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水赋》:火出圈的,是中华文化,你想要的素材解读、精彩评论来了
事件解读
近日,不知道你有没有被一位水下翩翩起舞的女子刷屏?
画面中,一位女演员身穿宛如敦煌飞天壁画中的飘逸舞蹈服,在水下摆出了各式优美的舞蹈姿势。在灯光、后期视效和空灵音乐的映衬下,整个场景显得十分唯美。
原来,6月12日晚,依着四六骈文的铺排创意,河南卫视继年初推出《唐宫夜宴》后,再出“爆款”。
一段不到两分钟的水下中国风舞蹈视频《洛神水赋》(原名《祈》)火爆全网,令网友无不古今交感,纷纷留言怒赞“我是看到神仙了吗?”
01
“爆红”获国内外点赞
“难以置信的美!舞蹈像天鹅一样优雅,像中国龙一样敏捷(引用《洛神赋》名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河南卫视的一支水下舞蹈节目。”
6月13日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上也为《洛神水赋》点赞!
而在这条推文下,众多海内外网友纷纷留言:
有网友表示,“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还有网友说:“动作娴熟、轻柔。舞蹈不失儒雅和风度,足矣可以彰显出我中华民族的古典传统文化底蕴和气息!”
更有网友赞叹道:“中国五千年文化让这次演出非同寻常地优雅,并在类似的表演中独树一帜。”
02
致敬辛苦拼搏的舞者
水下舞蹈 《洛神水赋》绝美刷屏,舞者化身洛神,惊艳演绎水下飞天。惊艳的背后,是演员和主创团队辛勤的付出:
“整个水下的舞蹈拍摄过程都要靠憋气完成,大概50秒换一次气,一天反复下水超过200次。冷到流鼻血。但舞蹈拍摄的辛苦并没有被辜负!”
正是舞者一遍又一遍的辛苦练习与辛勤付出,使得“洛神水赋”绝美出圈!这种“不怕吃苦”的精神,注定了这次出圈的成功!而这位“一夜爆红”的舞者,名叫何灏浩,她是一位90后的广州女孩。
在节目中,何灏浩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娉婷袅娜,衣袂翩跹。一段水下舞蹈,再现了曹植《洛神赋》中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绝美形象。
她说:“水下舞蹈历时三天拍摄,第一天在水里浸泡了七八个小时。人在水里泡久了,出来时身上起皮、皮肤很干、眼睛很涩,但能呈现出一个好的作品很值得。”
据了解,何灏浩6岁开始学游泳,8岁学花样游泳。作为一名曾经的花样游泳运动员,她曾代表广州队屡获全国青少年花样游泳锦标赛团体冠军。
“水下舞蹈真的很小众,很多人都不知道水下可以跳舞,这是一条孤独的路。我不是天才,只能默默努力。”何灏浩说:“我一直特别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能以一技之长还原中华文化精粹是我的荣幸,未来还会创作更多精彩的作品。”
03
曾经出圈的《唐宫夜宴》
水下舞蹈 《洛神水赋》绝美刷屏,舞者化身洛神,惊艳演绎水下飞天。惊艳的背后,是演员和主创团队辛勤的付出:
“整个水下的舞蹈拍摄过程都要靠憋气完成,大概50秒换一次气,一天反复下水超过200次。冷到流鼻血。但舞蹈拍摄其实,在今年河南春晚《唐宫夜宴》火出圈之后,华春莹也曾在推特上发推,为“唐宫小姐姐”们打call。她说:
“美来自创造力。在2021年河南元宵晚会上,唐朝(618-907)陶俑复活,舞动着向观众们展示了河南博物院。就像时光倒流一样。”
再看《唐宫夜宴》,你会发现:创作者在舞者妆容、表情、肢体动作方面,对唐代乐舞俑进行了完美还原,但节目的灵魂并不在此,为人物赋予现代人的性格,才是真正让它打动人的核心创意,“从穿戴造型看,一看就是从千年唐代走来。但她们身上个性化的一面,又和当下的人们毫无二致”——观众的这个评价,是准确的。
节目还将国宝国潮元素大量融入,了无痕迹地使用了舞台科技,整个舞台效果在色彩、亮度、空间感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度。这些节目亮点,无一不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惊艳与绝美!
