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遗珍:从西夏王国到敦煌壁画

2021-05-12 08:48

冰雪覆盖的祁连山下,有一个曾经美丽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额济纳,古代的额济纳有两座非常著名的城市,居延和黑城。现在虽然这两座城市都随同额济纳一同荒凉了,但是在丝路上都曾经产生过灿烂的文化。

额济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北角,这里聚集着土尔扈特人,他们是蒙古族的一支,蒙古族作为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他们的族源可以上溯到最早在丝绸之路上往来奔波的塞人。塞人依靠驯马获得了承担东西方两个世界联系的重任。在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之前,中西文化交流主要从北部草原进入西域和中原。额济纳是重要的必经之地。

额济纳境内有座居延湖,因此历史上称作“居延”,从青海境内南山发源的弱水,出祁连山谷到张掖向北而去,注入居延海。汉代之前,弱水下游为游牧民族控制,这条水将居延河与丝绸之路连在了一起。古代居延海水草丰美,是极好的牧场。匈奴称之为天池,意思是上天对他们的赏赐。匈奴正是依靠居延海和弱水滋润的牧场放牧牛马,组织起声势浩大的骑兵,顺弱水而上,控制河西走廊,并进一步威胁中原内陆。

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出使北地两千余里,驱逐匈奴饮马居延海,最终控制了居延的汉王朝,也控制了丝绸要道。

汉武帝认为,要牢牢掌握河西走廊,必须把农业区域向西推进,这项决策便是屯田。难以想象的是,静静的沙海中,当年竟有十八万屯田大军在这里且耕且戍,保障着丝绸之路的畅通。

居延海周围丰富的水资源是屯田事业的开发对象,当时居延享有“大粮仓”之称,据记载,西马田关区一次修治水渠就动用了屯田军1500人,那时的居延海周围桑麻翳野,牛马遍地,那富饶的情景只有在今天的江南才能见到。

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换和以屯田为中心的农牧业生产,导致了经济的繁荣,留下灿烂的文化遗产。甲渠侯关和肩水金关是居延屯田的两处要塞。20世纪30年代,中国和瑞士联合组成的西北考察团,在这里发现数万枚汉简,1973年又出土两万多枚,这些写在木简上的屯戍文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官方文献,被视为20世纪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出土的文书中,有都御府颁发的律令,皇帝的诏书,人口的登记册等,反映出中央王朝对河西地区的有效管理。数万枚保留着古代文字的木简,突然拂去两千年岁月的风尘,展示在人们面前,令发现者惊喜震撼。

▲ 居延汉简

两千年里失落的是一座座烽燧、一段段城垣和一片片胡杨林,深埋于沙土中的文明,却一再顽强地展现,它那灿烂的光辉把过去和今天生动地连接在一起。

▲ 瑞典年轻考古学家贝格曼

在额济纳旗政府东南方35公里处,有一座城墙保存完好的古城遗址,从城内市井建筑的残垣断壁,可以看出昔日街巷的布局。当年马可波罗从草原进入中国时,曾到达一座佛寺雄伟,牲畜甚多的城市。许多人猜想,今天的黑城就是马可波罗到过的城市。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西北建立了西夏王朝,都城兴庆府在今天的银川,巍峨神圣的西夏王陵显示出这个王朝的强盛。黑城是西夏的黑山威服军司所在地,委以军事重镇,它遥遥地守望着丝绸之路,维护着那里的安全与繁荣。

▲ 黑城遗址

黑城的城墙十分高大,残存部分还高达9米,由于墙高难以辨认方向,进城的人往往迷路,加上风声呼啸令人心悸,难得有生命造访。古城便被传说得越加神秘,其实任何废墟的沉默都证明着文明的诉说。

黑城东西长不过450米,南北宽不过380米,其中有民房也有官邸,今天我们尚能从艺术品中领略西夏贵族的音容笑貌。

已被沙土掩埋的木鞋、木梳,或许是平民生活留下的印迹。在城的西北角有一片面积不小的碎瓷。那些黑釉黄花的碎片,向我们追述着古城往日的繁华。陶瓷制造是西夏手工业水平的重要体现,它的黑釉和双耳罐、瓷扁壶,曾经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 黑城遗址航拍

