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被俘过程堪比小说,狱中被抗美援朝震撼,抱病甘愿炒制军粮
淮海战役前夕的国民党军队
大家都知道,黄埔军校在近代中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涌现出大量杰出将领。在众多将领中,杜聿明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作为黄埔一期的学员,杜聿明是名副其实的后来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显山露水,直到抗战之后才脱颖而出,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直接成为蒋介石最为倚重的黄埔系将领之一。
杜聿明一生最为辉煌的战绩,都是在抗战中取得的。尽管杜聿明率部歼灭日军数量不如薛岳,但他所面对的敌人都是最精锐的部队,可见他的军事才能。作为国民党军屈指可数的帅才之一,杜聿明在很长时间里一直充当着战场上的救火队长。
抗战时期,杜聿明成名于“滇缅路战役”,指挥过“昆仑关战役”,并取得了战役的胜利。1938年,随着武汉、广汉接连沦陷,中国沿海口岸遭到日军封锁。这时西南地区的国际交通线就显得格外重要,成为了援华物资的最重要通道之一。
1939年11月,日军为截断广西的桂越国际交通线,同时占领南宁,派出日军第五师团以及台湾混成旅团等部队从钦州湾企沙、龙门等地登陆,随后突破国军阵地,一路北上,先是攻占南宁城,后又占领昆仑关。
昆仑关位置极其重要,它既是南宁东北方向的天然屏障,又位于桂越国际交通线上。为了夺回昆仑关,进而收复南宁,当年12月18日,蒋介石以杜聿明的第五军为主攻部队。当时第五军是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素有“铁军”之称,战斗力很强。
昆仑关大捷
反观日军是有“钢军”之称的第五师团,双方在昆仑关及附近高地上,进行了激烈的交手。经过14天的浴血战斗,国军歼灭日军5000多人,成功收复昆仑关,取得了昆仑关大捷。虽然杜聿明获得了胜利,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国军1.1万人负伤,战死5500多人。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后,杜聿明逐渐来到了人生的巅峰,他有过三段辉煌的经历:担任国军东北保安司令长官、辽沈战役后期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权力)、淮海战役时期的徐州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权力)。
杜聿明可能没想到,一场淮海战役的大决战,让他直入谷底,最后沦为俘虏。1949年1月6日,解放军在消灭黄百韬和黄维两个兵团后,把目标投向了杜聿明集团,以10个纵队兵分东、北、南三路向其发起了总攻。
在解放军强大的火力前面,杜聿明集团难以招架,短短两昼夜的激战,数十万残余兵力人被压缩在以永城陈官庄村为中心约5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无法突围。1月的淮海战场天寒地冻,被围困的国军只能靠着空投物资苟延残喘。
陈官庄设有两个空投场,刚开始空投的是大米和面粉。随着柴禾等可燃物全部烧完后,又改成熟食(大饼、饼干、罐头等),结果这些很多熟食直接投到解放军的阵地上。1月10日下午,杜聿明残部被消灭,淮海战役至此结束,这一天是杜聿明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
杜聿明和蒋介石
大家都知道,杜聿明最后是被解放军俘虏的,那么他究竟是怎么被俘虏的呢?1月10日拂晓,淮海战场上的枪炮声逐渐远去。在陈官庄东南约20里的小村庄有一间相对完好的农家房子,这里是华野第四纵队的俘虏收容所所长办公室,收容所所长由纵队政治部主任陈茂辉临时兼任。
陈茂辉正在跟俘虏谈话,这时纵队卫生处赵云宏处长打来电话,说是又抓到一名国民党军官,他还有记者、司机和卫士,猜测可能是一个大官。大约两个小时后,门外报告电话中俘虏的国军军官押来了。
“押进来!”陈茂辉喊道。很快,三名俘虏被押了进来,当问到杜聿明时,对方谎称自己是国军第十三兵团的一名军需官,名叫高文明。陈茂辉是一个老红军,多年从事政治工作,审讯战俘有自己的一套。
“高文明”看起来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他穿着士兵的脏棉衣,还披着一件破大衣。一旁自称《徐州日报》随军记者的尹东生(其实是杜聿明副官)抢话说:“这位确实是第十三兵团高军需,这是他的证书。”
陈茂辉看了一眼证书,顺势将一个小本子递给“高文明”,“听说你们十三兵团军需处有6大处,你把6大处处长的名字都写出来。”对于陈茂辉这一要求,“高文明”先是一愣,随即伸手到大衣口袋里掏笔,掏了半天,掏出了香烟、牛肉干、高级水果糖,最后才从棉衣口袋里掏出一支派克钢笔。
杜聿明被解放军俘虏
这些高级物品一般国民党军官根本没有资格享受,加上“高文明”拿着笔写了几个字就写不下去了。这一下子引起了陈茂辉的警觉,一旁的尹东生再次插话:“长官,高处长的头脑被炮弹震坏了,我来替他写吧。”
陈茂辉直接拒绝了。吃午饭时间到了,解放军对战俘一向是宽大对待,陈茂辉决定先让三人吃饭。未曾想,三人被押出屋子时,恰巧碰到一群第十三兵团大批俘虏经过。有俘虏看到“高文明”便窃窃私语:“总司令……”
