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如何带动广西中长期的创新发展?
关于广西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发展阶段,一个是从发展战略上来看,一个是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从发展战略上来看,广西自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是“被限制发展的前哨”,这个“限制发展”也就是被国家耽搁了,这个“前哨”就是位置突出、但功能位势及作用不强;后来是“错过发展的沿边”,这个“错过发展”就是在大家都在“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协同发展的时候被自己耽搁了,这个“沿边”就是不再是战争前线、恢复到正常的沿边;目前进入了“充分发展的前台”,这个“充分发展”就是国家与地方都会互动发力,既要补课、又要赶超、还要局部引领,这个“前台”就是要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成为辐射东盟的战略平台。与之相对应的,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也是三个发展阶段:开始是工业化初期,这个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国家生产力及重点项目布局,工业体系基本上是保障区域生产生活所需,以及一些资源型以及部分技术源头的产业崛起;后来是工业化中期,主要是靠招商引资“建联、补链、强联”外生发展而来的,逐步形成一定的工业体系与产业基础;如今进入工业化后期,需要在加快工业化、新兴产业发展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加快向后工业时代迈进。按照城市、区域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无论是工业化后期阶段、还是从工业化后期到后工业发展阶段过渡,核心是强调现代产业体系与创新驱动发展格局。这个现代产业体系,就是现代的产业结构——服务业比重上升,现代的组织方式——集聚集群集约与新兴产业生成,现代的资源要素——科教智力资源与知识经济,现代的发展环境——质优营商环境与创新生态。这个“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就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以开放式创新生态为主线,以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及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新环境新经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广西创新发展走向,关键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从发展历程看创新战略。从“被限制发展的前哨”到“错过发展的沿边”再到“有待充分发展的前台”,迫切需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不仅需要通过前沿技术创新“抢位领跑”实现局部领先,还需要通过产业技术创新“站位并跑”加快战略赶超,还需要通过承接产业技术转移“补位跟跑”补缺工业化发育不足。二是从区位特点看战略任务。三是从发展形态看演进阶段。历经改革开放第一个四十年,广西属于农业大省、工业化发育不充足、科技创新能力薄弱,产业技术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科技创新的任务不但需要适应和支撑广西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方向发展,还需要引领广西加快走向以数智技术为引领的新经济时代。四是从发展结构看创新取向。当前广西受整体产业发展层级、产业要素资源、营商环境等因素影响,具有要素驱动的发展空间,但有效投资驱动火力不足,创新驱动特征不明显,迫切需要以创新驱动为代表的“高质量发展”带动以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策略手段的“高速度增长”。五是从资源要素看创新能力。广西科教智力资源相对薄弱且空间分布不均,条件平台建设较为薄弱,科技服务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且赋能作用不足,整体上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迫切需要加快重点布局质优源头、平台,优化创新资源及科技服务供给,提升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能力与产业创新组织能力,进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六是从产业发展看科技创新。长期以来广西形成根植生态农业发展、强化都市轻工业保障、挖掘资源型产业、突出传统制造业优势、积极培育以海洋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壮大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产业战略,科技创新在农业科技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资源型产业、都市轻工业、传统工业等方面支撑不足,对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引领不够,迫切需要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产业强省战略。七是从企业梯队看创新主体。创新主体与企业梯队建设发育不足,呈现出科技创业创新活力不足、规上企业与高新企业与发达城市接近、创新型大企业稀少等特点,进而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迫切需要强化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尤其是强化科技创业源头、高新技术企业主体、创新型企业引领。八是从战略平台看空间战略。结合不同消费型城市、资源型城市、工业型城市、港口型城市、旅游型城市以及农业型城市等发展阶段与特点,迫切需要形成统分结合、开放创新、竞合发展的创新态势,以及“以南柳桂北城市群为核心,以创新型州市为着力点,以高新区建设发展为突破口,以特色创新功能平台为补充”的空间结构。再就是从环境机制看创新生态等。
在开放合作、产业创新、经济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导向下,广西创新主要如下形势:一是伴随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来袭,广西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战略前台。广西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成为中国对东盟经贸投资与科技合作的桥头堡;同时在贸易保护主义条件下迫切需要以自主可控的创新体系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在新一轮跨国公司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竞争加剧。二是伴随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广西成为新旧动能转换重要战场。广西有通过新经济发展道路与高技术发展模式打破工业路径依赖,进而实现“换道超车”的战略机遇;也有难以抢占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见效慢的大科学、硬科技、新产业的风险,科学、技术、商业、产业的有机闭环亟待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与产业组织能力。三是伴随疫情后新经济逆势爆发,广西成为沿边创新经济重要舞台。在防疫抗疫过程中,经济社会运行场景发生了诸多变化,加速经济社会从半工业半信息社会向智能社会转型,呈现出消费模式场景化(个人)、生活方式社交化(家庭)、生产方式智能化(企业)、治理方式数字化(政府)等趋势,对经济建设发展、城市建设发展、社会建设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与冲击,并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伴随新一轮地区一体化发展,广西成为承华南链西南战略要冲。广西既有着与“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城市群”高端链接的战略机遇,有利于以跨区域协同发展高端链接带动高端辐射;但也面临着高端人才、产业要素与中心城市虹吸加剧的风险,迫切需要强化区域个性与创新生态。五是伴随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导向,广西成为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典型。核心是回答在一个经济产业欠发达、科教智力资源薄弱、创业创新不优,但区位优势独特、开发强度不高、路径依赖不强的沿边地区,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宜自身发展阶段、彰显自身发展特色的开放式创新之路,重点回答如何抢占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如何优化创新布局、如何优化创新组织、如何营造质优环境等。在此背景下,广西需要处理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社会建设等,加快建设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主平台、沿边科技创新驱动主窗口、西部新旧动能转换主阵地、陆海区域同协创新主渠道、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主引擎,以高质量发展带动高速度增长、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发展、以科产城人融合带动区域协同;四是以高端链接带动周边高端辐射。