西夏王朝佛教盛极一时,元昊时期曾规定每一季的第一个月的初一,为“圣节”。官民在这一天要礼佛,用行政命令扶植佛教的方法把佛教推向更高的地位。黑城有很多处佛塔和寺庙遗迹,显然这里曾是西夏的佛教中心之一。

当地人称“擦擦”的小佛像默默地散落在地上。千年遗事,佛像依旧,虔诚依旧。

发展佛教就必须翻译佛经,这可能是创造西夏文字的一种重要动力。佛教是促进文化交流的动力之一,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羌人,在把汉语佛经译成西夏语言时,借鉴汉字笔划构造,创造了西夏文字。西夏文字在文字的结构上,字体形态和书写规则上,都和汉字非常相似。却不肯有一个文字与汉字在写法和用法上相同,这样一种文化的吸取与创造,体现着党项人特有的进取。西夏的印刷术非常发达,收藏于俄罗斯冬宫博物馆的一块木雕版,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工具。

▲ 西夏木雕版,藏于俄罗斯冬宫博物馆

公元1227年,西夏被元朝所灭,西夏文也随之消亡,数百年后解读它,竟成了一门深奥的学问。

黑城能和西夏文明联系起来,缘起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古城废弃前,曾有过一场激烈的战斗,难道这破碎的磨盘曾被当作最后的武器?

传说中的最后城主黑将军英勇盖世,与汉族争霸中原出师不利,守于黑城。中原大军久攻不克,便阻塞流入城中的黑河水,水断后,黑将军令士兵在城东北角掘井取水,但掘井80余处滴水未见,情急之中他把所藏珍宝全部倒入井中,率兵背水一战,无奈寡不敌众,战败身亡,黑城陷落。

这一传说与史实相去甚远,但井中藏宝的故事却吸引着人们探索的欲望。1908年,沙俄地理学会组织了以科兹洛夫为队长的探险队来到黑城,他们没有找到希望中的神秘宝藏,却在城外一座塔内发现了大批西夏文文献,科兹洛夫被这一发现惊呆了,他在书中写到,我发现了一座伟大的博物馆,这些文物包括刻本、抄本书籍2000多种,佛画300张和大量木质青铜锻金的小佛像,所有的文献被运回了彼得堡,至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

科兹洛夫和斯坦因攫取的西夏文献中,有大量佛画。看来,西夏的绘画作品大多以宗教艺术形式保存下来。这些作品在吸收中原绘画传统的同时,又接受了吐蕃传来的密宗绘画艺术的影响,在构图、造型、线条、敷彩等方面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格。

▲ 科兹洛夫探险队

西夏王朝之所以有大量的绘画作品,原因在于它的创始者本人就喜爱绘画,历史文献记载,李元昊本人就善绘画,遗憾的是文献中并没有提供他的作品。

千年沧桑,失落了黑城,荒凉了额济纳。肆虐的风沙吞噬着昔日的繁华,也吞噬着充满生命的绿洲。

▲ 1910年在俄国展出的西夏文书

土尔扈特人还顽强地生活在沙漠深处,他们在清朝雍正九年迁徙到额济纳河流域,在他们到来之前,黑城已无人居住,他们的祖先也无法说清是什么人,为什么放弃了这座城市,但是他们已经感到,缺水是重要的原因。

祁连山的雪水不是无限的,随着水资源的短缺,额济纳逐渐风光不再。

20世纪20年代,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描述居延,简直就是一个无限美好的人间天堂,古老的胡杨树令人心驰神往。

1927年,一位德国摄影家还拍到了这样的景象。然而,到了1979年,中日联合摄影队来到额济纳旗时,历史上宽阔的河流,已经如同小溪了。

年复一年的狂风,年复一年的飞沙,掩不住黑城光芒四射的文明,却阻断了生命的流水。

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茫茫荒漠上,矗立着一个名叫敦煌的边关重镇。从这里再往西,就进入真正的西域了。

