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6寒门子弟的“低自我效能感”陷阱
寒门为何再难出贵子?这一反问也许会打破社会大众的期望,人们在内心深处总是希望寒门可以出贵子,这似乎也给平凡的自己一点希望之光。的确,我们不能否认,寒门能出贵子,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寒门出贵子的比例相对偏低,要发生这种逆境的翻转是非常困难的!那么,寒门难出贵子仅仅是因为学生深处寒门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寒门难出贵子的深层原因是家境贫寒让寒门学子自信心不足,从而造成寒门学子自我效能感较低,认为自己不可能实现人生的逆转。
一、寒门学子自我效能感偏低的成因分析
何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为“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并提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个体自身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情境条件。以下将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分析为何寒门学子自我效能感偏低。
(一)相关学业成败经验较少所致
常言道:知识改变命运。在社会运行规则里,人们默认对于寒门学子而言,只有通过努力读书才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但我们也明白,寒门所带给这些学子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资源的不足。在学业上,唯一给寒门学子输入的地方就是学校。他们没办法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也办法接触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他们的学习世界里,基本上只有一些浅显的书本知识。不像生活富裕的家庭,有机会接触到各类学习活动。这对于寒门学子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他们甚至有些人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后,由于家庭的重担,不得不辍学。据2018年高考数据统计,全国各省市高考文理科状元总计68位,其中90%左右的孩子属于小康家庭水平,而来自寒门农村的孩子仅仅只有不到5%。因此,相对而言,寒门学子学业成败经验较少,从而导致其学业自我效能感较低。展开来讲,成功经验可以促进人的自我效能感,失败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寒门子弟极少参加高挑战度活动,缺乏成功甚至失败经验。“没有相关经历”的状况,可能会使他们自我效能感模糊,比如没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没有明晰的自我判断和定位、对自信心的感知比较模糊和迟钝。
(二)替代性经验不足所致
当人们观察他人的行为时,替代经验会影响自我效能感。比如说我们看见一个与自己类似的人在一项任务上成功或失败,自身的自我效能感也能够随着提高或降低。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寒门出贵子的例子越来越少。从2019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公布的数据发现:其新生中寒门学子的比例分别为19.3%和16.3%,寒门学子上清华、北大的通道没有关闭,但是依旧不占两成。再看中国社科院社会学发布的报告称,城市毕业生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的比例为47.8%,农村毕业生仅为31.1%,前者进入外资企业的比例为10.4%,后者仅为2.5%。因此,对于寒门学子而言,整个社会成功的替代经验并不是很多,这让寒门学子认为自己一生的命运也就只能归于平凡,归于质朴,认为自己根本不可能成为那所谓的“贵”子。
(三)其他间接因素所致
对于自我效能感形成而言,最重要的影响为个体自身的成败经验与替代经验。除此之外,也受情绪唤醒、言语劝说、情境条件的影响。比如说对于寒门学子而言,他们相对具有较高的生活焦虑,一边需要处理好学业,一边还要分担一些家庭重担。那在双重的压力下,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具有高度的生活焦虑,从而影响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再比如说家庭所提供的不佳的环境条件,比如家庭氛围不够开放民主、父母的教养方式不科学等,也会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这些因素类似于成人世界中的“低收入陷阱”,“处境不利”足以影响当事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举止表现,让最终结果也表现出成绩不佳。或者类似于运动员竞技时的“过于紧张或沮丧”等“失常”状态,跟普通人相比条件更恶劣,最终的成绩也很容易低于平均分。
二、自我效能感较低对寒门学子的影响
班杜拉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会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也影响人们对该活动的坚持性。这包括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影响习得行为的表现,以及开展活动时的情绪,等等。若寒门学子自我效能感偏低,会影响寒门学子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他们倾向于选择一些简单的任务,来满足自身安全的需要。但对于身处寒门的他们而言,没有很好的外部条件,只有通过努力与坚持,并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与迎难而上的态度,才能让自己实现人生的逆袭。若在坚持性、面对困难的态度等都不佳的情况下,就很难实现寒门出贵子。因此,自我效能感偏低成为阻碍寒门学子成为贵子路上难以逾越的高山。当然,对于那些成为寒门贵子的例外而言,基本上都具备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他们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综上所述,自我效能感偏低是寒门难出贵子的根本原因。如果想打破寒门难出贵子的困境,首先就应该在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下手,只不过这条路还很漫长,需要慢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