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双自联动”会失败?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创新发展的主阵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开放发展的试验田,二者都是我国新一轮发展的先行示范。目前的168家国家高新区中,兼具自创区、自贸区双重身份的已经有10余家。然而,当前大部分“双自”区域的“开放”与“创新”都是各自为政、自说自话。如何实现“双自联动”,发挥出“双自”优势,是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把握先机,探索“先行示范”的关键。而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深刻理解“双自”的内涵和导向,准确剖析现实困局和深层次原因,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政策机制创新。
一、“双自联动”是国际化开放发展的“高配”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格局深刻变革,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更要加快深化改革,加强对外开放,从资源依赖型和效率驱动型的发展模式加快向开放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
1、“双自”的核心优势在于政策和机制的改革先行权
新一轮改革开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抉择,要求以更强力的创新、更开放的姿态、更富成效的改革举措以推动发展模式的转变。国务院鼓励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可结合自身科技创新发展需求进行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先试,而自贸试验区更是将围绕形成与世界接轨的开放制度环境而开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改革创新作为其探索试验的核心工作。因此,“双自”区在国际要素聚合、科技创新、国际商贸流通、跨国投资金融等多个方向具有其他区域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双自”区具有政策和机制的改革先行权,更强化了其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及全球化发展中的先发优势。
3、“双自联动”有利于优化全球化的创新创业生态
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战略高地,强调以自主创新、创业发展来驱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要全面封闭、闷头自研,而是要以更开放的姿态、在全球前沿科技成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自主可控”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引领”,这就要求建立融通全球的创新创业生态。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优势加持下,自主创新示范区可以更便捷高效的加强与全球创新创业主体之间的交互,尤其是在吸引高端服务业、搭建链接全球的创新平台、促进跨国创业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4、“双自联动”有利于强化全球高端要素的配置能力
当前阶段,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角色变化,不但要更加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发展中的位势,而且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促进与全球的联系与合作。要以共同发展回应世界各国对中国崛起的关切,推动“单向引入”向“双向融通”发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性协作生态。这其中,以自贸试验区为抓手加快关键领域的改革深化,在投资、税收、贸易监管、人才流动、知识产权、跨境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进一步优化中国政府与市场、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自主创新示范区加速链接全球信息、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资源,进一步提升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配置能力。
二、“双自”鲜有“联动”
“双自”区域具有天然的体制机制创新优势,然而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其成效并不显著,“双自”缺少有效的“联动”,“两个牌子”下两套工作逻辑的问题仍然存在。
1、站在全球视野重新审视高新区发展,对“双自联动”缺乏在战略层面的深度思考
如上说述,“双自”均肩负着政策机制的改革创新重任,自主创新示范区要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自由贸易试验区要以开放创新倒逼改革发展,二者都是当前阶段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而在“双自”区域,缺乏在全球视角出发、深度剖析自身优劣势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层面的思考,进而影响了高新区面向未来发展的战略谋划部署,“战略迷茫”比较普遍。如何更好协调二者关系、如何整备二者优势形成新的政策机制突破、如何更好地为国家更好的承载示范“创新”和“开放”两大战略使命、如何在全球新一轮发展中确立先发优势等一系列战略问题亟待解决。
2、在高新区内部工作中,“科技创新”与“经贸开放”仍是两个工作条线,尚未形成有效的体制机制支撑。
在大部分“双自”区域内,科技创新工作多由科技创新局、创新创业办公室负责,而商贸投资多是投资促进局、经济发展局负责,有的区域甚至出现高新区、自贸区两套相对独立的管委班子。在工作专业性上来讲,设置专业局办确实有利于提升既定改革任务的执行效率,但从改革整体角度讲,此种模式下“双自”联动只能依靠主官领导牵头来促进各局办部门间工作的协调,无法从机制层面建立全面“改革集成”的体制机制优势,自创区和自贸区在高新区内实现了空间耦合却没有功能耦合,这与园区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形成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开放联通的“小环境”是不匹配的,更无法对全面开放创新形成有效的体制机制支撑。
3、改革进入深水区,具有“双自”特色的政策创新乏力,其根源在于缺少“自下而上”的集成创新探索。