▲ 莫高窟

敦煌,一个响亮的名字,它真正的不朽源于这里的佛教艺术石窟群。

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穿过古代丝绸之路,走到这里,就走到了进入西域的最后一个边关重镇。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起始,也是西域各国商贾,进入中原的最后一道关口。敦煌最重要的价值,是那黄沙淹没不住的敦煌石窟群。这座举世闻名的古代艺术博物馆,记载着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历史,记载着中外文化交流所蕴含的创造文明的动力,记载着丝绸之路延续千年的伟大奇迹。

莫高窟是敦煌石窟群体的代表窟群,它凿建于今天敦煌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的断岩上。自公元366年开始,在其后的1000年中,这里陆续开窟造像,鳞次栉比的佛窟,分布于高10米至30多米的断崖上,形成南北长1680米的石窟群,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

敦煌的名称始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古人曾有过这样的描述:敦,大也,煌,盛也,大而盛者曰敦煌。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咽喉要地,中原政权自汉武帝时代,就开始在这里开发经营。敦煌的繁荣也得益于中原的大量移民,他们不仅为保卫和开发敦煌提供了人力,同时还带来了内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使敦煌从以游牧为主转变为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生活,逐步发展成为粮食基地。

莫高窟分为南北两区,南区的492个洞窟,乃礼佛活动的场所,拥有彩塑2000多身,壁画45000多平方米,木构窟岩5座,北区的243个洞窟,乃僧侣休息、居住场所,但多为彩塑和壁画。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如果说延续千年的莫高窟是一个奇迹,那么这个奇迹直接得益于丝绸之路。敦煌佛教文化和西域文化、儒家文化相互融会,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铸造了这里的辉煌。

石窟寺和地面寺院一样,是佛教徒修行的场所,它起源于印度。敦煌石窟形象而真切地体现了这种别具一格的寺院的历史沿革和兴衰。禅窟顾名思义是供僧人坐禅修行的。佛窟正面塑像,让修行者瞻仰膜拜。左右两边各开两个或四个仅能容身的斗室,修行者就在这里坐禅修行。中心塔柱窟是在石窟中供奉佛塔。中心塔柱窟前的窟顶已经明显的被汉化了,是北朝时期最典型的窟形,就是中原建筑风格。强势的中原文化,很快就让这种殿堂窟成为了主要的洞窟建筑形式。

早期的彩塑主体性造像都是身体紧贴墙面的高浮雕,菩萨高髻宝冠辫发垂肩,上身坦裸,或者这样露着一个肩膀。无论是相貌还是装束,都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情,但是只要当地的人动手去模仿,去制作,就必然会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本土文化参与进去。

到了隋代,彩塑已经完全离开了墙壁,充分发挥了彩塑的主体性、独立性的特长。隋代彩塑有的头很大,躯体粗壮,腿较短,但隋代后期的大部分彩塑,已经接近标准的中国人的身体比例了。唐代,敦煌彩塑的体积规模和数量空前增多,题材广度和艺术成就都超越前代,后世也无法超越。盛唐之风深深地体现在敦煌彩塑艺术中。唐代的菩萨像饱满丰腴,衣饰装饰丰富,充分反映了唐代以秾丽丰厚为美的审美意趣。佛像在数量上、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群塑已十分普及,布局合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佛国四大天王,力士和被踩在天王脚下的地鬼们的表情,姿态塑造得极富戏剧性。唐代艺术匠师,以高超的写实技巧把人情味、世俗感和生命的意味熔铸在佛教天国里。天国与人间,彼世与此世,似乎只有一步之遥。

莫高窟最大的佛像,高34.5米,它的气定神闲,是唐朝鼎盛国力的体现。这尊涅磐像表情安然,全无濒临死亡的痛苦和恋世的感觉,蕴含一种东方才有的内向隽永的含蓄美和深远的境界。

