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丁克到35岁突然决定「高龄生娃」,她后悔了吗?
来源:Momself(ID:momself)作者:将瞰
我是一个曾经无比坚持丁克的人,然而我在本命年前几天生了个孩子,不是24岁,而是36岁。除了被道 「恭喜 」和 「辛苦 」,我收到最多的反馈是 「这么多年丁克还是崩了啊? 」 「早知道要生,还不如早点生呢! 」尤其是后面这句,听上去是不是很耳熟?有点替我惋惜的样子。I have made full preparations for DINK, 我几乎不认为孩子是需要出现在生命里的,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或者后来结婚后的二人世界,真的是足够精彩。把时间都给自己,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外出住好的酒店,去遥远的国度,琢磨咖啡和威士忌,生活没有 「闲 」 「忙 」之分,因为随时都很丰盈。30岁那年,突然觉得现有生活也不过如此,跑去澳大利亚念学位,顺带将南半球玩了个遍。那时,亲友们已经认为我太任性, 「这个时候不应该努力生孩子么! 」等到回国,开始写书、开发布会,操持24小时书店、接受采访,我站在舞台中央,被掌声包围。几经折腾,我自然已不年轻,同龄人早就都当了二胎妈妈。然而那些劝我生孩子的人还很执着,理由很一致,比如, 「老了怎么办 」 「早生晚生都得生啊 」,我知道她们出发点是好的。除去我这种矫情充实的生活状态,不生孩子还有很多理由:怕麻烦、怕花钱、怕带不好、怕影响生活品质,以及,我早就认识到, 「养儿防老 」根本指望不了。从本质上说,我也不希望老了后向孩子要钱,或是将孩子拴在身边,给我送终。所以,我早早为自己置办了养老金——好几年前,我买了一份英国的保险,50岁以后就能领钱了;我跑去香港打了该打的疫苗,和很多医生建立了友好关系,膝下无子,身体要好;我甚至有个不成文的爱好——参观养老院,倒没有什么悲怆的意思,人老了,就该社会化管理。这也是我足以抵抗汹涌的 「劝生孩子 」的资本和底气:The emotions between people are the most tormenting, it is better not to meet at the beginning都说孩子是生命的延续,而我恰恰害怕孩子带来的情感牵绊。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成年人坚持丁克的最大理由。就像林黛玉,她觉得,反正要离别,不如一开始就不要聚在一起。我也觉得,最好的状态是:一个人,了无牵挂,病了,死了,就可以了。然而,孩子的到来,看似喜悦,其实意味着分开。很快他就会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世界。当然,这也是家长希望的,我们肯定不想他一辈子是爸妈的跟屁虫。事实是,一旦有了孩子,他便成了我们在世上的牵挂,你不会因为明知要分开而对他草草了事。我妈无意讲起过她的朋友,来到大城市把外孙从婴儿带到念小学,现在要回老家了,万般不舍。我似乎也预想到了不久后的我们,要面临诸多离别,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部分离史,无比扎心。When I was 35, I suddenly 「等你想要孩子时,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了,怎么办? 」生孩子真的是一场博弈啊,因为这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尤其是不考虑冻卵或者代孕的话。没过多久,疫情就来了,我在家接了几样文字活儿,阴差阳错都是母婴类写作。要对工作的负责,我对这个领域进行了一番研究,也接触到了很多妈妈。她们给了我不少勇气,为我打开了未知领域。《女人四十》里有一句话 「人生是很过瘾的 」大概能代表我那时的心情——那都是素材呀,是我写作的源泉啊。同时,我也翻傅真、荞麦这些女作家的书,发现 「生孩子不耽误写作啊! 」看起来生育和掌握自己的人生是一件可以平衡的事,坚持丁克的理念慢慢开始松动。没过多久,疫情得到了缓和,我也按原计划迁居到了普陀山,和在那里工作的老公团圆,同时写书。那是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好山好水好心情,我热情地带朋友实践 「普陀山求子路线 」。来普陀山的很多女性因为种种原因很难生育,她们多方求医、肚子上扎满针孔、花费高昂费用,到头来可能还要承受一场空欢喜。