素材运用
对应话题
时尚出圈;传统文化韵律之美;新时代“真”时尚;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文化自信 ;专业与敬业;传承与发展;国潮;匠心......
运用角度
1.美在节目本身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发扬!
2.美在演员、摄像师的专业和敬业精神!
3.美在导演的奇幻构图和“原生态”视觉形象的打造!
素材导写
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双向奔赴”
来源:红辣椒评论 作者:罗利源
无论是《唐宫夜宴》还是《洛神水赋》,都深植于古朴庄重的中原文化,将文化本身所蕴含的美呈现在年轻人面前。《唐宫夜宴》中憨态可掬的唐俑、《洛神水赋》中拥有着“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舞姿的洛神,都是珍贵的文化精髓,在现代社会仍有极强的生命力。
“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洛神水赋》的爆火,足以证明优秀传统文化对年轻群体有着极强感召力。以文化之美唤醒传承之心,传统文化的年轻市场自会越来越大,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会自然而然地生发。
考场链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1武汉毕业生四月质量检测作文题)
《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节目将传统文化经典注入时代潮流,聚焦《尚书》《论语》《史记》等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首期节目中,最令人动容的是伏生向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的故事: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儒学博士伏生冒死将《书》(后称《尚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藏匿于壁中。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他们为何能有如此决绝的力量?因为典籍中的思想和智慧让每个个体充满力量。
学校举办以“传承文化经典,彰显中国力量”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邀请你作为班级代表在会上发言。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片段示范
打开典籍,对话先贤。最近,一档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的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广受欢迎,成为现象级文化亮点,并带动“典籍热潮”,让我们再次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产生的无穷魅力。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是古人思想的宝藏,是先贤智慧的结晶。但提起古籍,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晦涩难懂,导致部分典籍或高悬在象牙塔,或尘封在藏书馆。如何让经典不再“高冷”?如何让今天的观众对古老的典籍产生共情?《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节目的创新演绎,为我们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可能。
相关时评
01
《端午奇妙游》出圈,不只是一场“视觉奇观”
新京报评论微信公号 韩浩月
端午假期,河南卫视推出《端午奇妙游》,在对总共7个单元内容进行投票时,开场舞《祈》以绝对领先优势,成为最受网友喜爱的节目,《端午奇妙游》因此也继《唐宫夜宴》之后再次出圈,火爆全网。
《祈》取材自《洛神赋》,把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舞姿,通过水下舞蹈的形式呈现出来。当舞者从《洛神赋图》古画效果画面里翩然而出的时候,就制造了先声夺人的惊艳效果。
水下高清摄影,让服装色彩倍显艳丽、舞蹈动作更加柔美。对“声光电”的巧妙运用,以及后期精心的剪辑加工,最终呈现出这段虽然较短但却堪称“视觉奇观”的节目内容。
