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另说《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即《老子》,被误传得面目全非。两千年来,在《道德经》已非老子真经的情况下,天下学者总是牵强附会的强解《道德经》。
很多人更是连怎么读《道德经》都没学会,就要解释“真正”的《道德经》,沽名钩誉,遍地大师误导他人。本公众号整理的有关《道德经》文章,也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供参考。
原文引自1972年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群中出土的帛书《老子》。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简单直译:道,如果可以说清,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可以命名,就不是永恒的道名。无(形而上),可以称为天地形成的起源;有(形而下),可以称为产生万物的母亲。所以,要从恒无中体悟道的奥妙,要从恒有中观察道的端倪。无与有两者都出自于道而名称不同,可以共同称为玄奥。玄奥而又玄奥,是所有奥妙的门户。
道,很多人都认识这个字。道路、规律、功力,具体的、抽象的,凡是你能想出来的、说出来的其实都不是老子心中所指的道,这个道是在虚无中开的一扇门,无就是没有,在没有中怎么开门?
你一听是不是觉得好像很玄乎,什么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实,我们感觉到很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因为我们是俗人,无法真正理解所谓“道”的层面。
实际上,老子本人也觉得给这个无中开启的门取名字很难,因为,我们理解一个东西,总是从已知的经验中去连接,从实用的立场去取舍,这个对我们来说未知的、陌生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寻常的东西,其实应该才是最稀有的宝贝。
如何才能真实地体悟这个道呢? 那就是把自己已知的都抛弃,把自己的大脑意识像电脑格式化一样清零,当脑子里空空如也,就开始接近“道”了。
大脑放空,什么也不想,哪怕放空的这个念头都不能有。经过长时薰修,终有一日总会朦胧碰触并感受那个“众妙之门”的存在。
启动了这个门,开启深藏在内的觉知,启动先天能量,打开本有智慧,一切心领神会,一通百通。她像一面无形的镜子,把一切都尽收眼底,包罗万象。这才是本我,只有她才有资格说“道,可道!”找到了这个,也如同《六祖坛经》说的:“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不动摇,本自具足,能生万法。“
所以,道,可道,谁可道?必须是通过修持已经感受到“道”的人站在更高的维度,以听众听得懂的方式不离道而论“道”。当然,用嘴去讲述,用文字写出来都只是冰山一角,但也是“无法可说”。总之,入“道”后的好处数不清,所以才会说是众妙之门。真实境界只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后才能感受那妙不可言。
人,终其一生,不管怎么活,无论富甲天下还是王侯将相,还是权倾朝野,而最最关键的就是“入道”。古人说:学道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因为他的境界、气派、胸襟必定与众不同。这种不同的境界从那里来呢?从实相智慧而来,是道体上所产生的,自然而来的。
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而不能入“道”,势必如同入宝山而空手归!只有找到这个玄之又玄的门并开启,且幸运的走进这个门,才算是“上道”,从此,才算是真正的活着。
当然,太多的人,在太阳底下我行我素的存在着,因为无知且自大,在"不知不觉"中懵懂的追求自己所认知的人生幸福和美满。对于所谓的“大道”嗤之以鼻,觉得过好每一天才是实在的活着。他们感受不到“道”的无穷妙趣,也不会因此而真切体会到比生命更宝贵的“大道”存在。
《道德经》实际上是一部关于生命实证科学的书。众所周知,人有两种生命状态,一种觉醒,另一种是睡觉。科学研究表明,人从觉醒进入睡觉,从睡觉到觉醒,都只在“咔嚓”一瞬间,如同拉开关一样。
两千五百年前,老子却对这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在前人发现的基础上做了个实验,把从觉醒到睡觉的“咔嚓”一瞬间缓慢地展开,让自己从觉醒状态慢慢地进入趋向睡觉但绝对不睡眠的超级低觉醒状态。
正是反复地经历了这样一个状态,老子发现了生命的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现象和过程,透过这些现象和过程,老子发现了“道”——生发万物、使万物自行组织和自行平衡的机制和原动力,并把这个关于人体天下的发现应用到了对大自然的天下和人类社会的天下的探讨之中。在这本我们称之为《道德经》的著作中,生动、具体、严谨地报告了这个模型的具体建模方法和建立过程、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现象、安全性和可重复性以及发现道的具体经历。
这里想到一个故事,也分享给各位:信与不信你会损失什么?
有个学者。一天,他在某大会场向人们讲仙佛绝对不可能存在。当听众感觉他言之有理时,他便高声挑战说:“仙佛如真有灵,请你下来,在这广大的群众面前把我杀死,我们便相信你是存在的了!”他故意静静地等候了几分钟,当然佛祖没有下来杀死他。他便左顾右盼地向听众说:“你们都看见了,所谓仙佛都根本不存在!”
有一位头上裹着一条盘巾的老太太站起来对他说:“先生,你的理论很高明,你是个饱学之士。我只是一个农村妇人,不能向你反驳,只想请你回答我心中的一个问题:我信奉佛多年,心中有了佛的教诲,十分快乐;我心中充满佛给我的安慰;因为信奉,人生有了最大的快乐。请问:假如我死时发现佛所教诲我的一切根本不存在,我这一辈子信奉佛,会损失了什么呢?”
学者想了好一会儿,全场寂静无声,听众也很同意农村老太太的推理,连学者也惊叹好单纯的逻辑,他低声回答:“女士,我想你一点儿损失也没有。”
老太太又向学者说道:“谢谢你这样好的回答。我心中还有一个问题:当你死的时候,假如你发现佛的教诲是千真万确的,也有六道轮回的存在和超出六道佛土的存在,我想请问,你损失了什么?”学者想了许久,竟无言以对。
结语:帛书《老子》不仅是一部建立在实证科学基础上撰写的学术论文,还是一部其科学发现和发明在今天仍具有重大领先性的科学巨著。《道》重在证明什么是道,《德》重在讨论道的客观存在性及其如何应用。帛书《老子》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是发祥于生命科学的文明,中华文明最伟大的成就来自于对生命的发现和发明。我们深信,发掘和弘扬中华文明独特的科学发现和发明成果,中华民族最有可能在继承人类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贸易文明和金融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在本世纪内实现以生命文明来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