这被押送人员听到,当即报告陈茂辉。“高文明”的真正身份就此暴露,他就是杜聿明。眼看自己身份暴露,杜聿明直接拿起石头朝脑袋上猛砸,顿时鲜血直流,他被送到野战医院抢救……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杜聿明是宁愿自杀也不愿一直当俘虏,当然他对自己战败被俘也很不服气,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医院治疗期间,医生发现杜聿明身体不好,于是就一并给他进行治疗。
新中国成立后,杜聿明和黄维、宋希濂等人被一起送到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关押改造,其中杜聿明被誉为“头号战犯”。功德林监狱的前身是国民党北平第二模范监狱,它位于北京德胜门外功德林路一号。刚开始,杜聿明不愿接受改造,经常闹脾气。
北京功德林监狱
进入监狱时,杜聿明想得更多的是会接受各种惩罚,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使他思想发生了很大改变。前面提到,杜聿明自杀未遂后医生发现他的身体不太好,当他被送进监狱时身体情况依旧不乐观。
监狱领导接到上级通知,要求给杜聿明以优待。鉴于杜聿明身体不好,就给他安排了单间,定期还用小汽车送他去医院检查身体。为了尽快让杜聿明身体康复,相关部门还派人专程到香港、澳门为他购买贵重的药品。
医生发现杜聿明脊柱炎严重,经常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尤其是晚上睡觉根本不能转身,结果彻夜难眠。医生多次专门开会研究,除了给予药物治疗外,为了矫正变形的脊柱骨,就给杜聿明特别定制了石膏板,这样他躺下时就舒服多了,也能安稳入睡。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极度匮乏,副食品几乎没有,但监狱方面给杜聿明开小灶,他经常可以吃的红烧鱼、烧鸡和猪肉等营养价值高的食物,甚至每天可以喝到一磅牛奶。在监狱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的精心照顾下,杜聿明的身体有了很大的改观,多年的旧疾也逐渐康复。
好事情还没有结束,杜聿明被关押时很希望能了解亲人、朋友情况。在监狱方面安排下,杜聿明跟已经为人民政府工作的领程潜、张治中、邵力子、傅作义等人见面。当女婿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后,政府还主动为他跟杨振宁取得了联系。
杨振宁和妻子杜致礼
更让杜聿明感动的是,通过女婿、女儿间接知道了在台湾妻子曹秀清的情况。这一些看起不起眼的小事情,让杜聿明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杜聿明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后来对廖耀湘说:“当时,他们没有将检查结果告诉我,怕我思想上有负担,对身体不利。只是在我的病床上装了一个石膏架,让我躺着,不要乱动,并用最昂贵的进口药给我治病。后来我才知道,药是周恩来总是亲自批准特地从国外专为我进口的。就这样,我身上的疼痛慢慢减轻,心理上的疼痛也在减轻。我终于慢慢意识到:共产党是真心实意在为我治病,治我身体上的病。”
然而,真正让杜聿明等战犯彻底折服的还是要从抗美援朝战争说起。众所周知,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国民党军队,他们虽然失败,可一些将领被俘后根本不服气,黄维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杜聿明因在狱中得到优待,思想也有所松动,他在读了《论持久战》后,一度写下了万余字的读书笔记。
但是,杜聿明内心对解放军将领还是有些瞧不起,希望解放军能得到一些“教训”,进而为自己“出口恶气”。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类似杜聿明这种心态的战犯为数不少,他们认为我军武器装备、士兵素质等都不如他们。
杜聿明
之所以解放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并不是因为军事上的胜利,而是获得了老百姓的支持,至于我军将领的军事才能“不值一提”。1950年10月19日,26万志愿军兵分三路秘密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得知这个消息,功德林监狱的战犯们“内心窃喜”,他们是抱着看好戏的心态。
由于战犯中不乏跟美军打过交道,因此普遍不看好志愿军能够获胜。大家利用放风时间七嘴八舌地讨论,一些战犯认为这是苏美战争的预演,即将爆发。原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中将参谋长文强非常活跃,面对其他战犯询问抗美援朝的结果,他说:
“这场战争结果非常清楚。苏联在二战反法西斯战争中元气大伤,没有10年、8年肯定恢复不了。美国则得天独厚,根本没有上战争伤及本土。所以,这场战争的结局是美国必胜,苏联和中共必败,我们校长回大陆的日子指日可待。”
文强越说越兴奋,回到宿舍后还专门写了一篇《美朝战争的预测》。这篇文章长达5000字,文强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志愿军无法取胜的种种理由,最终得出结论:美国必胜,志愿军必败。