普陀山求子很灵的传说也在某种程度上给了她们希望,她们有些举家而来,有些一个人默默前来,对她们而言,只要有一点盼头,就不放弃。看到她们,我慢慢有了一种 「想试试怀孕 」的冲动,我不想到老了后怪自己当年少了点勇气。「孕育生命并没有想象中轻松容易,也不是想要就要,而且因为居住在普陀山,我多少相信了「缘分说 」,孩子能不能来其实不是大人决定的,而是一种缘分。 」我选择了不避孕,顺其自然,甚至想象了下有孩子的画面,觉得也不错, 「过不了多久,你可以牵着孩子的手,一起走在千步沙,一起听梵音,跟她说你的故事,那也是浪漫的事啊,也是很棒的素材啊! 」我跟自己说。advanced reproductive age刚开始产检,我就被扣上了 「高危 」的标签,挂的是 「高危门诊 」的号。因为高龄,以及轻度贫血。在生育这件事上,年龄确实是一个硬指标,哪怕我自认为身体素质非常好。做唐氏筛查时,过了35岁都被建议做 「无创 」甚至羊水穿刺。人家几十块钱验个血,我要花1500块;后来,检查报告里有一项指标略高,医生又建议羊水穿刺,一种堪比生孩子的痛——虽经过多方会诊,没有穿刺,但忧心忡忡直到生下孩子——这种焦虑,不比动刀轻松。很长一段时间,支付宝蚂蚁庄园里献爱心里那些 「盲童 」 「先天性心脏病 」的字眼都会让我万分悲观——万一……;我甚至会被不少医生朋友建议去开个后门:「你还是剖腹产算啦,年纪大了,生不动了,保险点。 」怀孕七个月,参加一场孕妇瑜伽活动(右边是我的妈妈抱着我)说实话,因为丁克而成为高龄产妇确实会带来一些生育上的不便。女性都被要求最好30岁前生孩子,这从生理上来说或许是合理的。但如果你问我是不是后悔前几年坚持丁克,熬到现在才生,还多吃了一些苦头。那我会说,至少从知道自己怀孕到宝宝出生,我没有过后悔的情绪。不管是丁克,还是高龄生生娃,在生育这件事上,我其实享受了充分的自由和选择权,完全尊重我自己,而选择背后的好处和需要承担的责任、风险,我也一一经历了。高龄产妇确实有很多不便的地方,但如果晚一点,像我这样,35岁再生,虽然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但在心理上会对当妈这件事有更充分科学的心理准备,我的心脏会很强大。比如,我从不看各种网络上的育儿分享——这听起来有点不那么上心。这么多年和社交媒体打交道,对信息爆炸有着本能的抗拒和理解,我坚持 「有事找医生,没事多休息 」的大原则。我意识到,多数养生、育儿都是贩卖焦虑,有人分享说 「30周后就要注意水肿、腰酸、胃灼热,孕妇会睡不了整觉,感觉呼吸困难 」,看似善意的提醒,可能反而是徒增心理暗示。事实证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我在39周的孕期里,孕吐、水肿、抽筋等状况一个都没遇上,我甚至在怀孕5个月时出海前往 「必吐 」的东极岛,8个月时登九华山。The rationality of being a women of advanced reproductive age:modern parentingdoes not emphasize that everything is right而那些之前采访过的妈妈们也的确给了我很多启发。一位三胎妈妈曾经说过的 「现代育儿不强调事事正确 」一直影响我到现在。是不是一定要顺产?是不是一定要母乳亲喂?对此,不需要有执念,没有对错,只有适合自己的身体,能和宝宝和谐相处。生下宝宝后没几天,我右面的乳头被咬破,每次喂奶都扎心的疼。自我鼓励一点用都没有,因为一天里有将近十次这样的疼痛,更没有结束喂奶的盼头,根本说服不了自己 「忍忍就过去了 」 「过了就好了 」。在忍了几天后,我做出决定:右侧改成瓶喂,用吸奶器把奶吸出后,装进奶瓶再喂。本来以为问题得到了解决,第二天,女儿出奇的闹腾,我因为疼痛、心烦,以及产后雌激素生理性的下降,发了一顿脾气,奶量骤减。因为吃不饱,女儿闹得更是厉害,如此恶性循环了一下午,我开封了准备好的奶粉(一般来说孕妇临产前都会准备一罐奶粉,以备开奶不顺利)。很多妈妈打心眼里觉得如果不能让宝宝在自己身上吸,就失去了做母亲的意义。而我恰恰在产后没多少天时间里,同时抛弃了这两项。因为在月子中心,来往的人里就有人说:「乳头咬破结痂后,就没那么痛了,你应该坚持让宝宝吸啊。 」或者是:「每个妈妈都会经历这样的疼痛的,还有更严重的呢,比如…… 」她们会举出最惨的例子,仿佛要我觉得自己有罪。而本能告诉我:我不要疼痛,以及,奶瓶和奶粉没有什么不好。喂养本来就没有绝对原则,妈妈和宝宝都应该在一次次尝试中寻找最适合彼此的方式。再后来,我又遇到了新的难题,比如宝宝不好好吸奶,而吸奶器又无法把奶排空,导致堵奶;我也买过各种工具,坚持通乳,白天亲喂,晚上加餐。过程很纠结,有时也失效,更不一定适合所有妈妈,但我从来不因为宝宝而牺牲自己。