在短视频时代,《祈》是当之无愧的精品。但“视觉奇观”只是一个引子,《祈》大受欢迎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瞬间触动了观众内心对于传统文化、历史传说、艺术审美的钟情与厚爱。
创作者借用先进的创作理念与技术手段,“复活”了洛神,并在洛神与观众之间,建立了有效的衔接,使得久远的《洛神赋》以及它承载的古典浪漫主义元素,瞬间到达了观众的内心。
这是一次当代审美与传统文化的巧妙结合,亦是古典美与当代性的一次“美美与共”。
《端午奇妙游》被命名为“《唐宫夜宴》前传”,创作者想要延续《唐宫夜宴》的出圈轨迹再次创造传播神话的意图是明显的。但从《祈》的观赏性与口碑来看,这档节目并没给人留下重复的印象。
之所以如此,还是在于创作者把创意的力量用对了地方。“一招鲜,招招灵”,把创意着力点放在“宝藏河南”讲述不完的故事当中,只要与技术实现完美结合,就一定能够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内容。
“宝藏河南”这一称谓的形成,不仅在于河南是一个文化大省、文物大省,更在于中原历史与故事传说源远流长。
然而,在当下,除了进博物馆、参观古迹之外,包括河南在内,其他文化大省,也都面临着传播媒介、渠道和载体变化所制造的不适应难题。
《唐宫夜宴》和《端午奇妙游》先后出圈,表明河南已经敏锐地拥有了全新的创作与传播意识,发现并掌握了对传统文化新的表达手段。
不要小看这只是两档视频节目,它们对一个省的形象提升、文化吸引力的凝聚,乃至旅游品牌号召力的强化,都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唐宫夜宴》和《端午奇妙游》的出圈,其实也是河南的出圈。这两档节目,可以视为河南人重视传统文化挖掘,并借此不断刷新河南形象、增加河南魅力的标志性内容。
说到底,以文化底蕴为财富,以新包装、新推广为措施,这是一个省“以小见大,以小博大”扩大影响力的最佳办法。河南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头,在局部有了领先的优势,这值得学习与借鉴。
02
“洛神一舞”再出圈,让传统文化成为“顶流”
长安观察微信公号 关末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昨晚,河南广播电视台播出了端午节特别节目“端午奇妙游”。在水下中国风舞蹈《祈》中,舞者化身五彩“洛神”绝美登场,以婆娑舞姿重现《洛神赋》,网友们纷纷惊叹“如见天神”。
除了美轮美奂的《祈》,整档节目借着佳节契机,再次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在观众眼前:《龙舟祭》集合舞蹈、杂技等元素,以端午前夕祭祀盛景,共同祈福安康吉祥;《唐印》将傀儡戏与舞蹈巧妙融合,轻纱幔帐中少女起舞,给观众带来视听双重享受;一曲《医圣传人》再现中医文化魅力,将医者济世悬壶的风骨娓娓道来……
而这已不是河南台第一次“出圈”,犹记春节时,河南卫视一场成本不足千万的晚会“霸榜”社交媒体热搜多天。尤其《唐宫夜宴》中,娇憨灵动的小宫女,大气恢弘的宫廷表演,尽现盛唐风光,让观众们至今回味无穷。
为啥河南台的节目拍一次火一次?有人说,这是因为河南本就是文化大省,“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先天资源禀赋固然重要,但能让“挑剔”的网友集体点赞,说到底还是在于匠心与创新。可以看到,从《唐宫夜宴》到《祈》,节目中所包含的传统元素其实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创作团队没有将文化符号简单堆砌,更没有一味追求排场宏大,而是精心挖掘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的契合点,以此寻求与观众的共鸣。要么将趣味性的古代场景演绎成今天上班族的日常生活,要么借着“网剧+网综”的形式补足舞台背后的故事感,总之,互联网思维与科技手段的有机融合,让那些古朴的文明穿越了历史,更穿透了荧幕的隔阂。
中华文化璀璨辉煌,五千年历史沉淀了先人的智慧,更传承着丰富的情感与独特的精神。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当遗忘与流逝成为常态,如何提升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如何守住传统的根与魂,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眼下,各文化领域也采取了各种创新手段,在激活传统文化上不断探索。比如,近些年《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上线吧!华彩少年》等,以综艺节目为载体,拉近了年轻人与历史、经典的距离;再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故宫生活”系列文创产品畅销全国,三星堆博物馆也将青铜大立人、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等文物设计成玩偶模型,收获了一票“颜粉”……种种新鲜的打开方式让传统文化融入了生活体验,契合了消费需求,也在润物无声中夯实着人们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期待“洛神一舞”给文化工作更多启示,创新形式、讲好故事,让传统文化成为今天真正的“顶流”。
