学走路时的赏识心态。

处于幼儿期的儿童,由于心智发育不成熟,还没有自我评价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往往来源于成人的判断。自卑感又导致形成儿童胆小畏缩、懦弱谨慎、优柔寡断的性格。

02
期望过高

家长过高的期望导致儿童追求完美。父母对儿童的期望比较高,即使父母很少批评儿童,也会从言谈举止中向儿童传递着高期望值的信息。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儿童学会在无意中追求完美,苛求自己,给自己定高标准。当这种标准超出了儿童的实际水平,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预定的目标时,他们往往把失败归咎于自己,认为自己努力不够、能力不行,产生了处处不如人的自卑感。

03
最爱比较

家长最爱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实际上,拿孩子与他人比,只能让其产生自卑和抵触情绪。

因为,儿童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他们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因各种原因达不到家长所期望的目标。

拿别人的优势对比孩子的弱点,除了让孩子自惭形秽、抬不起头外,也极大地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当这样的比较多了,儿童听麻木了,自尊也没了,自然不会求上进了。

04
包办过多

在儿童出生的头几年,都有喜欢尝试、敢于探索、好奇求知的愿望。那个时候父母应放手让儿童多尝试、多活动,让儿童多干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事事为他们做好,事事包办,剥夺儿童的锻炼机会。

这样就不会造成儿童因动手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差而与同年龄孩子拉开距离,并产生自卑感。

因为,儿童毕竟要融于社会、适应集体,家长的过度保护,让儿童对大人产生依赖心理,这样的儿童从小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是渺小的、无能的,一旦发现自己与别人有了不同,别人会的自已不会,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

儿童自卑的表现

美国儿童心理治疗专家霍夫曼指出,家长必须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

霍夫曼还认为,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出以下早期征兆:

  • 常年情绪低落。如果儿童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家长可以多多了解,多关注他的身心健康。

  • 过度害羞。儿童略有害羞纯属正常,但如害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家长可以多注意一下。

  • 拒绝交朋结友。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具自卑心理的儿童绝大多数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

  • 难以集中注意力。自卑感强的儿童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集中注意力,他们的精力会更集中在担心和害怕别人的评价上。

  • 经常疑神疑鬼。自卑儿童对家长、老师、小伙伴的评论往往十分敏感,特别是别人对他们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耿耿于怀。长此下去,他们还可能发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总是无中生有地怀疑他人不喜欢自己。

  • 过分追求表扬。自卑儿童尽管自感“低人一等”,但往往又会反常地比正常儿童更追求家长和教师的表扬,而且可能采用不诚实、不适当的方式来获得,如弄虚作假、考试作弊等。

  • 贬低、妒忌他人。自卑儿童的另一变态反应是:常常贬低、妒忌他人,如可能为邻桌受到老师表扬而咬牙切齿甚至夜不能寐。

  • 自暴自弃。占大比例的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搭。更有甚者,还可能表现出自虐行为,如故意在大街上乱窜,深夜独自外出,生病拒绝求医服药等,似乎刻意让自己处在险境或困境之中。

  • 回避竞争、竞赛。虽然有的自卑儿童十分渴望在诸如考试、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无一例外地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而断定自己绝不可能获胜。由此,绝大多数自卑儿童都是尽量回避参与任何竞赛,有的虽然在他人的鼓励下勉强报名参赛,但往往在正式参赛时又会临阵逃脱。

  • 语言表达较差。据专家所做的统计,80%以上的自卑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他们或表现为口吃,或表达不连贯,或表达时缺乏情感,或词汇贫乏等。专家们认为,强烈的自卑感极有可能阻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系统的正常工作。

×××

如何面对儿童的自卑心理

儿童的自卑是其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的心理过程,不要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因为即便是成人,也有属于自己的自卑情节。

只要你能够引导或陪伴孩子度过这个阶段,或许他能够将其这段经历视为一种财富和力量,更有智慧的面对以后人生路上遇到的坎坷。

以下这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供参考,可以根据儿童具体情况进行尝试。

01
改变形象法

国外最近的实验结果显示,人在举重的时候如果大声喊叫,就能多使出15%的力量,举起更重的杠铃。实验同时还证实,昂首阔步的举止以及整洁大方的打扮也能提高自己的信心。

因此专家认为,家长对有自卑心理的儿童可以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形象:穿整洁大方的服装,讲话爽快,走路昂首阔步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因此强迫孩子去改变服饰,否则会更加引起对方的逆反心理,加重他们的自卑。

02
语言暗示法

语言是思想的表露。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用“你真聪明”“你一定行”之类的积极语言为儿童打气。

值得注意的是,是要自己真心实意的去肯定对方,不要为了表扬而去表演。

03
预演胜利法

每当儿童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可以让他们先在头脑中想象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这种白日梦式的预演胜利法,有助于儿童战胜恐惧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04
发挥长处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

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儿童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

05
储蓄成功法

科学研究表明,每一次成功,人的大脑便有一种刻画的痕迹—动作模式的电路纹。当人重新忆起往日成功的动作模式时,人又可重新获得那种成功的喜悦,重获信心。

面对儿童自卑心理时,可以引导他们建立成功档案,将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记录下来,积少成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经常重温。

06
降低追求法

一位哲人说过:“追求越高,才能的发挥就越充分。”对于后进儿童来说,与其空谈立志,去当爱因斯坦式的划时代的科学家,还不如订几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

让这些儿童适当降低追求,将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做到一学期、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于实现,这样一来儿童就每时每刻都有成功感,就可更快地进步。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为你推荐-

亲子教育重在亲子,不在教育!

我用“不批评”治愈了从我父母家接回的暴躁小孩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陈焰解惑 | 完形在教什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