我国依靠第一轮改革开放形成的制度和政策红利已经呈现递减趋势,当前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省市层面,新一轮开放创新背景下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一方面,需要国家中央政府审时度势加大力度促进改革,另一方面,也需要地方政府结合自身特点加快改革试点。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除少数自创区、自贸区在持续不断地推出改革创新举措,大部分区域都是继承已有改革举措的多、独立创新举措较少,更枉谈具有“双自”特色的政策机制创新。这是亟需高度警惕的一种“继承改革”,与“双自”区域设立初衷是相违背的。究其原因,第一是后设立的“双自”区由于自身发展阶段和发展基础的不同,部分高新区尚未面对较大的改革压力;第二是地方政府放权不足,园区改革创新仍有较大掣肘;第三是园区层面缺少精细化的机制和政策研究。
4、产业国际化的步伐依然沉重,“双自”尚未给优势产业提升全球主导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大量中国优秀企业加快全球布局的步伐,涌现了华为、中铁、阿里巴巴、平安等世界级明星企业。而从科技企业发展的承载——高新区角度来看,高新区的国际化、尤其是优势产业的国际化,仍有较长的征程。无论是自主创新示范区所代表的科技创新,还是自由贸易试验区所引领的开放发展,最终都要服务于产业发展,尤其是在当前阶段,更要服务于提升优势产业的全球主导力和培育全球领先的前沿产业。只有提升了优势产业的全球主导力、形成全球联通共同发展的格局才能有效的化解外部压力和风险,只有坚持在全球前沿产业的培育探索才能保持我国创新发展的长久动力。这就要求“双自”区域的改革创新,要能够为上述二者提供更高效的国际化发展环境,通过培育国际化的高成长企业群体,加快专业服务机构聚集,改变有科技企业IP而少科技产业IP的被动局面。
三、将“双自联动”打造为高新区改革开放的“战略武器”
改革无有止境,创新时不待我,高新区需要在新时期重塑在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的战略先锋地位,加强自下而上的自主改、大胆创,尤其是“双自”区域,更要“深耕细作”,将“双自联动”打造成新时期全球化开放创新的“战略武器”。
1、加强“双自联动”顶层设计与政策创新,深化“自下而上”的改革创新试点工作。
深刻把握全球经济产业发展大势和我国在全球格局中的角色转换,立足“双自”区优势,通过“试行-评估-优化推广”的方式,在投资开放、贸易监管、金融创新、产业培育、国际协作等多维度进行体制机制优化和政策创新,转变以“拼政策”的国内竞争导向加快向对标国际一流产业商业环境而完善优化为导向。在省市级这一改革“中台”,要赋予“双自”区更大的改革自由裁量权,将省、市级的涉及经贸、投资、科创、产业发展、财税、外事交往等管理权限逐步全面下放,“双自”区结合自身改革发展需要,将改革措施向省级部门进行备案,突出“自下而上”的探索示范。在“双自”区内部,要从提高整体效能角度出发,对高新区、自贸区管委会内部工作管理机制进行整合优化,建立“大部制”工作逻辑,要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贸易部门融合,探索建立以产业门类为纵向维度、以职能服务为横向维度的矩阵式工作模式。
2、充分利用“外商投资开放”、“贸易监管制度”的优势,将“双自”区建设成构建国际化产业创新生态的“最佳实践”。
自贸试验区实行“一线放开、二线高效管住,区内自由流转”的监管原则,加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这就为在自贸试验区聚集流转国际商贸相关物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等提供了便利条件,服务业扩大开放更将加速自贸试验区内保税研发、展示交易、检测维修等服务业新业态发展。自主创新试验区要建成全球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就必须围绕高端产业和科技创新创业加快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端要素和新企业、新组织、新产业、新业态向区内聚集。“双自”区的政策叠加,能够围绕国际化产业创新生态营造“小环境”,加快国际商务商贸机构、创新服务组织在区内聚集,尤其是对国外科技型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来华发展业务具有较大吸引力,“双自”区有望建成外国科技企业来华发展的“首站落脚点”、国际性专业服务连接点、世界前沿科技产业的交汇场、国际高端资源的“会客厅”,进而形成国际化的产业创新生态。
3、借助“投资开放”政策便利,建设中国科技企业对接海外的“航母平台”。
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近年来成绩显著,但相较于大型集团企业依托突出的综合实力自行开展海外业务拓展,众多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资源和能力自行发展海外业务,尤其是科技型企业更是这种类型的代表。一方面,科技型企业业务发展迅速,大量企业自创办之初就面对的是全球竞争,同时也准备进军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大量科技企业缺少足够的资金、人才、法律、市场渠道等支持,海外市场逐步被其他国家企业占领。上述困局造成了大量科技企业能够快速打开国内市场之后,在进军国际的阶段困难重重,对优势产业国际化发展造成了极大风险。“双自”区能够有效降低中国企业利用国际化专业服务的门槛,便于加强与国际伙伴开展业务合作,便于加强对外投资、资金汇兑、融资租赁等金融支持,便于加强人员往来、信息交互、产业链协作等沟通协调。“双自”区应当关注与自身及周边功能区相关的特色科技产业,大力招引鼓励相关企业在区内设立海外业务板块,从而打造成我国科技产业出海的重要集聚平台。
4、建立优势产业“国际产业共同体”,探索加快海外平台布局
在“双自”区内部,按照“优进优出、双向融通、自愿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快探索建立本地优势产业的“国际产业共同体”,以共同体方式促进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机构形成紧密结合的伙伴关系,提高国外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度和中国关键产业的主导力,如依托本地优势产业核心企业在“双自”区内建立国际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国际产业联盟、国际企业孵化平台等。在园区层面,应积极鼓励园区海外布局,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立足我国优势产业和核心企业需求,结合中国园区发展经验和所在国实际情况,在规划、金融投资、运营服务等方面与外方合作建设海外产业园区,探索在海外园区建设与国内“双自”区互联互通的投资贸易服务平台、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平台、跨境金融服务平台等,在资金、信息、技术、商贸等维度形成紧密协作,通过海外园区建设一批服务我国优势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海外平台。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