03
“水下飞天”火了,中国文化是最不该丢下的魂
北京晚报 贾亮
水随舞动,衣袂翩跹,舞者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6月12日晚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唐宫夜宴前传播出开场舞《祈》惊艳全网。网友赞叹:“我是看到了神仙吗?”据《祈》的主创人员介绍,舞蹈演员50秒才换一次气还要保持水中的舞姿优美流畅,工作人员在水下泡了26个小时,历经3次拍摄,才拍出了这个有“1600多年历史的水下飞天”。
美出天际,红出圈外,这是公众对这一节目发的褒扬。节目美不胜收,其实并没有出圈,恰恰相反,它之所以赢得公众的认可,在网上掀起一番热潮,恰恰是因为它入了圈,回归了真正属于它的圈。当然,这个圈不是跳出传统媒体圈而进入新媒体圈,也不是狭隘的走出娱乐节目圈进入公众热议圈。
这个圈是文化,确切地说是中国文化。与今年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一样,这些舞蹈和节目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做了现代化的舞台呈现,符合公众对已融入基因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认知,唤醒了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层的记忆。所以说,这已经不只是一段单纯的舞蹈,而是从服装到道具、从创意到动作,都浸润着中国文化、演绎着中国美学、承载着中国价值的节目。水下演员何灏浩也发文称,“一直特别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能以一技之长还原千年前的中华精粹是我的荣幸。”
中国的才是世界的,这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可近代以来,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中国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节日、西方文化强势入侵,中国的传统节日气氛反倒冷淡、贬低甚至全盘否定中国文化的言论层出不穷。但中国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中国人也没有失掉文化自信力。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接触中,在向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中,特别是当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中央舞台,开始平视这个世界之后,中国人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诞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由中国人自己创造和传承的具有中国特点和中国气派的中国文化,才是我们一步不能离开的根,是我们最不该丢下的魂。
在每一个传统节日里,花样确实不断翻新,但我们依然固守着这个节日的本真。在端午节里,龙舟已不是原来的模样,粽子的馅儿和包法也在变化,可这个节日因伟大诗人屈原而来并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精神内核从未改变,而且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时刻,在中华民族正昂首阔步走在伟大复兴路上的时刻,这一节日对当下人们的意义、人们对这一节日的理解,更加不同。《祈》的主创人员介绍,屈原不止一次在诗词中提到过洛神,在端午怀念屈原之际,《祈》的内容和立意都与节日主题完美契合。
文化自信越来越强,弘扬中国文化的好作品越来越多。以电影领域为例,仍占据票房榜首的《战狼2》,与《你好,李焕英》,《流浪地球》等佳作一起构造出一个新的、不同于模仿西方电影的作品谱系,家国情怀、天下一家……它们都在用中国的叙事逻辑讲述中国故事,用中国的故事展现中国文化、诠释中国价值。不止一位网友发出类似的评论:在这个节目里,看到的是一个勇于“水下飞天”的舞者,更看到了一个风华正茂的中国。
04
《洛神水赋》成爆款,国潮之美何以惊艳世界?