在此指引与判断下,南宁需要着眼如下方面提高首位度,支撑广西中长期战略转型:一是探索沿边地区转型跨越发展之路。当前,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与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历史性交汇,全球经济加速从工业经济向创新经济方向转变,新旧动能转换成为区域发展的主旋律。这不仅有利于后发地区借助新经济换道超车,还有利于加快自主创新及新兴产业发展。广西当前处于传统产业增长动力减弱、新动能增量培育有待提升的“换挡期”与“攻坚期”,迫切需要打破传统工业经济路径依赖,在高技术产业以及自主创新的带动下,代表沿边地区实现后发增长与战略赶超。二是全面推进实施国家对东盟的战略。当前,全球化发展进入新阶段,逐步从制造业全球化、服务业全球化走向创新全球化新阶段;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中心及其重心向中国等国家双重位移,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开辟新丝路,为扩大开放带动结构改革提供了新机遇新空间。广西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份,需要推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断提高和提升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性,支撑“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建设。三是加快带动广西省内外区域协同发展。当前,在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城市进一步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与国际竞争,以中心城市为代表的城市圈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战略支点,以跨区域一体化的城市群成为带动和支撑国家发展的战略增长极。广西壮族自治区具有北部湾城市群、珠江-西江经济带等跨区域协同发展战略,重点围绕面向东盟、服务“三南”、对接粤港澳,强化区域联动和统筹协调,加快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格局,打造带动广西腾飞的战略增长极。四是探索新模式新机制新形式新经验。当前,我国发展从追求高速度增长到追求高质量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导向标,高质量发展带动高速度增长;另一方面国家加快广西从前哨沿边地区向前台方向发展,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成为助推器。广西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在生态环境资源较为富集与科教智力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如何透出一条科技、经济、生态、环境、人文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利于推进发展方式向内涵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向中高端高附加值转变、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探索新模式新机制新形式新经验。
无论是按照下一个五年的小尺度,还是按照到2035的中尺度,还是下一个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大尺度,南宁作为广西首府,在战略上、组织上、路径上、政策上,需要重点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跟随追赶与根植引领的关系。南宁既要补课,又要探索自身发展特色与优势,所以我们在发展战略上,既不能一味地跟随赶超,也不能盲目超前引领。尤其在区域战略迭代与产业结构演进上,需要将跟随追赶与根植引领有机结合起来。这种“跟随赶超”,主要是把国内外发达地区在上一轮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好经验学过来、好做法落下去、好资源拿过来;这种“根植引领”,就是结合区域个性与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将新一轮的“智能化、数字化、城市化、做市化、全球化”结合起来,实现局部范围的领先发展,以局部领先带动整体提升。
二是长板优势与短板瓶颈的关系。在自主创新及新兴产业发展面前,南宁最大的问题是科教智力资源不足、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薄弱、重大开发园区平台作用不强、高新技术创新主体不足,但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后发优势、资源优势、空间优势、生态优势。在此背景下,核心是如何以拉长板的方式补短板、化劣势为优势。比如,作为后发地区以及生态地区,要避免 “五低四高”(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做好产业选择并优化组织模式,逐步走上“五低四高”(低成本、低物耗、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端、高效、高附加值、高价值链环节)的新经济发展道路与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
三是要素量变与创新质变的关系。应该说,没有一定的量就很难有机会提高质量,而作为欠发达地区,一定要在高质量发展与高速度增长之间实现有机结合。在上一轮以高速度增长为核心的要素量变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战略导向及组织动员机制往往是“大产业、大企业、大平台、大项目”。但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发展战略导向及组织动员机制需要是“产业新体系、城市/园区新空间、企业新梯队、发展新动能/服务新平台、要素新供给、发展新生态”。从注重“大”到追求“新”,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变与战略诉求。但对于广西而言,这两点都需要。
四是增量培育与存量提升的关系。当前,我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核心是如何在新经济、传统工业经济的融合发展之间,如何培育新动能、如何转化旧动能、如何解决增量培育与存量提升的关系。某种意义上,存量提升与增量培育之间的关系,也是在发展路径上强调承前启后的关系。一方面,增量培育一定程度上立足存量提升,从产业化到创新创业,再从创新创业到产业化,处理好增长空间与转型时间的关系,加快构筑和完善具有广西特色、沿边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以增量培育带动存量提升,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的技术构成、经营形态、产业结构、组织方式等。
五是高端链接与高端辐射的关系。南宁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成为中国对东盟战略的桥头堡与主阵地。应该说,目前的现实是中国足以辐射带动,但南宁不足以辐射带动。那么怎么办?关键在于南宁怎么发挥自己的区位与位势,从过什么样的组织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核心的路径应该是链接国内高端资源带动对东盟的高端辐射。这种“高端链接”,就是与创新尖峰、产业高地链接质优人才、资本、技术、经验及要素,通过创业创新及产业化在这里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淘金,转化为生产力、产能、财富,进而辐射东盟的发展。
六是营商环境与创新生态的关系。现在大家不光讲营商环境,主要是政府与企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更多的是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治理水平和能力;还讲创新生态,主要是“政产学研金介用”之间的开放创新与治理关系,更多的是要求形成新的组织方式。有些时候,感觉广西很佛系,不着急也不折腾。但在下一步发展过程中,广西不但要优化营商环境,还有营造创新生态,关键是要建立创新型服务政府,从第二方公共服务到第三方服务集成到第四方产业组织。
作者:

徐苏涛: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高级合伙人、副总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