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解读(27)

【原文】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1)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2)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3)毒药攻其中,石(4)针艾治其外也。

【注释】

(1)醪醴(láolǐ):浊酒叫醪,浊酒味甘谓之醴。

(2)道德:这里指养生之道。

(3)齐:通“剂”,以……为剂。

(4)镵(chán)石:尖而锐的石针。

【白话详解】

黄帝问道:怎样用五谷来制作清酒、醪酒及醴酒这些用于治病的酒类呢?岐伯回答说:一定要以稻米为原料,以稻秆为燃料来制作,这样的品质才会最好。稻米要选用完整不碎裂的,稻秆要选取质地坚实的。

黄帝问道: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稻米受了天地阴阳四时的和谐之气,生在高下适宜的地方,所以能够完整,又由于是在秋季这一当令季节收割,所以稻秆质地最为坚实。

黄帝问道:上古时代,圣人虽然制成了清酒与醪酒、醴酒,但却制成而不用,这是为什么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圣人酿制清酒与醪酒、醴酒是用来作为治病而预备的,由于那时的人们淳朴淡泊、精神健旺,没有什么需用酒剂才能治疗的疾患,所以上古时候的圣人备而不用。到了中古的时代,人们的养生之道已经有所下降,追求名利物欲的思想开始妄行,正气已不健旺,所以邪气才会不时地侵入人体而造成疾患,但只要饮服一些清酒、醪酒或醴酒,还是能够使身体得以痊愈的。

黄帝问道:那么当今之世的人们患了病后去服用这些酒剂却不一定能够全部康复,这是为什么呢?岐伯回答说:当今之世的人们患了病以后,必须用汤药来治疗于内部病症,用砭石、针灸治疗于外部,才能够使他们恢复健康。

【按语】

本节论述了制作汤液醪醴的原料及其用途。关于汤液醪醴的制作,因本篇着重于论述其治病机制,所以仅就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的制作用料作了简单叙述,未论及详细的制作过程,也未反映出当时酿酒的工艺水平。

酒具有活血散瘀、通经御寒、舒筋活络、开结祛邪、消除疲劳等作用,古代用来养生保健及治疗简单疾病,已普遍使用。

本节还论述了精神因素对疗效的影响,说明了精神因素是导致疾病复杂难治的重要因素,提示人们要注意精神情志的调摄,避免患得患失,克服私心杂念,恬淡虚无,思想安闲清静,从而尽量避免和减少精神因素对机体的影响。还说明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谱也发生变化,治疗的方法和措施也应随之调整,如汤液醪醴酒类这种治法虽能解决单纯简单的疾病问题,对于复杂难治之病,应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医务工作者要善于把握疾病的变化情况进行灵活施治。反映了疾病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治法也随着时代发展而完备的变化发展观点。《内经》中有关酒或酒剂的记载,成为后世医家用酒治病的导源。再从“医”的繁体字从“酉”来看,也可见酒与医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应用举例】

米酒,气味苦、甘、辛,大热,有毒。……行药势,杀百邪恶毒瓦斯。通血脉,浓肠胃,润皮肤,散湿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养脾气,扶肝,除风下气。解马肉、桐油毒,丹石发动诸病,热饮之糟底酒(三年腊糟下取之)开胃下食,暖水脏,温肠胃,消宿食,御风寒,杀一切蔬菜毒。止呕哕,摩风瘙、老酒(腊月酿造者,可经数十年不坏)和血养气,春酒(清明酿造者亦可经久)常服令人肥白。(《本草纲目酒》)

(0)

相关推荐

  • 喝药治病那是下下策,喝酒治病才高明

    文小叔说历史  让历史更美更有趣更贴近生活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原文: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 ...

  • 自我康疗14:《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

    自我康疗14:<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 地球人都知道,中国拥有世界上唯一连续承传的古老文明,至今也有数量最多的人口.那么,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为何只有中国文明才能保持连续承传 ...

  •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27《金匮真言论》第三讲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 黄帝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

  • 黄帝内经解读(1)

    [原文]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1),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2)之时,死生之期也 ...

  • 黄帝内经解读(2)

    [原文]三阴三阳经的脉象特征 太阳脏独至,厥(1)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2)当俱泻,取之下俞(3).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前卒大(4),取之下 ...

  • 黄帝内经解读(3)

    [原文]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1)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2)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3).府精神明,留于四脏(4),气归于权衡.权衡(5) ...

  • 黄帝内经解读(4)

    [原文]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1)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2)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 ...

  • 黄帝内经解读(5)

    [原文]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1),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 ...

  • 黄帝内经解读(6)

    [原文]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1)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 ...

  • 黄帝内经解读(7)

    [原文]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1),传之于其所胜(2),气舍于其所生(3),死于其所不胜(4).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 ...

  • 黄帝内经解读8

    [原文]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