韩浩月
河南卫视继年初推出《唐宫夜宴》后,又一“爆款”出圈,一段不到两分钟的水下中国风舞蹈视频《洛神水赋》(原名《祈》),赢得无数网友点赞。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也转发视频,称其有“难以置信的美”。
“难以置信的美”,也是许多网友对《洛神水赋》的欣赏感受。对于一些海外网民来说,则会额外更多一份惊艳。能够在海内外赢得一致赞誉,说明一点:美是没有国界的!《洛神水赋》这次之所以被赞誉承担起了展示中原文化乃至中国形象的作用,是因为它在挖掘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找到了世界不同审美下的一个公认标准。
首先是《洛神水赋》的视觉奇观,达到了这个公认标准的水平之上,无形中打通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其他国家网民的理解障碍。在视频观赏与消费方面,制造视觉奇观,是文化产品通往受众内心的捷径,当年电影《阿凡达》的公映,就提供了一个最佳的诠释。视觉奇观会带来心灵的革命,被眼睛捕捉到的震撼影像,会激发心灵对美与未知的扩延想象,在赞叹“奇迹”之余,人们也会由衷地感谢美,并参与到创造美的潮流中来。
突破一般标准,冲击视频表达的极限,也是《洛神水赋》受欢迎的重要原因。水下跳舞要带2到10公斤的配重,水下拍摄50秒到1分钟换气一次,6个小时水下不脱妆,创作者毛细血管破裂眼睛发红、流鼻血,不到2分钟的视频拍摄了3次共花费了26个小时……这组数据,是获得一段优质视频的基础,也是“有想法”之后更重要的“有办法”。“好作品”离不开“苦功夫”,观众在为视频赞叹时,自然会觉察到创作者在幕后的付出。
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舞姿是如何在水下跳出来的,到这段视频花费了多少时间与精力做出来的,再到舞者用肢体所讲述的故事与文化究竟是什么样的?一连串疑问的背后,其实是观众的好奇心在涌动。而《洛神水赋》交织了新鲜感、神秘感、熟悉感等多样元素,在调动起观众好奇心的同时,也给予了满足感和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心——这也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它从来不曾衰竭,并且很容易被激发。
中国风近年来备受中国网民推崇,“国潮”已成规模。这一潮流也常常能触动世界网民,这里面往往包含着诸多复杂的内外部因素。但对于创作者而言,不必考虑太多,只要有创意,有热爱,那就全情全力,很纯粹地将作品完成,观众自然能够从中得到共鸣。
和《唐宫夜宴》一样,《洛神水赋》也是“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在没有赋予它们过重的文化责任的前提下,反而起到了很强的传播与输出效果,美是相通的,美是可以共情的。《洛神水赋》的国潮范,也因此征服中国年轻人和世界。
05
《端午奇妙游》“奇”在融合“妙”在创新
来源:天府评论 作者:殷建光
6月12日晚,河南广播电视台播出了中国节日系列之端午节特别节目——端午奇妙游。在对总共7个单元内容进行投票时,开场舞《祈》以绝对领先优势,成为最受网友喜爱的节目,《端午奇妙游》因此也继《唐宫夜宴》之后再次出圈,火爆全网。(6月14日《新京报》)
美好的“再次”让人赞叹,振奋的“火爆”让人惊喜。《端午奇妙游》“奇”在融合,“妙”在创新,“端”出一道端午文化飘香大菜;“游”出了中国文化的美丽舞步。
融合谱写传奇,交融创造奇迹。晚会采用全新的形式,首次尝试网剧+网综形式,围绕四位性格鲜明、身世不同的唐小妹展开剧情,讲述发生在《唐宫夜宴》之前的故事。这是形式的融合,这是故事的交融,成为文化的连续剧,成为艺术的姊妹篇。从唐朝的社会视角出发,贴合现代社会青年思想现状,以唐朝小妹妹进宫献艺过程中发生的奇妙经历为主线,融入赛龙舟、吃粽子、缅怀屈原、饮雄黄酒、艾草祛病等端午习俗,向观众传达“驱毒辟邪、追思先哲、爱国为民”的节日文化内涵,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无穷魅力。这是古今端午文化的融合,这是古今文明智慧的交融。在融合中,一个传播传奇诞生了;在交融中,一个文化奇迹走来了。
