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迷惑大赏:传入中国之初是穷人的狂欢
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中,大厨老朱有句经典台词,人心粗了,吃得再精有什么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贵族饮食传统,还得靠有闲有钱的贵族来传承,贵族的气度丢了,那么精致的饮食只能是虚有其表。
从前王室贵族的厨子,所烹制的“官府菜”,有个百试不爽的秘诀:贱物贵做。
《红楼梦》里描述,贾府有道名菜,名叫“茄鲞”,具体做法出自王熙凤之口: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刮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铺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鲞字的本义,就是剖开的咸鱼,所谓茄鲞,就是一种类似咸菜的下饭菜。
茄子不是什么贵重物,却用精贵的食材将其炮制成“茄鲞”,使它脱离了平民的消费能力。茄鲞的味道并不见得多好吃,主要是为了彰显派头。
官府菜注重套路,袁枚在《随园食单》里写道,今官场之菜,名号有十六碟,八簋,四点心之称,有满汉席之称,有八小吃之称,有十大菜之称。
《中国食辣史》指出,这种盛大的宴席,不是为了品味食物,而是为了完成一个套路,从饮食人类学的角度看,这是一套饮食的仪式,也是阶级分野的标志。
官府菜的味道,偏向最大公约数,不会太鲜,不会太辣,不会太甜。
庶民的饮食,没那么多套路,讲究一个“时鲜”,现摘现吃。再就是为保障食物供应,需要将肉类腌制成腊肉,熏肉,火腿,鱼干等。
在食物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庶民为了吃下粗糙的杂粮,就需要一些重口味的“下饭”副食。来自美洲的辣椒,种植方便,口味又重,拿来下饭,再好不过。
辣椒自传入中国之日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无法突破阶级的界限。
食辣的人群,仅限于乡村庶民,有些地主也吃,但城市里的饮食罕有辣味,至于贵族和世家,更不屑于品尝这种“低贱”的味道。正因如此,曾国藩才会偷偷吃辣,不好意思对人说。
二十世纪初,重庆码头的纤夫,从事重体力劳动,能量消耗很大,需要补充蛋白质。但精肉价钱较贵,他们吃不起,只好吃些下水。为了掩盖下水的腥臭,需要用浓烈的作料,于是就有了“麻辣烫”、“毛血旺”、“红油火锅”等菜式。
这些菜式只在底层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