敦煌壁画艺术规模的宏大,描绘的精美,内容的广博,时间延续的长久,可称之为世界之最。作为古代画匠们,由心底的崇拜流露出的艺术,他们的精湛、辉煌,佛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令人震惊不已,敦煌壁画可称作是墙壁上的图书馆。

敦煌壁画将佛教经典通俗化、形象化,用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和中国所特有的经变画等方式,来宣传佛教的文化和理念。

早期的壁画以弘扬佛法为主,在延续千年的艺术创造中,佛像画是永恒的主题。佛教通过佛像画向人们宣传佛陀普度众生,禁恶行善,未卜先知的功德。

《维摩诘说法图》展示出佛教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分量,维摩诘端坐正中,平静地诉说人生的真谛,周围听讲者们为佛理所感动,观看者如闻其声,这是敦煌特有的梵音。

▲ 维摩诘说法图

虽然这500个强盗作恶多端,被国王抓起来挖去眼睛,但是佛祖帮他们复明,他们为此皈依佛门,改邪归正,佛的力量就是这样的神奇。

为了赢得更多的信仰,佛教文化还要融入儒家思想中。它给中国原有的神话故事赋予了更具想像力的表现。充满灵性的猴子,带翼的怪兽,作为狮虎变形的辟邪和各种瑶草香花一道,组成了人们向往的净土世界。

在敦煌壁画中还找到了宣扬善恶因果报应的“九色鹿”的故事的原型。敦煌壁画打开了丝绸之路上生活的历史长卷。商旅出发前的祈祷,由骆驼、马、驴、骡子组成的商队,寻找水源的重要,求医、治病、捕鱼,都通过一个一个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来。

▲ 九色鹿

在艺术手法上,用中国的线条勾勒表现后,又用西方的晕染法填充颜色,所以人物表情才这样生动,这样富于质感。

壁画艺术经过隋代的探索,到了唐代更加娴熟精湛,画家通过雄伟壮观的宫殿楼阁、绚丽多姿的山水景致来创造辽阔的境界,中国式的绘画技法已得到充分的表现。

敦煌飞天图是世界美术史上的奇迹,敦煌飞天与莫高窟同时出现,伴随莫高窟跨越千年岁月,敦煌可谓是飞天的王国。飞天是佛经中的天歌神和天乐神,在佛教净土世界中表演歌舞。

飞天在传入敦煌之前,经中亚等国,吸收了希腊、罗马、波斯的艺术后进入西域,所以飞天是各种文化的复合体。早期飞天有明显西方古典艺术小天使的痕迹,肩上长着翅膀,受印度、西域艺术影响的飞天,五官较大,身材短粗,U字形的体态,成为他们最典型的标志。

飞天形象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就与道家飞仙相结合,带有了中国的特色和民族的风格,中原式飞天承接了南朝秀骨清相的特点,清瘦而潇洒。

隋唐两代敦煌飞天艺术的极盛时期,从外观造型到内心情思的表达,都完成了中国化、女性化、世俗化、歌舞化的历程,表现了空灵欢乐的精神境界和雍容华贵的民族风格。

飞天的演变反映的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敦煌艺术正是一直积极地接受外来文明,才使自己的生命史不断地呈现奇迹。

敦煌壁画中的乐舞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精品,反弹琵琶的舞姿,引发了舞剧《丝路花雨》的创作灵感,取得名扬海内外的巨大成功。

在壁画中有音乐题材的洞窟有200多个,不同类型的乐队有500多个,各类乐器40多种,共4500多件,我们可以数出琵琶、箜篌、羌笛、胡角、方响等多种乐器来,却无法听到这中西合壁的交响。

