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主脉梳理
“国学”主脉梳理
——儒、道概要比较
雪 岸
(老子)
(孔子)
“国学”繁芜杂乱,但中国“文脉”却非儒、道两家不能成体统。
离开神话时代,至三代末期的西周,仿佛一夜间出现了大量文献资料,无怪乎孔子在《论语》里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其实,孔子若不“从周”,也没有别的可从。周之前的夏商二代,一个因无文字而近乎不可考,一个也只是有些甲骨陶鼎文字之属,所录之事,概不成篇。坊间常有《黄帝内经》为黄帝所作的传言,稍加思索便知其伪,因为黄帝根本不识字!
1. 儒家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虽然位列“显学”(另为墨家),但也只是百家之一。汉武大帝不尊他家而“独尊”儒,是因为儒家有一个别家无法攀比的优秀传统:继承,发展,推陈出新,并且把凡是自己染指过的前代典籍都算作儒家经典,如《诗经》、《周易》等。
孔子因“从周”而得思想源泉,从而使商周以来的“儒”们逐渐从专事祭祀中走出来成为大家,以私学,游说,劝诫为主要活动方式,至西汉确立官方地位,这绝非偶然。
具体而言,周代作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渊薮,其各类经典被儒家继承并删注后,不但得以正规化,也得以大众化。譬如《易》在丢失了“连山”和“归藏”二易后,只剩下文王的“周易”,它结合伏羲氏所绘有图无文的“太极”卦图,在整体文化水平低下的时代,无异于一部天书。是孔子——依据儒家“三观”——对《周易》做了注解,才使其成为“群经之首”。无独有偶,孔子还删注了周代的《诗经》,把相传三千多首良莠不齐的原始浪漫删得只剩305首。在删注过程中还偶尔批注几个字,如“思无邪”,“郑风淫”,“郑卫之风,亡国之音”等,此所谓“微言大义”,对后世影响极大。
寻遍诸子百家,其“主义”若作为官方统治工具,可操作性普遍很低,而儒家所崇尚的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相对全面,到底使人无话可说,加上董仲舒的力荐,从此与权力结合,一路向上,千年来致力于对人进行“内圣外王”的教导,儒生遍地,从未断脉。
秦放了一把火,挖了一个坑,儒险险脉断。不过此时孔子已经作古,早在战国时期儒就裂变为“八派”,各从儒家教义,但方法论,实践论略有不同。譬如:都遵循了礼义仁智信做一个好人是不够的,做好人的目的是要做大事,那么曾子就不失时机地写了《大学》,即做大人,办大事的学问,其目的要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因为人们总是在“办大事”的过程中跑偏,非左即右,鲜见恰到好处之人,子思便作《中庸》,为儒家提供一套方法论,以避免“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凡此种种,统称为“先秦之儒”——即儒家的“原教旨主义”。
两汉至今,天朝至少存在过165个儒家学派,各朝也有至少一个“大儒”因至少一句话或一件事让人记住:汉有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唐有韩愈的“道统”;北宋有程颐的“存天理,灭人欲”;南宋有朱熹的“格物致知”和确立“四书五经”为科举教科书;明有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历历有人,指不胜屈。只是两宋以后,儒的形式演变为“理学”,从实践层面走向哲学层面(这和道家正好相反,道家从哲学向下走向宗教实践),到了王阳明手里,简直就成了一部中国古典唯心主义教科书。清和民国亦有几个“大儒”,如梁启超,梁漱溟等,其建树忽略不计。
2. 道家
老子作为周王室图书管理员,肯定默默读了大量孔子读过的周文献,道家之脉才得以发凡发微。但他只读不说,要说就石破天惊。如果说儒家有“十三经”的话,道家充其量也只有《道德》和《南华》二经(分别为老、庄所著),至于东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从哲学层级看,属于狗尾续貂的杂学读本。
老子貌似在前无古人的情况下开创了道家哲学,却紧接着就面临了一个“后无来者”的尴尬局面。一部《道德经》传给百年后的庄子,他差点没能接住。好不容易接手了,也只能用200多个寓言故事对《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进行诠释和推广,理论上并无建树。
道门无人,一路走低,远不及儒家之两千余年来学派林立。道家哲学至东汉天师张道陵,更是跌入“教”的低谷,成为看风水,测桃花的主要依据。“道”除在唐受到过短暂重视外,其他各朝皆不得志。即使在唐,那也只因李姓皇帝自认老子为本家,且是以宗教形式和道士身份入朝供职,专司天文地理和鬼巫,与老子的“道”已经相去甚远,唐多术士,由是而来。
静观道家哲学,其本质乃是一部大宇宙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此“三观”具有哲学的一切特征,如抽象,普适和非功利等,它和儒家的关注完全处在“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两极。
道家由于其立意高远,态度高标孤傲,从来都不像孟子的《孟子》那样是一部不加遮掩的帝王之术;也不像《论语》那样直接干涉人的一日起居。《道德经》洋洋三千言,“道篇”关注的是“天道”(宇宙和规律),“德”篇关注的是“人道”(人在宇宙中如何自处)。道家的“人”是抽象的人,符号化的人,而不是儒家的“君子”与“小人”那种具有指桑骂槐式的具体人。
道家哲学描绘的是一幅理想状态,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理想很丰满,现实是什么呢?是但凡为民为官,一定要尚贤,一定要人分三六九,一定要奖勤罚懒,一定要贵难得之货,金玉一定要比草芥贵重……
由于理想和现实具有很大差距,这就注定了道家哲学用作统治的工具或作为全民教化的范本是很不好用的,在世俗的眼里甚至是消极的。但是,生而为人,总有对形而上高远意境的向往,总有精神层面的诉求。知大道退而求其次,这才是真正的达人。仅此一点,“老子天下第一”就实至名归,而实际情况是“中国无老子,万古如长夜”。
“道”作为“国学”的另一脉,地位不可撼动。
作者:雪岸,十二岁学英文,执英文教学三十余年。正如他自己戏称: ”爱读书,不求甚解。前半辈子读洋文,后半辈该读点国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