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秘密武器,打一炮值6两黄金,平均每场战斗歼敌3000人
上世纪50年代爆发的朝鲜战争中,面对联合国军的强势加入,朝鲜完全没有反抗能力,照着这样势头发展下去,被统一是迟早的事情。如此紧急状态下,我国派遣志愿军队伍入朝,帮忙抵御联军的进攻,同时将他们赶走,保住朝鲜的地位和统治权。这么做的好处就是,不会受到邻国制约,假设失败美国驻扎,后果可想而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唇亡齿寒的道理,相信大伙应该都明白。不过就当时军队的火力配置来说,跟联军的差距实在太大,这道鸿沟不是说用人数就能够弥补的,即便是用上战略和纵深,依然处于劣势状态。面对联军飞机、坦克、火炮的轮番打击,有时候连头都抬不起来,局势对志愿军很不利。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但幸好志愿军换来大量的“娇娇炮”,弥补了和联军的差距,同时它也是志愿军击败敌人,将他们赶出三八线外的核心武器。所谓娇娇炮就是苏联打造的喀秋莎火箭炮,这款武器是最早的自行火箭炮,拥有8条滑轨,每次可发射16发132毫米口径的火箭弹,装弹时间大概在5-8分钟左右,效率相当高。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曾经就有人推算过,如果以一个喀秋莎火箭弹团为攻击单位,瞬间就能将400发火箭弹击发出去,对于敌人来说,这等密集的轰炸,躲避的效率很小,造成严重伤亡是无比避免的。莫斯科保卫战时期,德军就体验过喀秋莎火箭炮的恐怖,几乎没有逃亡的空间,后续朝鲜战争,喀秋莎的主导能力自然是很强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志愿军各战线和联军的交战中,喀秋莎都扮演重要角色,且它的灵活性还很高,可以配合志愿军进行游击战,在持续的消耗过程中,联军付出的伤亡很庞大。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阵地交战中,志愿军用喀秋莎以阵亡70人的代价重创联军1500人,在武器差距明显的情况下,如此的胜利算大胜利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类似例子还有很多,战后有人统计,喀秋莎登场的战役中,平均歼敌数量达到3000之多。那么6两黄金的说法出自哪里呢?答案很简单,喀秋莎我们无法自行生产,基本都是从苏联进口,他们报价非常高,综合下来就等于是打一炮6两黄金,假设当时有军工业能够制造,它就不再是志愿军嘴里的“娇娇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