我试着寻找一种平衡,我好,她才会好。「看你心情还算不错,没有产后抑郁嘛! 」这是朋友看到我后的反应。在他们看来,从丰富多彩的生活跌落到只剩下吃饭、睡觉和喂奶,多少无法适应这种落差。但前些年走南闯北的人生经历的确在这个时候发挥了作用——我已经非常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了。The tenderness and anxiety of becoming a mother at an advanced age人通常没有三岁之前的记忆,养育小孩,也正好是补全了我自己不完整的记忆。但小孩,又不是复本,她有自己的秉性和意志。她总是在吃奶的时候抬头朝我看看,确定我在,又继续吃。我总是在想,这太神奇了,人竟然造出人。而在这么柔软的同时,新手妈妈每天也会遇到各种挑战,不仅仅和宝宝,还有和人的相处。我从住了十几年的单身公寓搬回父母家,婆婆也来帮忙带孩子——我几乎从没和这么多人共处过,喧闹的环境让我内心烦躁。我默默把工作台搬到楼上,不到必要时候不下楼,要不然就是 「四个女人一台戏 」;作为一个靠实地探访、与人交流获得素材的文字工作者,从孕晚期开始我便逐渐和这个领域脱节,更丧的是,不知道何时能够再衔接,因为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哺乳,以及孩子长大后的生活。那天,我正在给娃喂奶,但娃又不好好吃,拽着我的乳头,让我异常烦躁。我收到了这条邀请信息,以及出场费的转账。「为了你,我特么全放弃了,你还不好好吃奶 」,心里恶狠狠的。还是有不少人邀请我参与到他们的工作上来,比如给他们分布在各地的民宿做推广,是我喜欢且擅长的。可是,我根本出不了门啊,都没法亲临他们的民宿现场,又怎么做的出好的推广方案?又不能闭门造车。我自然也可以开车前往现场,可是,终究狠不下心来扔了我的母乳,更是无法带着1个月的宝宝就这么任性的出远门了。我成了背奶族,什么都做不了。这多少使得我在个人成就感上非常失落。而当我在查询求职网站时,年龄也成了一道门槛。另一方面,我是 「高龄 」也意味着我的父母婆婆们也都年纪大了。她们很乐意也很努力帮我一起带娃,到底是体力不支。因为特殊原因,老公不能长期陪伴在我们身边,晚上,我、妈妈、女儿三个人睡一间,婆婆睡隔壁。她们一个负责前半夜,一个负责后半夜,抢在我前面给娃换尿布、帮娃拍嗝。尽管我们采取放养政策,不多抱孩子,哭了也不马上给奶喝,也终究扛不过 「一月哭,二月闹 」,两位老人变换着各种方法哄睡觉。有时候抱在身上,自己的脖子就垂下去了,又赶紧打个激灵清醒过来;娃在身上睡着后,又要极度轻拿轻放将她放回小床,几次下来,腰就不行了;也有几次,我妈索性将娃抱到二楼的另一个房间,到了吃奶时间再抱她下来,这样我只需要喂奶,不被哭声吵到,保证相对充足的睡眠。两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晚上上夜班,白天再分工,做饭、洗衣,还要对抗娃时不时的哭闹、拉屎,为了给她倒时差,傍晚又要使劲招数不让她睡着。「你要是早十年生,我们体力都还好,现在不行啦 」。她们是心疼我,让我这个产妇能好好休息,很多事情都不让我做,但我更心疼她们。absolutely correct rhythm「早知道要生,是不是还是早点生为好? 」朋友们调侃我。那天,我刚好从42天产后康复门诊回来,骄傲地亮出了还算出色的康复报告,其中包括几乎没怎么分离的腹直肌和不松弛的盆底肌。而早在月子中心里,我那迅速扁平且干净的肚子,和没怎么被撑开的骨盆,也是很多其他妈妈羡慕的——听着还挺凡尔赛的。「过了30岁后很难恢复 」也许是真的,但仍然可以通过良好的底子和人为努力改变。或者说, 「30岁 」这个界限本来就是虚设,是人们给自己找的焦虑。数字,很多时候是没有意义的。每个人面对生育都无法完全忠于内心,无论生还是不生,早生还是晚生,都有利有弊——这符合哲学世界原理。但人生的妙处就在于可以自我选择和调节,只要充分认识到 「这是我的选择,我愿意为我的选择去承担风险和责任 」就足够了,是体面而负责的人生。在经历了一轮新的人生后,我依然要说:生育,没有绝对正确的节奏。如果没有想明白生孩子这件事,就不要贸然行动。换句话说,人生再来一遍,我还是会在这个年纪生孩子。你对这样的选择怎么看?欢迎点个“在看”,留言区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原载于公众号:Momself(ID:momself),我是妈妈,我是我自己。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关注Mom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