创新打造精妙,技术升华美妙。创新的思路,技术的进化,让昨天的故事熠熠生辉,让今天的故事穿越历史,技术赋能华夏文明当代表达,鲜活、有趣的艺术演绎,穿越时空,让人焕然一新,心头一震,心中一喜。尤其是《祈》,取自《洛神赋》,古画效果画面里翩然而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舞姿,水下舞蹈的梦幻呈现,高清摄影,服装色彩倍显艳丽、舞蹈动作更加柔美。“声光电”巧妙运用,精心剪辑,视觉奇观,感受到传统节日的真意和民族文化的魅力,古典与当代美美与共,直达心脾。创新让精妙翩翩起舞,技术点化美妙蝶变升腾。在创新中,一个经典诞生了;在技术中,一个精品走出来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端午文化精彩纷呈。今天,我们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壮大中华文化,我们需要传统文化的表达创新,需要全新的创作与传播意识。在这种“新”中,我们才能打造“奇”,绽放“妙”,让我们在中华文化的精彩展示与前行中更加自信、自强,走向强大。五千年中华文化,有激荡我们共鸣的文化基因;融合创新地表达与创造绽放今日文化绚丽之花。《端午奇妙游》“奇”在融合,“妙”在创新,“奇”出一种凝聚磅礴民族情怀的能量,“妙”出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决心信心和雄心。(殷建光)
06
水下洛神凝聚惊艳匠心
来源:天府评论 作者:严奇
端午假期,河南卫视端午晚会上一则“水下飞天”的舞蹈演绎又在朋友圈刷屏。“端午五彩洛神绝美水下飞天舞”这一话题登上热搜。河南广播电视台方面对记者表示,未来还将为她们定制网剧和大电影。(《扬子晚报》6月14日)
有媒体曾用曹植《洛神赋》评价这段舞姿,提到“舞者化身'洛神’绝美登场,在水下起舞,状若飞天:水随舞动,衣袂翩跹;拂袖起舞,拨裙回转;水乳融合,缠绵缱绻……”的确,在特效满天、创意满天、能人满天的今天,这部《祈》能收割一波流量,持续引发关注,着实不简单。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祈》的全片虽然才短短一分钟左右,可背后的拍摄却下足了功夫。众所周知,水下调整身体十分不易,先不论长期泡水的损害,长期憋气换气,难免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小的影响。据了解,这部《祈》先后经历3次拍摄,在水中泡了26个小时才拍摄完成。舞者水下50秒左右换一次气,一天可能要上上下下拍两百多条,不可谓不辛苦。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提出了知名的“一万小时定律”,指出“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然而,我们从《祈》26小时的拍摄经历中,也能感受到,一万小时并非绝对必要。成就惊艳世间的作品,往往需要的是为眼前事业牺牲和奉献的心。纵观舞蹈界,哪一部震撼世界的作品不是在牺牲中锤炼自我才得以完成的呢?
河南卫视从春节的《唐宫夜宴》,到现今的《端午奇妙游》,反复引爆话题,源于对优质作品的追求。倘若《祈》中的摄制人员有一丝懈怠,恐怕这部作品也不会得到广大网友的认可。我们既要看到《祈》的惊艳,也要看到背后的匠心。无论是投身文学、科学还是艺术事业,都需要有为打造优质作品精心奉献的精神。在物质文化丰富发展的网络社会,保持匠心精神,持续推出优质作品,成效不会差。
表层的“美”局限于颜色,深层的“美”体现在匠心。“水下洛神”走红,既有继承传统文化的因素,也有摄制人员精心投入的因素。观众对舞者的感动,多来源于对艺术精神的感动。走向未来,希望这样“美”,再多一些。
高中干货语文公众号小编简介
豆党锋: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市教育教学科研先进工作者;意林首席押题名师;从教以来醉心于高中语文教学及高考语文命题研究;出版全国畅销作文教学专著《题源》、《高考作文十大满分基因》等多部;主编和参编《高考作文提分神器》、《高考二轮复习专项集训》、《宋词三百首》等图书60余部;多次省级高三大型联考原创试卷命题人;立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等推出的高考备考交流系列讲座《新高考背景下高考语文命题新思路及解题新策略》、《新高考背景下尖子生语文培优策略》等深受业界好评。