这一次,这些战犯被再次打脸了。从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发起了第一次战役,到最终把战线向南推过了三八线,狠狠地打击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嚣张气势。当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取得捷报传到功德林监狱,战犯们被彻底折服了。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杜聿明等战犯也终于明白,为何当年他们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结果还是战败了。此后,杜聿明积极行动起来,为志愿军积极建言献策。当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杜聿明充满深情地说:“我对于抗美援朝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的豪情壮志,感到无比兴奋和敬佩。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确实站起来了。”
大家都知道,抗美援朝战争期后勤补给线遭到严重破坏,前线志愿军物资极度匮乏。志愿军没有制空权,战士们夜行昼伏,有粮食也难以生火做饭。同时,朝鲜战场冬季时间长,后勤保障部门就研发了炒面。
所谓的炒面就是用70%小麦、30%大豆、玉米或高粱经炒熟、磨碎、混合,再添加0.5%的食盐。这种炒面易于保存、运输,加上口感还不错,深受志愿军的喜爱。当时志愿军每月需要炒面1482万斤炒面,东北地区无法完全供应,缺口需要关内解决。
周总理非常重视,当即布置任务,东北人民政府据此还下发《关于执行炒面任务的几项规定》的通知,对炒面的质量提出要求。一时间,全国各地出现了“男妇老幼齐动员,家家户户忙炒面”的场景。
周总理本人在百忙之中也亲自到制作车间,与大家一起为志愿军制作炒面。全国群众上下为志愿军制作炒面的场景,也让功德林监狱里的战犯们大为震撼。杜聿明抱病为志愿军炒面,这一次他没有丝毫怨言,完全是心甘情愿这样做。
制作炒面
原国民党军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也积极参与炒面的制作,当制作炒面的任务完成后,他据此写了一首诗,题目是《为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炒干粮》:
调和鼎鼐倍辛忙,为最爱人爨糇粮。只缘此身罪待改,心逐米粒到战场。昼烽烟夜烛天, 挥汗酣战灶台前。千杓万铲浑意倦,大同江畔报敌歼。
与杜聿明受到大陆方面的优待相比,远在台湾的亲人生活就艰难了,台湾当局几乎不给他发救济金。1957年的一天,身在台北的曹秀清突然收到在美国的女儿杜致礼的来信,信中含蓄地写道:“你的'老朋友’与我通信了,他非常关心你,惦念着你们母子的安全。”
那一刻,曹秀清泪流满面,她知道女儿信中的“老朋友”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丈夫杜聿明。于是,曹秀清向当局提出要去美国看望女儿的要求,但蒋介石知道杜聿明在大陆情况,直接拒绝,这让曹秀清心灰意冷。
祸不单行,蒋介石停止了杜聿明长子杜致仁在美国留学的贷款,致使杜致仁服用安眠药自尽。曹秀清彻底绝望了,她渴望跟丈夫团聚。继续说杜聿明,由于在改造期间表现突出,1959年12月4日,杜聿明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特赦战犯之一。
战犯特赦大会
接过特赦书那一刻,历经无数次生死时刻的杜聿明,一度泣不成声。1961年3月,杜聿明等人被安排进入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成为一名文史专员。对于杜聿明来说,余生再次跟妻子曹秀清团聚几乎不可能。
周总理将这种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在他的精心安排下,1963年曹秀清从美国辗转瑞士、莫斯科回国。分别14年后,杜聿明和曹秀清终于再次重逢,两人的激动心情可想而知。回大陆之前,曹秀清比较担心丈夫生活情况。
在曹秀清看来,丈夫是败将的身份,获特赦的丈夫是不是真正愿意留在大陆生活。见面后,曹秀清把自己的担心说了出来,杜聿明就把自己多年来的经历和盘托出。当杜聿明说到人民政府如何给自己治病时,曹秀清这才知道丈夫是心甘情愿留下来的。
曹秀清回国不久,就得到了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接见。周恩来考虑得很周到,接见杜聿明夫妇那天,他还邀请了张治中夫妇、傅作义夫妇作陪。周总理对曹秀清回国表示欢迎,对他说:“欢迎你回国定居,你的一切活动没有任何限制。”
周恩来的亲切关心,让使杜聿明夫妇非常感动,更坚定了两人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1964年11月,杜聿明受邀参加第四届全国政协会议,并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从一名战犯,到走进人民大会堂参政议政,这是多么大的戏剧性变化。
杜聿明夫妇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在北京病逝,终年77岁。悼词中这样评价杜聿明:“他虽然走过曲折的道路,但他有光荣的后半生,为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人民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