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择校与择偶的比较
人生面临着很多选择,这些选择体现在我们教育经历的每一个节点上。例如高考择校、考研择校等,这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择偶”这样一个热门话题。择校和择偶到底有什么异同呢?
首先,二者都受刻板效应的影响。比如在高校研究生录取环节,本科出身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参考因素,不排除院校歧视的可能。当然,高校本着“择优录取”的原则,看重学生上一阶段的学业情况,这本无可厚非。可还是有一些学校和学生遭受了歧视,被贴上了诸如“考研大校”、“死读书”、“高分低能”等不太友好的标签。择校中的刻板效应,在择偶中也同样存在。有些人会过分看重对方来自哪些地域、哪些省份,仅仅依靠这些背景因素就以偏概全地“贴标签”,对他人进行简单粗暴的评判。例如上海男人被定义成“小气、抠门、自私自利”等。择校择偶中诸如此类的片面评价,都是一种刻板效应的体现。
其次,两者都表现出基于颜值的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是夸大某一方面的好印象而遮蔽其他。比如学生择校的时候,不少人会因为某所学校的校园很美、图书馆很现代、宿舍很新,就钟情于这所学校。而更应该考虑的诸如学校学科排名、就业率、毕业生薪酬水平等,反而不那么受关注。在专家看来,择校时学生关注一个学校的“外貌”,似乎略显滑稽和浅薄,但时下还真是越来越流行这样的趋势,被戏称为“外貌协会”。择偶中同样如此,外貌的影响非常重要。人们普遍倾向于要找“好看的”,认为外表好看的人,其他方面也不会太差,就会放大颜值的晕轮效应,甚至做出错误的推断。
最后,二者都会受到外界的干预。无论是择校还是择偶,似乎都不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小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事情。当你择校时,亲友和师长们会在你耳边说,这个学校不行,这个专业不好找工作,这个地方离家太远了……当你择偶时,他们又会说,这个太矮太丑了,这个没钱没才,这个不够温柔体贴……。择校择偶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外界干预,个人不容易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
当然,择校和择偶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比如我们择偶的时候,存在一个漫长的动态考察的过程。当两个人在长期的相处中感觉到不合适的时候,任何一方都有权力选择中止这段关系,哪怕是既成事实的婚姻关系。但是在我国,择校往往是短暂的一次性选择。如果你发现你适应不了你当初所选的学校,你却没有办法轻易终止这种选择,除非退学了重新报考,付出很大的时间精力和机会成本。所以,分手和离婚比“退学重来”更为普遍。
总之,择校和择偶有着一些相似的逻辑。无论是作为社会组织的“校”,还是作为丰满个体的“偶”,在“择”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明晰自身的实力和需求,挑选出适合自己的对象。自身实力过硬、目标需求明确,才能在众多选项中做出精准而适切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