胡腾舞要饮酒后借酒兴起舞,左右摇摆跳跃,所谓“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软弱满灯前”。胡旋舞以旋转为主,而且节奏很快,白居易诗说,“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据记载,唐代最善于跳胡旋舞的人是安禄山和杨贵妃。数百人一起演奏起舞的盛大场面,是盛唐气象的体现之一。据说当年唐玄宗可以亲自指挥300人的乐队演出,而且有一声错误,他立刻可以觉察纠正,这种大型乐舞表演的场面,只有凭借敦煌壁画所记录的内容一窥豹斑。

重大的历史事件也被如实地画到了壁画上。有一幅《张骞出使西域图》生动地表现了早在2000多年前,汉臣张骞为完成汉武帝的使命,跋山涉水,历尽艰险,探访西域的史实,形象记录了中国古代外交的历史。

▲ 张骞出使西域图

《唐僧取经图》描绘了唐僧取经的故事,猴行者陪伴玄奘在虚白光中认敬菩萨影像,把经变的严肃性和传说的趣味性巧妙结合,形成佛教中壁画形式的创新。

▲ 唐僧取经图

莫高窟的画匠从来没有脱离他们的现实生活。《胡商遇盗图》中举刀搜财的强盗,何等趾高气昂,胡商苦苦哀求,无非想挽回一点损失。丝路贸易原来充满了艰险。

▲ 胡商遇盗图

那欢庆的场面是何等的欢乐,不时有人因为开怀畅饮而醉倒,而《送老图》中尽管亲属痛哭悲伤,老人却平静而安详,唐人的气度略见一斑。屠宰店里屠夫挥刀割肉,忙得不亦乐乎。手工作坊内,制陶冶铁者,按照生产规程一丝不苟地工作,即使刷牙这一遵守卫生的细节也被画工注意到了,仅这项举动就领先欧洲达800年。

当然,丝路上残酷的战争场面是不能回避的。弓箭和战马之间的较量,体现着各民族统治者对控制丝绸之路的渴望。

北宋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在这幅高25厘米,长5米多的写实画卷上,记录了北宋国都开封的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工商经济、交通运输的盛况,以及民情民俗和社会各阶层人物生活的对比,是研究宋代历史的形象史。

敦煌壁画中的《五台山图》要比《清明上河图》出现得更早,它规模宏大,是世界上罕见的全景式形象地图,画中详细描绘了东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圆500里的山川地形和社会风情。图中的地理状况与现实基本一致,沿着画面上的线路,人们可以准确地到达五台山。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认为,这幅地图的准确性令人不可思议。

▲ 五台山图

《五台山图》还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风尘仆仆的商旅、辛勤的农夫,守关的士卒,赴任的官吏,全都跃然纸上。目前,仅存的唐代殿堂的佛光寺,在图中也有准确的描绘,这幅壁画不仅是艺术品,而且是当时地理学水平的体现。

科技的发明和应用,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聪明才智,敦煌壁画中的科技含量也会让你大吃一惊。犁,这种代表当时最先进水平的农耕工具,在敦煌壁画中已经被广泛地使用,而且在敦煌壁画中记录下来的许多农业生产技术,直至今日的河西地区,仍然没有停止使用。

敦煌石窟艺术是在传统中原文化的基础之上,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营养创造出来的,它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内涵深邃,艺术精美,是世界佛教艺术的瑰宝。在我国以及世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来源:丝路人文地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0)

相关推荐

  • 参观中国园林博物馆 、敦煌研究院主办的" 千年敦煌一一石窟壁画中的营造之美″展览 | 作者 阿燕

    参观中国园林博物馆 .敦煌研究院主办的" 千年敦煌 一一石窟壁画中的营造之美″展览  阿燕 当敦煌来到园林 由不得我彷徨 由不得我 犹豫 由不得我放下手中的笔 转身来到这里 中国园林博物馆. ...

  • 历史上的明珠:敦煌

    在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处,有一个地方,它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是东方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说到敦煌,大家一定不陌生. ...

  • 凿窟、工匠和颜料:敦煌壁画背后的故事

    莫高窟参观预约网2021-04-29 08:53:15 敦煌壁画艺术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丰碑.不仅学者.艺术家对其艺术成就叹为观止,普通人也能从中感受到无穷的艺术魅力. <如何 ...

  • 敦煌,莫高窟。

    ▲點擊音頻聆聽音乐 敦煌乐 明·杨慎 角声吹彻梅花,胡云遥接秦霞. 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 汉使牧羊旌节,阏氐上马琵琶. 梦里身回云阙,觉来泪满天涯.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历经数千年 ...

  • 庐江草堂收藏300张莫高窟老照片,重现《敦煌佛影》

    莫高窟南区洞窟外景 莫高窟第251窟 北魏 彩塑 何鸿先生对敦煌,可谓一往情深,自从见了一面,就年年必去,二十余年如一日,不能自拔.作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鉴赏专业的老师与专家,如此而为,自然是大有裨益, ...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敦煌莫高窟/彭鸽

    中国四大石窟,我分别于2015年暮春到过洛阳龙门石窟.于2016年寒露时节到过天水麦积山石窟.于2020年仲夏到过大同云冈石窟.单单敦煌莫高窟从未到过.我当然知道,莫高窟是四大石窟中最负盛名的一个,它 ...

  • 跨越千年的丝路遗珍——永远的敦煌 | 流失海外绘画珍品高清原色出版!

    "敦,大也:煌,盛也." 20世纪初,王道士重亮了敦煌尘封多年的佛光.敦煌492个洞窟,见证了丝路曾经枝繁叶茂的文化,造就了举世瞩目的显学"敦煌学",但也使得一 ...

  • 丝路遗珍丨北周李贤墓出土的鎏金银瓶

    直到隋唐时期,朝廷仍将金银胡瓶作为一种珍贵物品用以赏赐给有功人员.<隋书·杨素传>载:拜(杨)素子玄将为仪同,赐黄金四十斤,加银瓶,以实金钱.<旧唐书·秦叔宝传>载:" ...

  • 探寻丝路遗珍---阳关

    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乡,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 ...

  • 丝路遗珍-武山水帘洞石窟群

    甘肃武山水帘洞石窟群,位于甘肃省武山县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榆盘乡钟楼湾村鲁班峡丛山中, 与县域境内的木梯寺石窟群和甘谷大象山石窟群.天水麦积山石窟群遥相呼应.是陇南地区规模仅次于麦积山石窟的一处较大的 ...

  • 敦煌遗珍-云游僧画卷

    2021-04-13 12:15 <行脚僧图>也叫"云游僧"图.也有称"宝胜如来像",可能是受当时唐玄奘取经的故事影响,此内容是敦煌当时流行的主题. ...

  • 屏风与衣架:从敦煌壁画看传统家具(四)|学海遗珍

    2021-03-26 10:02 文 / 胡德生 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屏风的使用较前代更加普遍.不但居室陈设屏风,就连日常使用的茵席.床榻等边侧都附设小型屏风. 这类屏风通常为三扇,还有多至十扇至十二 ...

  • 屏风与衣架:从敦煌壁画看传统家具(四) | 学海遗珍

    - 学海遗珍 · 第六十期 - 屏风与衣架 从敦煌壁画看传统家具(四) 文 / 胡德生 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屏风的使用较前代更加普遍.不但居室陈设屏风,就连日常使用的茵席.床榻等边侧都附设小型屏风. ...

  • 胡床与椅凳的演变:从敦煌壁画看传统家具(二) | 学海遗珍

    - 学海遗珍 · 第五十八期 - 胡床与椅凳的演变 从敦煌壁画看传统家具(二) 文 / 胡德生 东汉末年,随着佛教东传带进的名叫"胡床"的坐具,在敦煌壁画中也有表现和描绘. 敦煌2 ...

  • 与发现同行 · 敦煌遗珍

    20世纪初,是一个大发现的年代,中国现代四大发现,大内明清档案,甲骨文,藏经洞经卷,居延汉简都在这时被发现. 从敦煌市区开车半个小时,就能看到流经莫高窟的大泉河.大泉河唐时称为宕河,从莫高窟南边的山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